(K119 500~K124 450)
预应力管桩专项施工方案第一章 编制说明1.1 编制依据
(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
(3) XX接线工程第 1 标段《地质勘察报告》及两阶段施工图;
(4)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图集号 2010 浙 G22);
(5)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12);
(6)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50-2015);
(7) 《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
(8) 《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标准化工地管理规定》;
(9) 《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
(10)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1.2 编制原则
本方案以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浙江省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设计图纸和招标文件相关要求为依据。
1.3 编制范围
XX接线工程部分软土路基处理段(K119 500~K124 450),设计采用预应力管桩施工段的施工组织安排。
第二章 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
本项目承建路段位于XX市境内, 起讫点桩号 K119 500 ~ K124 450,全长 4.95km。其中路基长度为 1.745km,路基填方路段均为软基。对于桥头路段及填高大于 5.5m 采用预应力管桩方案,采用静压法施工。
本工程预应力管桩处理段落为:K119 500~K119 725,K123 033~K123 240, K123 490~K123 735,共计 677m。其中 K119 500~K119 725 段处理深度为 26~28m, 桩间距为 1.9m;K123 033~K123 240 段处理深度为 7~19m,桩间距为 2m;K123 490~ K123 530 段处理深度为 7~11m,桩间距为 2.2m;K123 530~K123 735 段处理深度为 5~ 11m,桩间距为 2m。预应力管桩平面均按正方形布置,预压方式为欠载预压。全线所有桩帽均采用 C30 混凝土进行浇筑,结构尺寸为 100×100×35cm。
表 2-1 预应力管桩处理段落统计表
路段桩号 |
处理长 度(m) |
平均填 高(m) |
间距 (m) |
深度 (m) |
根数 |
长度 (m) |
备注 | ||
主线路基 |
K119 500 |
K119 521 |
21 |
7.2 |
1.9 |
26~26 |
332 |
8636 |
一般路段 |
K119 521 |
K119 671 |
150 |
7.2 |
1.9 |
26~28 |
2373 |
64060 |
一般路段 | |
K119 671 |
K119 725 |
63 |
7.1 |
1.9 |
26~26 |
935 |
24318 |
桥头路段 | |
K123 033 |
K123 070 |
44 |
5.9 |
2.0 |
19~19 |
586 |
11129 |
桥头路段 | |
K123 070 |
K123 100 |
30 |
5.8 |
2.0 |
15~19 |
397 |
6745 |
过渡路段 | |
K123 100 |
K123 200 |
100 |
5.9 |
2.0 |
15~15 |
1305 |
19575 |
一般路段 | |
K123 200 |
K123 240 |
40 |
5.9 |
2.0 |
15~7 |
532 |
5852 |
过渡路段 | |
K123 490 |
K123 530 |
40 |
5.0 |
2.2 |
7~11 |
417 |
3756 |
过渡路段 | |
K123 530 |
K123 660 |
130 |
6.0 |
2.0 |
11~10 |
1739 |
18257 |
一般路段 | |
K123 660 |
K123 705 |
45 |
5.8 |
2.0 |
11~10 |
595 |
6249 |
箱涵路段 | |
K123 705 |
K123 735 |
30 |
5.8 |
2.0 |
10~5 |
397 |
2976 |
一般路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K119 500~K119 725 段为海积区,以流塑状的淤泥为主,局部淤泥底部分布有流塑状的淤泥质黏土与软塑状黏土,厚度 2.5~12.4m,近山前软土尖灭;硬壳层为软-可塑状黏土、粉质黏土,厚度 0.5~2.5 米;表层 0.3~0.8 米为耕植土。K123 033~K123 735 该区段厚度 4.8~23.7m,近山前软土尖灭;硬壳层为软-可塑状黏土、粉质黏土,厚度0.6~5.3 米;表层 0.3~0.8 米为耕植土。
2.3 主要工程数量
表 1-1 主要工程数量表
项别 |
单位 |
数量 | |
管桩(PC 400 A 95) |
根 |
9608 | |
m |
171553 | ||
桩帽 |
C30 混凝土 |
m³ |
3362 |
钢筋 |
kg |
421578 | |
碎石垫层 |
m³ |
18682 | |
复合土工布 |
m² |
13776 | |
钢丝格栅 |
m² |
89330 |
2.4 施工图设计
具体设计布置见下图:
图 2-1 预应力管桩处理软基典型断面图
图 2-2 预应力管桩平面布置图
2.4 预应力管桩特殊路段处理措施
施工段里程桩号 K123 685 处有钢筋混凝土通道一座,与路基工程垂直相交,该通道(涵洞)长度为 36.21m,断面尺寸为 6m×4m。箱涵下部采用管桩处理,布置图如下:
图 2-3 箱型构筑物预应力管桩处理断面图
桥头处理路段与一般路段采用缩小桩长的方式过渡;不同软基处理方式间设置过渡段以协调变形,设计采用等间距变桩长或变间距变桩长的方式过渡。布置图如下:
图 2-4 过渡段预应力管桩处理布置图
第三章 施工组织安排3.1 项目管理组织
项目部成立管理小组,对预应力管桩施工的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主要管理小组成员及职责分工如下表所示:
表 3-1 管理小组人员及职责分工
序号 |
管理职务 |
姓名 |
职责和权限 | |
1 |
组长 |
项目经理 |
全面负责工程策划、资源调配、安全生产 等工作 | |
2 |
副组长 |
总工 |
主要负责预应力管桩方案编制、技术复核 等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 |
3 |
副组长 |
生产经理 |
负责现场资源调配、工期控制等生产管理 工作 | |
4 |
组员 |
安全负责人 |
负责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 |
5 |
组员 |
质量总监 |
负责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指导、施工安全 技术交底等工作 | |
6 |
组员 |
试验负责人 |
负责预应力管桩施工试验检测工作、负责 完成预应力管桩第三方检测 | |
7 |
组员 |
专业负责人 |
负责工程的现场实施,负责人员、设备的组织和安排,负责预应力管桩工程各个工 序的施工安排等工作 | |
8 |
组员 |
专责安全员 |
负责现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
3.2 项目管理目标
表 3-2 预应力管桩施工管理目标
项目管理目标名称 |
目标值 |
工期 |
2016 年 5 月 15 日至 2016 年 9 月 30 日,工期 137 天 |
质量目标 |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 90 分及以上 |
安全生产目标 |
事故死亡率为 0,事故重伤率 0‰,事故轻伤率 0‰ |
文明施工目标 |
创“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 |
环境管理目标 |
无污染事故 |
3.3 施工进度计划
K119 500~K124 450 区段预应力管桩工程量共 171553m,计划开始时间:2016 年 5 月 15 日,计划完成时间:2016 年 9 月 30 日。
3.4 施工准备
3.4.1 施工准备计划
(1) 组织管理人员学习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2) 编制管桩专项施工方案并报监理、业主审批,申请工程开工报告;
(3) 组织试验人员根据进度计划编制施工试验检验计划;
(4) 明确并编制技术复核及隐蔽工程验收计划;
(5) 分段落绘制桩位布置图。
3.4.2 现场准备
(1) 现场施工便道修筑完成,确保管桩施工机械设备进入现场;
(2) 临时用电安装完成;
(3) 原地面清表并回填 35cm 宕渣,提供管桩施工必需的工作面。
3.5 资源配置计划
3.5.1 劳动力配置计划
表 3-4 各工种人员配置计划表
序号 |
工 种 |
人数 |
备注 |
1 |
技术员 |
2 | |
2 |
测量员 |
2 | |
3 |
安全员 |
2 | |
4 |
施工班长 |
2 | |
5 |
桩机机长 |
4 | |
6 |
司机 |
4 | |
7 |
焊工 |
8 | |
8 |
普工 |
4 | |
9 |
合计 |
28 |
3.5.2 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表 3-6 施工机械设备需用计划表
机械设备名称 |
型号 |
数量 |
备注 |
静压桩机及配套设备 |
4 | ||
发电机 |
200kW |
2 |
备用 |
挖掘机 |
220 型 |
2 |
配合 |
电焊机 |
台 |
8 | |
汽车吊 |
台 |
2 |
桩机组装 |
全站仪 |
台 |
2 | |
铲车 |
台 |
2 | |
自卸汽车 |
台 |
6 |
4.1 施工流程
施工顺序如下:测量放线→桩机就位 →复核桩位→ 起吊桩→ 初步加压→ 检查该桩身垂直度→ 正式压桩→ 观测校正桩身垂直度→压至桩顶至地面 1 米时,需要接桩时候,再吊入桩就位→焊接接桩→继续压桩 →作压力值记录→ 成桩→预应力管桩检测
→桩帽施工→褥垫层施工。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4-1 所示。
图 4-1 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4.2 管桩施打主要工序的施工方法
4.2.1 测量放线、桩定位
根据测量控制网,并在施工现场打桩影响范围外设置坐标和高程控制点,并经监理复核无误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
(1) 通过对本工程总平面图和设计图纸的学习,了解设计意图。
(2) 熟悉桩位的布局、定位依据、定位条件及桩位的主要轴线等。
(3) 先用坐标法进行施工放样,后用钢尺加密管桩施工位置。
4.2.2 预应力管桩的验收及堆放
(1) 预应力管桩出厂到工地,应按批量查收管桩出厂合格证。
(2) 质检人员应会同现场监理共同检查、验收预应力管桩,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如验收中发现不合格,应做好标记并及时退货。
表 4-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外观质量表
预应力管桩的外观质量检验表 | |||||
项目 |
产品质量等级 | ||||
优等品 |
一等品 |
合格品 | |||
粘皮和麻面 |
不允许 |
局部粘皮和麻面累计不大于桩身 总计面积 0.2%;每处粘皮和麻面的深度不得大于 5mm,且应修补 |
局部粘皮和麻面累计不大于桩身 总计面积 0.5%;每处粘皮和麻面的深度不得大于 10mm,且应修补 | ||
桩身合缝漏浆 |
不允许 |
漏浆深度不大于 5mm,每处渗漏长度不大于 100mm,累计长度不大于管桩长度的 5%,且应修补 |
漏浆深度不大于 5mm,每处渗漏长度不大于 300mm,累计长度不大于管桩长度的 10%,或对漏浆的搭接 长度不大于 100mm,且应修补 | ||
局部磕损 |
不允许 |
磕损深度不大于 5mm,每处面积不 大于 20cm2,且应修补 |
磕损深度不大于 10mm,每处面积不 大于 50cm,且应修补 | ||
内外表面漏筋 |
不允许 | ||||
表面裂缝 |
不得出现环向或纵向裂缝,但龟裂、水纹及浮浆层裂纹不在此限 | ||||
端顶面平整度 |
管桩端面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镦头不得高出端板平面 | ||||
断筋、脱头 |
不允许 | ||||
桩套箍凹陷 |
不允许 |
凹陷深度不大于 5mm |
凹陷深度不大于 10mm | ||
内表面混凝土坍落 |
不允许 | ||||
桩头及桩套箍与桩身 结合面 |
漏浆 |
不允许 |
漏浆深度不大于 5mm,漏浆长度不 大于周长的 1/8,且应修补 |
漏浆深度不大于 5mm,漏浆长度不 大于周长的 1/4,且应修补 | |
空洞和蜂窝 |
不允许 |
(4) 管桩的堆放
堆桩场地应平整、坚实,桩堆存时,必须要有可靠的防滚、防滑措施。管桩堆放时管桩下方两侧应布置枕木。当场地允许时尽量采用单层叠放,受场地限制时可采用叠层
堆放,叠层高度不得超过 4 层。管桩在现场堆放后,需要二次倒运时,宜采用吊机及平板车配合操作。
图 4-2 预应力管桩堆放二点支垫示意图
(5)
预应力管桩桩尖采用十字桩尖,预先对施工的管桩桩尖焊接完毕,首先将端板表面用铁刷子清刷干净;焊接时先将桩尖周围上对称点焊 4~6 点固定在端板上,要保证焊缝连续饱满,不得有任何裂缝或缺焊等;焊好的接头自然冷却后才能使用。
图 4-3 十字桩尖 图 4-4 管桩堆放
4.2.3 管桩起吊、就位
桩现场驳运采用二支点法,两吊点距离两桩端不宜大于 0.2L(L 为桩段长度)。喂桩时采用一吊点法,吊点设置在 0.3L 处,起吊过程中,用托绳稳住桩的下部,吊机尽量减小吊臂仰角,缓慢地将桩拖至桩机就近处后再开始垂直起钩,平稳地把桩喂至桩机夹持器中。
4.2.4 预应力管桩布置
根据试桩及检测总结报告,管桩施工按照设计桩长、过渡桩长和设计静压力值方式进行控制。在桥头 20m 范围内按照设计静压力值为施工控制指标,静压力值通过设计填土高度计算获得;在桥头 20m-40m 范围内设置过渡段,过渡段按照过渡桩长进行控制;对于 40m 以外的一般路段,按照设计桩长进行施工。预应力管桩平面按照正方形布置(对于箱涵下方的预应力管桩要对称布置),桥台部位布桩时,应注意留出桥台灌注桩的位置,并适当调整与灌注桩有冲突的桩位,与灌注桩净距不应小于 1m。对于箱涵下方的预应力管桩要对称布置。
图 4-5 预应力管桩布置图
4.2.5 打桩顺序推进
依据设计要求,桩的打设次序:横向以路基中心线向两侧的方向推进;纵向以结构物部位向路堤的方向;当桩间距≤2m 时,避免管桩间挤压作用较大,应间隔打设。
4.2.6 竖桩与插桩
根据已设定的控制点,对桩位进行二次复核,正确后下放首节桩,首节桩桩尖的中心点与桩位的偏差控制在 20mm 以内。
4.2.7 垂直度控制
当桩尖进入土层 500mm 后,用全站仪调整桩机桩架处于垂直位置,然后再调整首节桩的垂直度,使桩架与桩身保持平行,其精度误差小于桩长的 1%(首节管桩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 0.5%),即可压桩,并在压桩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指挥桩架保持其精度。
4.2.8 压桩、接桩、截桩
(1) 压桩
预应力管桩采用静压桩施工,吊桩定位过程中,单点起吊桩时,钢丝绳应绑在桩端 0.3L 处。待桩吊直后,扶正就位,用全站仪观测桩身垂直度,其精度控制在 0.5%以内,尤其首节桩必须仔细调整,以确保其垂直导向作用。
压桩速度不宜过快,当桩压入土中 2m 左右后,再次用全站仪校正其垂直度。观测桩身、桩架是否垂直,桩机平台是否水平,符合要求后再转入正常压桩。
压桩过程中,应保持桩处于轴心受压状态,注意观察桩身是否发生位移、偏斜, 如有偏移,及时调整,以免发生桩顶破碎和断桩质量事故。
压桩作业各工序要连续施工,尤其在进入硬土层时,不得中间停顿,以免造成滞桩或压不到位;如遇特殊情况需停歇时,应将桩尖停在软土层中,使得继续沉桩时,启动阻力不至于过大。
静压沉桩时所用的测力仪器应经常注意保养,检修和计量标定,以减小检测误差, 施工中应准确记录终止压桩时的压力表读数,并认真填写压桩原始记录。
当桩下沉至设计标高时,不可过早停压,否则会发生滞桩或难以送到标高等问题。同一根桩间歇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严格禁止在硬土层中接桩。
表 4-4 静压桩终压静压力要求表
设计填高(m) |
不同间距下终压静压力要求(kN) |
备注 | ||
2.0*2.0m |
2.2*2.2m |
2.5*2.5m |
最大静压力不宜大于1000kN,本表格参数仅做参考,具体按照试桩调整 | |
≤3.0 |
/ |
350 |
430 | |
3.5 |
/ |
400 |
480 | |
4 |
/ |
450 |
540 | |
4.5 |
420 |
500 |
600 | |
5 |
450 |
550 |
650 | |
5.5 |
490 |
600 |
710 | |
6 |
530 |
650 |
770 |
(2) 接桩
根据规范要求,一般单节管桩长度不超过 12m,如果设计桩长大于单节桩长,则需进行接桩,在本工程中,预应力管桩采用电焊工艺焊接接桩。
工程中尽量减少接桩,接桩宜在桩尖穿过硬土层后进行,应避免桩尖接近硬持力层或桩尖处于硬持力层中接桩,单桩接头不宜超过 3 个。为减小施工机械设备行走时行走时,桩侧向土压力对接头的影响,最上一节桩桩长不应小于 8m。
接桩时,应注意:
1) 上、下节桩拼接成整桩时,采用端板焊接。接桩时,其入土部分桩段的桩头高出地面 0.5~1.0m。上、下节桩段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大于 2mm;
2) 焊接时焊缝应饱满、连续,焊接质量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中的有关规定;
3) 焊接接头应在自然冷却后才可继续沉桩,冷却时间不得少于 8min,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后立即沉桩。
(3) 截桩
管桩一般不宜截桩,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要截桩时。截桩必须用专门的截桩器,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冲撞。送桩完成后,移动调整机械进行下一根管桩施工。
4.2.9 施工记录
记录人员必须及时、认真做好原始资料记录、整理工作,桩位编号,随打随填,以免发生差错,每换班打桩前后,都要核对桩位、桩数以防错打和漏打。终桩时要记录好终桩压力及桩长,作为后续施工参考。
4.3 桩帽施工
4.3.1 施工要求
桩帽施工前应先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样,施工顺序按照整平开挖、支设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进行。管桩与桩帽连接按设计图纸相关要求施工。施工中应保证钢筋位置准确,钢筋保护层为 5cm。混凝土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桩帽混凝土和管桩连成整体。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覆盖养护。
4.3.2 开挖桩帽
根据设计要求撒出白灰线,按照施工顺序依次开挖桩帽,从宕渣顶面向下开挖 35cm, 露出桩头为止。绑扎钢筋前应清理干净桩头上的浮土和铁锈。
4.3.3 桩帽布置
桩帽钢筋在加工厂集中加工,后运输至现场固定。混凝土采用自建站混凝土,在桩基检测合格后,能够提供桩帽施工工作面时,开始进行桩帽施工,管桩嵌入桩帽 0.05m, 桩帽平面尺寸为 1.0m×1.0m,厚 0.35cm,采用 C30 混凝土现浇。
图 4-6 桩帽施工设计图
4.3.4 安设托板
根据设计要求在预制管桩内安设钢托板,防止混凝土落入,托板距桩头 150cm。托板厚度为 4mm,连接钢筋应与钢托板双面焊接,焊缝长度不小于 15cm。
4.3.5 绑扎钢筋
钢筋制作,钢筋绑扎前,钢筋作业人员、现场工长、技术员、质量检查员应全面熟悉图纸,并对照图纸及配料单检查钢筋品种、规格、尺寸及使用部位,全部符合要求后, 才进行钢筋的绑扎施工。钢筋安装时,钢筋表面要洁净,粘着的油污、泥土、浮锈使用前必须清理干净,钢筋安装时,保护层厚度必须符合施工图纸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为控制保护层厚度,制作水泥砂浆垫块,其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桩帽与管桩之间设置连接钢筋,伸入管桩内长度不小于 1.0m。
4.3.6 安装模板
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必须封堵严密,不得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脱模剂;同一桩帽模板顶面相对高差最大允许偏差5mm,相邻桩帽板高差允许偏差150mm,模板内侧宽度允许偏差 10mm 至-5mm。长宽尺寸允许偏差 30mm。
4.3.7 浇筑混凝土
钢筋绑扎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 C30 混凝土,混凝土采用搅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混凝土用料应严格按照配合比计供料,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混凝土浇注后,要及时抹面、收光,保持表面平整。
4.3.8 养护拆模
浇筑完混凝土,必须加强对其的养护,上面覆盖麻袋洒水,保证混凝土的保湿时间。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受损时,可以拆除模板。拆模后,桩帽四周要回填密实。
4.4 垫层施工
桩帽上先铺设 20cm 碎石垫层压实,然后铺设第一层钢丝格栅,后继续铺设 30cm 碎石层并压实,再铺设第二层钢丝格栅,最后按要求填筑路基材料。钢丝格栅采用钢丝度钢丝焊接成网后表面涂覆塑料而成,纵向抗拉强度≥100kN/m,横向抗拉强度≥100kN/m, 极限延伸率≤3%,焊点抗剪力≥l600N/结点,单根钢丝直径小于 2.5mm。
4.5 预应力管桩检验项目及标准
表 4-5 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检验项目表
表 4-6 预应力管桩 28 天单桩承载力检验标准
第五章 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5.1 桩身断裂
5.1.1 现象
在压桩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当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突然增大,施压油缸的油压显示突然下降并引起机台抖动,此时可能是桩身断裂。
5.1.2 原因
(1) 桩材加工弯曲度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过程中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
(2) 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3) 插桩不垂直,压入一定深度后,用移机方法来纠正,使桩身产生曲折。
(4) 多节桩施工时,相对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焊接后产生弯曲。
(5) 桩材砼强度不够,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而未被发现。
5.1.3 预防措施
(1) 施工前应把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
(2) 加强桩材外观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 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不宜使用。
(3) 在插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得采用移机方法来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端面间隙要加垫铁片塞牢。
(4) 桩的堆放和吊运应严格执行规范,若桩身裂缝超过验收标准严禁使用。
5.2 桩顶损坏
5.2.1 现象
在沉桩过程中,桩顶出现损坏。
5.2.2 原因
(1) 桩材混凝土配比不良,施工控制不严,养护措施不力。
(2) 桩顶端面不平,造成桩顶端面与桩轴线不垂直。
(3) 桩顶与送桩杆接触面不平,送桩时造成桩顶端面局部应力集中而损坏。
5.2.3 预防措施
(1) 桩制作时,离心要均匀,桩顶加密箍筋位置要准确,并按规范养护。
(2) 沉桩前应检查桩顶有无凹凸现象,其端面是否垂直于轴线,桩尖是否偏斜, 若不符合规范要求不得使用,或经过修补处理后才能使用。
5.3 桩位偏移
5.3.1 现象
在压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浮。
5.3.2 原因
(1) 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2) 多节桩施工时,相对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焊接后产生弯曲。
(3) 桩数量较多且桩距较小,压桩时土被挤压到极限密实度后而向上隆起,相邻的桩被浮起。
(4) 在软土地基施压较密集的群桩时,由于压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较大把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浮起。
5.3.3 预防措施
(1) 压桩前应先将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加强桩材外观检查,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不得使用。
(2) 在压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施焊应严格执行规范。
(3) 压桩期间不得开挖基坑,要等桩全部压完,停置两周后才能开挖。
第六章 成桩质量检测、质量标准6.1 质量检测
桩完成后,待土体恢复固结后,按设计要求需进行静载荷试验,以确定桩身承载力, 同时可对地质情况进行一定的判定。土体固结时间按规范具体要求,一般砂土为 10-15
天,黏土及淤泥土为 15—20 天,加荷要求为 2 倍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操作方法可采用堆载,获得桩身沉降量值,描绘 Q—S 曲线进行分析,获得桩身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本项目质量检测由业主委托的第三方检测单位完成。
6.2 质量保证措施
6.2.1 组织措施
(1) 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对管桩施工质量严格把控;
(2) 按设计桩位平面图绘制桩位编号图,填写压桩原始记录,监理审批;
(3) 严格三级交底制度,并制定质量管理奖罚制度;
(4) 压桩前,再次复核桩位,请监理部门验收,及时校正,以免产生错误。
6.2.2 管理措施
(1) 压桩前检查桩机各部件和电源情况,以防中途停机较长,土体固结不能施压造成废桩;
(2) 压桩前认真检查预制桩的质量,如有质量问题,禁止使用,绝对不压不合格的桩;
(3) 压桩时,随时注意桩的轴心受压,若有偏移要及时调整。
6.2.3 技术措施
(1) 严格按图施工做好压桩记录;
(2) 控制桩的垂直度是确保压桩质量的关键之一,以单向线锤和经纬仪控制桩的双向垂直度,确保在压桩过程倾斜度偏差不大于 0.5%;
(3) 严密监视压力值,如发现压力值突然上升或下降,暂时停压桩,待处理正常后才能续压。
6.3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6.3.1 项目部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6.3.2 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1) 认真贯彻国家、地方有关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规范、规程、标准等,对标段内工程质量管理负责;
(2) 确定和发布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3)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健全机构,建立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和质量责任制;
(4) 定期组织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会议,保证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转;
(5) 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6.3.3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6.3.4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详见质量保证体系图 6-2。
图 6-2 质量保证体系图
6.3.5 质量保证措施
(1) 认真编写施工方案和专项交底。预应力管桩施工前,由专业工程师向施工班组提出书面交底,对质量、技术、安全、技术节约措施等均提出具体要求。事后填写好施工技术交底记录表,作为施工文件归入工程档案。
(2) 施工中用到的所有原材料均需经过项目部工地试验室自检合格并经监理抽检
合格后方可在施工中采用。
(3) 施工中所有的原材料均实行材料准入制度,所有的原材料的供货厂家均为经过考查并认证合格的准入厂家中选用,在此同时并不降低对原材料的检验频次,以保证原材料质量。
(4) 对于在自检或抽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材料,一经发现,对该批次的材料坚决予以清除出场,从源头控制工程质量。
(5) 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质量兴业”的质量管理方针;提高全员素质,增强质量意识,明确每个员工自己工作范围内在工程质量方面的责任、权力和利益; 实行奖优罚劣,用全员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6) 项目部针对预应力管桩特点及员工情况,认真组织施工操作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学习领会公司的质量方针,明确项目质量目标,层层制订创优计划及具体措施。
(7) 严格按质量标准及施工规范检查、监督;对建设单位上级质量监督部门,监理单位提的质量隐患要监督执行,按时进行整改,以确保清除质量通病。
(8) 严格工序交接制度,对工程质量实行“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本工序不合格不下转,上道工序不合格不接收。隐蔽工程由施工、监理单位共同验收,验收各方均需现场认可。
(9) 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工程量、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人员素质,按照劳动生产率定额,制定劳动力需求计划。
(10) 重视并切实做好预应力管桩施工的检查和验收,以工序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11) 办好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手续,严加控制,凡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不得签证, 不得隐蔽,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作业,切实做到不漏项,不使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第七章 安全管理计划
7.1 项目部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7.2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7.3 安全管理保证体系
图 7-2 安全保证体系图
7.4 安全保证措施
7.4.1 安全管理制度
(1) 安全技术交底制
根据安全措施和现场实际情况,各级管理人员需亲自逐级进行书面交底。
(2) 班前检查制
专业工程师和专职安全员必须督促、检查施工队对安全防护措施是否进行了检查。
(3) 周一安全活动制
项目部每周一要组织全体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对上一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本周的安全重点和注意事项做必要的交底,使广大工人能心中有数,从意识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4) 定期检查与隐患整改制
项目部每周要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检查,对查处的安全隐患必须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员整改,并做好安全隐患、整改消项记录。
(5) 管理人员实行年审制
由项目统一组织进行,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考核,避免违章指挥。
(6) 持证上岗制
特殊工种必须持有上岗操作证,严禁无证操作。
7.4.2 安全生产责任制
(1) 项目经理
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安全生产等,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2) 项目书记
围绕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采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形式,宣传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教育职工遵章守纪,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全体安全意识。
(3) 生产经理
直接对安全生产负责,督促、安排各项安全工作,按规定组织检查、做好记录。
(4) 项目总工程师
制定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和分部工程安全方案,督促安全措施落实,解决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技术问题。
(5) 专业工程师
负责上级安排的安全工作的实施,制定分项工程的安全方案,进行施工前的安全交底工作,监督并参与班组的安全学习。
(6) 专职安全员
参与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安全方面内容,参与组织项目的安全生产教育,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负责现场施工安全检查工作,行使安全生产奖惩权;负责验收进场劳保用品,参加各种防护设施、设备的验收;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资料整理和保存;负责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参加事故调查,进行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7) 其他部门
财务管理部门保证用于安全生产上的经费;综合办公室保证工人的基本生活条件, 保证工人健康;设备物质部门应采购合格的用于安全生产及劳防的产品和材料。
7.4.3 安全教育
为了搞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及自我防护能力,特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如下:
(1) 新工人入场安全教育
凡新来的学生、工人、实习生,都应由安监部进行安全教育,使接受教育人员了解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及施工现场的一般安全知识。
(2) 班组安全活动
各班组、施工队在每日上班前,结合当天的情况,对本班组或队的人员进行针对的班前安全教育。各班组、施工队不定期的开展安全学习活动。
(3) 安全生产宣传
施工现场“四口”、各临边、机械、井架等地方都要挂设安全警示牌或操作规程牌。
7.4.4 施工机械设备安全措施
(1) 投入施工的机械应按其性能的要求正确使用,不得使用缺少安全装置或安全装置已失效的机械设备。
(2) 严禁拆除施工机械设备上的自动控制机构,力矩限位器等安全装置及监测、指示、仪表、警报器等自动报警、信号。施工机械设备的调试和故障的排除应由专业人员负责进行。
(3) 机械设备应按时进行保养,当发现有漏保、失修或超载带病运转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严禁对处在运行的和动转中的机械进行维修、保养或调整等作业。
(4) 施工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健康,并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在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操作证、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方可操作施工机械设备。
(5) 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和配合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6) 施工机械作业时,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将机械设备交给非本机操作人员操作。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和操作。工作时,思想要集中,严禁酒后操作各种施工机械设备。
(7) 施工机械操作人员有权拒绝执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命令。
(8) 进行日作业两班以上的机械设备均须实行交接班制度,操作人员要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
(9) 机械设备进入作业地点后,施工技术人员应向机械操作人员进行施工任务及安全技术措施交底。施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应熟悉作业环境和施工条件,听从指挥,遵守现场安全规则。
(10) 施工现场应为各种机械设备提供必须的施作业条件,并消除对机械作业有妨碍或不安全的因素。夜间施工作业必须设置充足的照明。
(11) 当施工机械设备与施工安全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安全的要求。
(12) 当施工机械设备发生事故或未遂恶性事故时,必须及时抢救,保护现场,并立即报告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事故应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7.4.5 防台风、潮汛等措施
(1) 保证体系及工作流程
项目部成立防台风暴雨、防洪抢险紧急预案领导小组和事故应急指挥部,应急小分队,负责应急状态下的指挥、组织、协调、救援、处理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尽最大努力保护人员、设备、财产安全。
(2) 台风季节施工保证措施
1) 合理选择起重机械安装位置。在台风袭击频繁地区,确定起重机械安装位置时, 应尽可能选择在背风面,避开迎风面。
2) 当接到台风暴雨、防汛预报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检查活动房是否已加固,居住在活动房的员工是否须搬迁转移。
3) 对于易坍塌的临时便道等构筑物采取加固措施。如采用锚固、拉结缆风绳或清理、转移等方法进行。
4)台风、暴雨期间应停止高空作业、及起重吊装等影响施工安全的作业。
图 6-3 防台风、防暴雨、防汛工作流程
4) 与气象部门保持工作联系,注意台风、洪潮、汛的动态。凡气象台发布特大暴雨、风暴或台风等紧急警报,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全体人员应立即进入紧急应急状态,做好“防台防汛”准备。如备好沙袋、加固临时建筑的门窗及各类机械设备的入库措施及排水设施。
5) 仓库应储备防台风物资(包括:麻绳、手拉葫芦、钢丝绳、绳锁仔、雨具、应急灯等)并保持良好的状态。
6) 安排人员值班巡逻。一旦发现台风或水汛的苗头,值班人员应立即报告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由小组成员组织抢险工作。要求施工人员切断一切电源,同时有序疏散人员和物资到安全区域。若发现人员伤亡应及时组织抢救,并向上级领导及时汇报。
7) 密切留意广播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体上的气象预报信息外,多方收集当地有关洪水信息并及时向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业主等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8) 救护和疏散救护电话:120
根据“救人重于救灾”的原则,首先是拨打救护电话和抢救被灾害围困的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有序疏散人员和物资至安全区域。
(3) 台风、暴雨、潮汛善后工作
1) 暴雨、大风前后,对施工现场的缆风绳、用电线路和用电机具等进行仔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专项检查并确认安全后,才能继续作业。
2) 对临时用电设施、电箱、电路必须进行仔细检查,绝缘应良好,线路完好,才能送电。
3) 对活动板房漏雨的地方应及时修补。
4) 对损坏的临时设施进行修复。
5) 召开总结会议,总结灾情及抗灾抢险经验,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业主汇报受灾及损失情况。
第八章 环境管理计划
8.1 环境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建立环境保护组织机构。
图 8-1 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图
8.2 环境管理体系
施工过程中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法律、法规,针对施工内容制定具体的环保、水土保持措施,签订责任合同,明确自己的环保、水土保持目标。
8.3 环境管理措施
8.3.1 水土保持方案和措施
(1) 施工前,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系统,并在施工期间经常检查和维护。
(2) 做好对腐殖土的清理和再利用。
(3) 施工结束后,及时拆除临时设施,并将临时用地恢复原貌。
8.3.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 施工垃圾使用封闭的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散造成扬尘。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前,要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2) 加强堆场管理,在物料堆场四周设置挡风墙,采取加盖蓬布等遮挡措施。
(3) 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尽量安排库内存放。露天存放时要严密苫盖,运输和卸运时防止遗洒飞扬,以减少扬尘。
(4) 施工现场要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专用洒水设备及指定专人负责,在易产生扬尘的季节,施工场地采取洒水降尘。
8.3.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 人为噪声的控制措施
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2) 强噪声作业时间的控制
利用既有道路运输施工物资时,尽量把运输时间安排在白天。途经村镇、学校时, 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3) 强噪声机械的降噪措施
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
8.3.4 其它污染的控制措施
(1) 施工垃圾分类处理,尽量回收利用。
(2) 制定水、电、办公用品(纸张)的节约措施,通过减少浪费,节约能源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第九章 文明施工措施(1) 施工人员要佩带胸卡上岗,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
(2) 场地规划整齐,各类机械、材料标示明确,摆放整齐,保持施工场地清洁卫生。
(3)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在施工现场设置“五牌一图”即单位名称牌、工程概况牌、警卫制度牌、安全措施牌、安全记录牌、安全质量宣传牌和现场总平面图。施工用电、生活用电管理落实到人,添置必要的防护器材,促进现场文明管理。
(4) 加强与当地群众联谊,做到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尽快整改,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说服教育以免矛盾激化,教育职工不得扰民。
(5) 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