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相声与传统相声(一句话界定传统与创编相声)(1)

  相声这门说唱曲艺从兴起到形成产业再到现如今经历了140余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习惯于把相声分为传统相声(或称传统活、老活)和创编相声(或称新相声、新编相声),可究竟多老的段子才算传统活,哪些相声作品算新活呢?很多相声爱好者对此是含混不清的。

公式相声与传统相声(一句话界定传统与创编相声)(2)

  其实用一句话就能概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问世的相声段子称之为传统活,建国以后创作并上演的即为创编段子,这种界定规则也是目前曲艺界普遍认可的。老活与新活之间虽然存在一道分界线,但两者却不是对立关系。喜欢听老活的觉得新段子“皮儿薄”没回味,喜欢新节目的认为老活杂糅了太多的封建残余糟粕。客观来讲,两种观点都是建立在个人主观好恶之上的。

公式相声与传统相声(一句话界定传统与创编相声)(3)

  不得不说,传统活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像《文庙》《西江月》《八扇屏》赏的是文雅之风,《开殃榜》《小神仙》《化蜡扦》听的是市井百态,传统活的创作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老先生使传统活听得是纲口、尺寸、劲头,同一块传统活不同艺人有着不同的使法,给观众的直观感受自然也就不同,这或许也间接印证了“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这句马三爷的至理名言。但老活也有糟粕,解放前一些相声艺人撂地糊口为了招揽观众也会使《抓茶叶》、《鸟不叫》这类臭活。

公式相声与传统相声(一句话界定传统与创编相声)(4)

  但随着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的身份转变为文艺工作者,要求段子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1950年1月,在老舍先生的支持下,以孙玉奎、侯宝林、常宝霆等人为首的相声改进小组成立了,相声从此开启了颠覆性的变革重生。在众多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将传统相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相声界1950年也被视为传统相声浴火重生的开端。

公式相声与传统相声(一句话界定传统与创编相声)(5)

  而新相声同样是反映时代风貌的,其中不乏像《夜行记》《买猴》《不正之风》这类针砭时弊且久演不衰的经典。参照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不能一味否定新相声,即便是在观众中最具争议的“歌颂型”相声同样有包袱,具备幽默的属性,更具有艺术性。马季的《登山英雄赞》、《找舅舅》都是典型的歌颂型相声,但很多老观众照样百听不厌,其根本原因在于相声本身不是脱离实际的凭空杜撰。所表现的内容是寓教于乐,但以乐为先,同时遵循着传统相声的包袱结构。这样的相声为什么观众也能接受,因为这不是靠耍贫嘴、出洋相、撒狗血或者低级趣味取悦观众。演员先得尊重自己,尊重相声段子,才能得到观众的尊重。

公式相声与传统相声(一句话界定传统与创编相声)(6)

  传统活也好,创编相声也罢都不乏精品,当然也都存在“快消品”和“有毒有害品”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存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给相声门置产业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