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必修几(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六十八章)(1)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六十八章 五蠹三四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总结了乱国之俗五蠹之一与之二,之一是当世学者,著书立说的人,之二是纵横家,外交政策制定者。这两者在治国与护国策略上动摇君心,祸乱国家。为什么韩非子要反驳和批判当世学者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是多么的繁杂与混乱,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在正统思想还没有出现时,上百种思想潮流在社会上盛行,君主作为有自主意识与思想情感的人难免受其左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韩非子持依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游走于各国,与其它学说思想进行斗争,而争夺的对象就是君主。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到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

我们不能怪当时的君主,因为身处百花园中,朵朵鲜花都很诱人,你不知道那个有毒,那个没毒,只有通过实践来证明。而这实践就是治国,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实验室,用来测试各种治国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经历了各种对比与分析后坚持君主应该依法治国,与时俱进。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当时的学者都坚持仁爱治国,向先王学习,代表人物就是儒家孔子,他们不与时俱进,坚持“克己复礼”在周王朝的“故纸堆”里找治国之策。他们用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来代替群体的社会性,认为君主要用仁爱来打动民众,让民众自觉遵守礼仪与社会礼制。

在国家外政策上韩非子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纵横家提出的合纵连横策略带有先天的乱政亡国的基因。同时他也说出了纵横家的自私与无知,借保全国家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他们不顾国家社稷之安危,通过合纵连横,割地丧权,消耗国力,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今天讲五蠹之三四,第三是“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意思是: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显身扬名,结果触犯国家禁令。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实行耕战政策,对于“带剑者”游侠刺客这一类私人武装有严格的限制。韩非子看到权贵豢养私人武装是对国家君主的巨大威胁,所以视其为五囊之三,可见其危害性。

第四是“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意思是: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权臣贵族,肆意行贿,而借助于重臣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表面上看这是人心的争夺,实则为“统治权”的争夺,是重大的政治。权贵们拿着朝廷分封的土地与俸禄实行“民萌”奸讲,与君主争夺人心与民众。在当时社会还处于农业时代,人是最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争夺人就是争夺生力要素,谁的生产要素多,生产力就发达,社会财富与物资就丰富,谁就有实力称王称霸。历史告诉我们,不是谁的“道德”文章做得好,谁就能称霸,而是谁的综合实力强,谁就能称霸。实力证明一切,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

与时俱进,依法治国,思想正统,外交独立,武装统一,这是中央集权制与集体主义的表现与内核。任何组合,不管是国家还是公司,如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具备以上因素。企业文化教育统一思想,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团队建设、绩效考核,统一管理,强化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