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来真正保留下来的大型工程为数不多,除了历朝历代修缮的长城外,就只有隋朝建设的大运河了。大运河北起涿州,南至杭州,在隋朝时大运河还没有连接到北京所以不能叫京杭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诗中的河指的是(尽道隋亡为此河)(1)

在中国古代,公共交通事业是最令统治者头痛的事情,往往修驰道,粮道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陆路运输中损失的人力物力往往不比货物本身低。所以好多朝代修建城市都喜欢选择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借天然的漕运之力满足物流交通需求。在没有火车的时代,漕运一直占中国古代运输的百分之八十。

在隋朝以前,为了满足短距离的水运沟通,统治者曾经开凿数条运河,其中吴王夫差、魏武帝曹操都曾开凿过运河,大运河在开凿国产也利用了这些遗留的财富。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经过休养生息,天下安定,生产力发展。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甚至很多欧美学者认为隋文帝杨坚是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的时代。

尽道隋亡为此河诗中的河指的是(尽道隋亡为此河)(2)

到了隋炀帝杨广的时代,这个才华横溢却自负偏执的帝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件浩大的工程——大运河的开凿。杨广以晋王的身份曾经驻守扬州十余年,对江南的繁华富庶十分向往,包括后期也喜欢去江都行宫常驻。

杨广在父皇给留下的繁华盛世里准备大干一番,面对周边的国家,高句丽、土谷浑和刚刚崛起的突厥。杨广开始不安分,一方面是想开疆拓土扬中华之国威,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自己被三面包围受到威胁。

当时富庶的太湖流域已经开发得很好了,出产的粮食可以供大半个中国使用,号称“苏湖熟,天下足”。想征服盘踞东北的高句丽政权,必须有良好的后勤保障,而如果把太湖流域的粮食用漕运的方式运到东北,足可以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

公元605年开始开凿的通济渠,经过百万劳役五个月的挖掘,连通了淮河和黄河,把漕运直接接到了洛阳,而洛阳也因为交通便利成为大隋新的首都。紧接着当年抽调数十万劳役开凿疏通了邗沟连通了长江和淮河,从此长江流域的物产都可以直接通过漕运直至洛阳。

在开通了洛阳的漕运后,公元608年,杨广又征调百万以上的劳役,开始开凿黄河到涿州的永济渠,永济渠的工程更为浩大,也是北方第一次开凿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永济渠不仅能满足漕运功能,同时具备水利效果,河北之地的良田得到灌溉后粮食产量暴增,也促进了河北地区的发展,永济渠连接沁水、清水、淇水、滹沱河、海河等河流,工程浩大,对北方影响深远。这段运河因为唐代后期军阀混战、河政萧条,南段逐渐淤塞,过了唐代无法使用。

同时连接长江和钱塘江的江南河也开凿完毕,贯通四大水系的大运河在公元610年正式开始使用。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也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体系。

尽道隋亡为此河诗中的河指的是(尽道隋亡为此河)(3)

本来这条运河应该让大隋的经济更加繁荣,国力变得更强。但是因为后面隋炀帝一系列急功近利的政策,成了大隋王朝的催命鬼。请继续关注后续,关于大运河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