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翻开诗歌典籍,有很多诗人有一篇诗留存史册,便足以见他的横溢才华。然而细数杰出的诗人有几位是无法避免的,比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书本上对于他们诗歌的记载收录,篇幅也是最为广阔。那么陶渊明他身上有哪一些文学品质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呢?我们结合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来了解一下他。首先我们讲一下他的人生经历

1

陶渊明出生在晋宋交替之际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据考证祖上曾做过大官,祖父做过太守,他父亲的官职不是很高,可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在古代的时候,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日子过得是相当艰难的,于是陶渊明的少年时代便是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的。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陶渊明的诗歌表达里分外感受到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对自由的渴求。

家里生活拮据,陶渊明不得不考虑出仕谋生。当时的江州刺史桓玄打出“清君侧”的名号,背地里却想着要自己称王。陶渊明知道后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后来于将军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给陶渊明带来了一线希望,于是去到了刘裕的麾下做一名参军。可刘裕也想将晋朝取而代之,陶渊明就此归隐回家了。怎奈家里生活清贫,耕田产出又少,家里的小孩又嗷嗷待哺,米缸都没有多少存粮。

他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做官还不到三个月,一天县里的小官提醒陶渊明有督邮将要到本县巡查,要求着装穿戴整齐去拜见。陶渊明起初不知道是谁,后来才知道是以前鱼肉乡里的小人,这次巡查免不了要吃拿卡要。心想对桓玄刘裕等人都没阿谀奉承,又怎能向这龌龊小人屈服呢。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的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加上对政局的失望,此后坚决辞官归隐了。(在这里多说一句其实大家不必担心陶渊明不做官之后,他的儿女就会无人抚养然后会饿得面黄肌瘦,实际上他的好友们也时常接济他,亲戚也帮忙照顾他家的。)

陶渊明辞官后写出一篇至今为人称颂的《归去来兮辞》,可以说辞官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一生的分界线。宋代的欧阳修更是评价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节选)

陶渊明笔下的人物(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1)

2

在以前陶渊明总是不断的在官僚和归隐的两种选择中起伏不定,心情很矛盾。而现在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选择农桑躬耕的生活。优渥的生活条件与杰出的诗歌好像从来不能两者并存,艰难的环境磨练了诗人的意志,吟诵出来的诗歌承载着厚重的生命意味。陶渊明写出了《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感士不遇赋》等作品。

在农村的生活,路上遇到的农夫,每日寻常的农耕,都成为了陶渊明的诗。他成为了山水田园诗的第一人,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达了悠然自得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西方有个心理学家叫做马斯诺,他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理论,叫“需求层次理论”,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我们并不能以今天现代视角来看待古代的人,认为陶渊明为了道德上的纯洁于是明面顶撞上官,甚至最后辞官后让儿女都落得三餐不饱的境地,觉得他是一个自私的人。

我们要知道人天生的才能都是有着不同的类型,一个人所生长的环境背景,以及在这个背景之后所展现的社会影响,对个人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回顾上面讲到的需要层次理论,很多人都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只求能够生存温饱的需要,于是为了生存下去,可以做出许多违背自己内心,甚至是违反法律的事情。而陶渊明知道自己不能做这样的一个人,他从小修习儒家经典,了解百姓贫苦,看到社会的腐朽,在整个社会都在下落的朝代,知道自己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陶渊明出身百姓之中,更不想成为刺向百姓的一根针。所以他归隐田园了,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找到一种诗意的生存境界。达到了马斯诺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最高的层次。

陶渊明笔下的人物(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2)

3

陶渊明很喜欢喝酒,他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写大量饮酒诗的诗人。他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呢,我们也不难猜到。一是天性使然,二是想要达到超脱现实世界的幻觉。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饮酒损害身体谁不知道呢?以前阮籍以醉避祸,而后的李白更是说“举杯消愁愁更愁”,陶渊明又怎能不明白。陶渊明只能以醉态不再看到他无法逃离的现实世界,在《桃花源记》或有表达,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在那里拥有和平、宁静、幸福,保留了人们的天性的淳朴。

陶渊明还写了很多的诗,比如《读山海经》《咏荆轲》《杂诗》等。一开始他的诗歌并没有被人所重视,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他非常推崇陶渊明的人格,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苏轼和朱熹的弘扬,陶渊明才真正的确立了他在文学史的崇高地位。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而陶渊明的平淡自然也就成了士大夫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笔下的人物(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