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5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含标点符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3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2022辽宁中考试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022辽宁中考试卷(2022年辽宁中考模拟试卷来了)

2022辽宁中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含标点符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3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载途(zài) 龟裂()翌日(yi)

无动于衷(zhōng)

B.粗拙(zhuō) 取缔(t1) 诘问(jié)自出新裁(Xin)

C.斑斓(lán) 狼籍()苍劲(jìn)悲天悯人(min)

D.殷红(yīn)高粱(liáng)荒僻(pi)大亭广众(ting)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人类从海洋向大陆,从森林走向平地,从野蛮迈向_,从茹毛饮血到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英雄主义精神。长征所体现的,正是这种英雄主义的本色。改革开放的新长征途中,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也需要英雄,并无时无刻在呼唤英雄辈出!

A.爬文化耀武扬威都

B.爬文明钻木取火不

C.走文明耀武扬威都

D.走文化钻木取火不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其实,慢下来,你才会发现,阅读,不仅是认识符号,更要懂得符号所传递的内涵。②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③而观画,也不只是五彩缤纷的调配,细细想来,画中原是有画。④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记阅读它,欣赏它,随意地浏览过去,便断言生活是今日抄袭昨日,是公式化的衣食住行。

A.“浏览”“断言”都是动词,“内容不同”“抄袭昨日”都是主谓短语。

B.“常常忘记阅读它,欣赏它。”这个句子中,“忘记”“欣赏”两个词语都作谓语。

C.“阅读,不仅是认识符号,更要懂得符号所传递的内涵。”这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D.选文表达语序混乱,正确的表达语序应该是②④①③。

5.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还学习过他的另两篇小说《孔乙己》和《故乡》。

B.鲁滨孙在荒岛上做了许多事,如在山岩下搭帐篷,寻找陶土烧成能够耐火烧水的陶器,列表记录自己的幸运和不幸鼓励自己,等等。

C.《格列佛游记》中让画眉用嘴把一块蛋糕从“我”手上抢跑、让在花园上空盘旋的老鹰朝“我”俯冲都是飞岛国科学院科学家的研究。

D.《革命烈士诗抄》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的诗词选集,诗词体式多样,旧体诗和新诗、格律诗和自由诗并存。

(2)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他在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请你从下面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其可笑可悲之处。(2分)

周进

匡超人

7.古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10分)

(1)____________,白云千载空悠悠

(2)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

(3)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5)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

(6)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

(7)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尽管前路充满坎坷,青年人仍要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精神和远大志向。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体现真挚的友情,可以冲破空间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句子是“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题。(3分)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②,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①走马川;指今皇康三工河。②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③连钱:马斑驳的毛色。④草檄(x1):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这首诗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作者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B.《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首边塞诗,表现了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全诗“奇而入理”,“奇而实确”,形象动人。

C.《雁门太守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给人雄浑悲壮之感。都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雁门太守行》写景又写事,善用典故、拟人,从听觉、视觉描写角度渲染战争的悲壮残酷。《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4分)

(二)阅读选文,完成8到11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祐)四年,(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瘦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暴常平米、多作馑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献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湖,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湖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药3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静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令且为子孙得两字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当轴者:当权的人。②复得赐度僧牒: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③葑(fèng):菰根,即茭白根。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轼恐不见容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

B.植芙蓉、杨柳其上亭亭净植(《爱莲说》)

C.有德于民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杭人名为“苏公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此处不得答题

(2)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此处不得答题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10.【甲】文中的苏轼面对遭贬谪的人生际遇,通过①_____的做法,来排遣苦闷,这体现了他②________的性格。【乙】文中苏轼虽遭受贬谪,但他任“③________”(职务)期间,治理大早、饥荒和瘟疫,造福百姓,这体现了他④______的形象。(5分)

三、现代文阅读(45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12一13题。(8分)

【材料一】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笔”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2020年11月18日,三星堆遗址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百度百科

【材料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2021年3月20日到3月23日连续4天,在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实时报道全景呈现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最新发掘成果。新发现的5号坑中,出土了大量黄金制品,其中包括一张独特的金面具。它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考古人员推测,完整面具的重量应该超过500g。这也意味着,如果能发现完整的黄金面具,那这不仅将是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还将是国内所发现的同时期最重的金器在3号坑中,有一个造型奇特的铜器,像一个“从未见过”的铜坛,又像是坐着的人,有着修长的手臂和手指。器物上,有文身装饰,两脚赤足卷曲……用考古队员们的话说,它“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此外,发掘现场,还集中发现了100多根象牙。在5号坑和8号坑中,还出土了小件象牙制品,有的饰品表面刻有精美的云雷纹。4号坑中,还发现或许来自中原地区商王国的玉琮,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三星堆文化和商王国就已经有了交流。考古人员还在坑内黑色灰烬中提取到了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证实,古蜀人已经开始使用丝绸了。

——《宋宇选读》

【材料三】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在以往的传统学术观念中,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其最为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一整套礼仪制度而彰显天下,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1986年两个祭祀坑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靓、盘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我们不能避而不见的是,三星堆同时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象征权力与威望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神像、黄金面具等来表达和显示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表达人神之间的沟通,表达人们对宇宙世界崇拜信仰的另样方式,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的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

三星堆文明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商周青铜文明,不仅辐射影响到整个早期中国,也同时影响到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圈”。但是,在这个固有的青铜文明体系中,三星堆很显然出现了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同时又创造出铸造高大的青铜人像(或神像)和头像、大量使用黄金制品——包括制作黄金“权杖”、用黄金面罩覆盖于青铜头像表面、崇拜很可能与“太阳神”“宇宙树”有关的青铜神树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罕见的新事物,而这些事物,在古代中亚和西亚青铜文明之中却并不鲜见。正因为如此,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在传统的中原文明和地域性显著的巴蜀文明的基础之上,还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周边其他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从而同时具有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特点,成为中华大地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关于三星堆文明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认识将不断提高》

12.阅读上述材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二星堆遗址是到目前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址,它表明长江流域也属于中华文明的母体。

B.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遭址4号坑中的黑色灰烬中提取到了肉眼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这表明,古蜀人早已经开始使用丝绸了。

C.军埠追文明让人们认识到,在中国大地上,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方式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的方式有着类似之处

D.二星堆文明具有你,西方文明交融的许多特质,很可能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13.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回答,新出土的三星堆遗址出现了哪些以往在古代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罕见的新事物?(4分)

(二)阅读选文完成14一19题(22分)

活地图

孙道荣

①他不是土生土长的M市人,却是名副其实的“活地图”。②20多年前,他从外地来到了M市,打工谋生。因为有驾驶技术,他应聘成了一名公交车司机。做公交车司机时,他做了一件最让乘客感动的事:他手绘了一张公交车行驶线路附近的公厕图,贴在车上。这张小小的公厕图,帮很多人解了燃眉之急。

③后来,因为眼疾,他不能再开车了,不得不辞去了公交车司机一职。工作没了,得养活自己和家人啊,怎么办?其时,M市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飞快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了好几倍,很多外地司机来到M市,送货办事,常常迷路,于是,很多人在城市入口,举着个牌子,为人“带路”。他也加入了带路一族。凭着跑了几年的公交,他对M市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为人带带路,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加上他从不为多赚钱,故意带人绕路,口碑很好,很多外地人再次开车来M市,都会提前约好让他带路,因而生意不错。

④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手机普及,人们都用上了手机导航,为人带路的营生,也做不下去了。他再次失业了。这些年,他做过快递,送过桶装水,也做过送外卖的小哥,每天在高楼和巷隅间穿梭往来,虽收入不高,倒也勉强能够维特生计。如果不是一次交通意外,他可能会一直这么做下去。那天晚上,骑电瓶车送外卖时,被一辆突然蹿出的小车撞了,他的一条腿粉碎性骨折,他再也不能爬高下低送外卖,送快递,送桶装水了。

⑤他本来想回老家算了,可是,回老家,以他现在的残疾之身,农活不能做,别说养活家人,连自己这张口也糊不住。

\⑥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人找上了门,给了他一个工作的机会。来人开门见山问他:“听说你是活地图?”他讪讪一笑,说,那都是朋友们给自己起的绰号,也不是什么活地图,就是这些年天天走街串巷,对M市的每条道路,每个单位,每个小区,都特别熟悉。来人笑着说,我们老板就是看中了你这一点,如果你愿意,就上我们那儿上班吧。

⑦他得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报到那天,剃着光头,留着山羊胡子的老板对他说,你的工作很简单,你不是对M市和周边都特别熟悉吗,你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我们需要运货出去的时候,负责跟车带带路。

⑧这真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他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因祸得福,最终靠着自己脑中的“活地图”,得到了这么一份好工作。他对老板说,你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好好工作,好好带路

⑨可是,一连几天,厂里并没有运货出去,他也因此一直闲着。这让他心里有点不踏实,这样光拿钱不干活怎么成?他去找老板,老板拍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放心,会安排你工作的,你会派上用场的。

10那天下午,天气骤变,下起了倾盆大雨。一向显得有点冷清的工厂,所有的人忽然都忙碌了起来,连老板都是急匆匆的。老板对他说,准备一下,今晚出车。

11他赶紧冒雨回家去拿衣物。穿过厂子后面的时候,他看见,紧挨着厂墙的小河里,泪汩地往上翻涌着黑褐色的污水,污水伴着噼里啪啦的雨水,向四周扩散。那里有一个从工厂通出来的暗管,平时都是不外排的。回想厂里的人包括老板突然都忙碌起来,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12夜色中,从厂里开出了一辆覆盖着雨布的大卡车,他坐在副驾驶位上。

13他问司机,我们这是要送货到哪去?为什么要赶在这个鬼天气?

14司机白了他一眼,说,不关你的事少管。

15卡车缓缓驶出了厂,沿着迎宾大道,向前驶去。

16忽然,前方隐约出现一辆闪着警灯的小车。司机一边减速,一边急急地问他,有没有别的路?

17他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么别的路?

18右前方正好有一条小岔路,司机猛打方向,一头扎进了小巷里。司机一边往前开,边从后视镜里往后看、闪着警灯的小车并没有跟过来。司机长吁了一口气,骂骂咧咧说句,吓死我了。

19他搞不懂,为什么司机会这么怕警车。司机幽幽地说,实话告诉你,要是被逮着的咱俩都得进去。他有点蒙。司机往身后满满的车厢努努嘴,没好气地接着说,他们没交代你的任务就是在紧急情况下给我指路,你不是活地图吗…….

20他恍然明白了、感觉后背凉凉的。

21他的脑海里,飞快地盘旋:得抓住他们!怎么办?怎么办?眼看就要穿越M市了突然给司机指引了一条小巷,告诉司机,这条小巷的尽头,就是M市通往城外的最后一口了,连接着省道。司机开着卡车从小巷驶出时,惊愕地发现,前方警灯闪烁……

22回来之后,他就辞职了。据说,他开了一家小店以维持生计,闲暇的时候,他还以往一样,喜欢在这个熟悉的城市到处游走,观察,尤其是在雨天,以及夜深人静的时只是他手里,多了一台照相机。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第②段的主要内容。(4分)

15.第①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16.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右前方正好有一条小岔路,司机猛打方向,一头扎进了小巷里。

17.“他恍然明白了,感觉后背凉凉的。”这句话中,他恍然明白了什么?为什么“感觉凉凉的"?(4分)

18.请从修辞和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他的脑海里,飞快地盘旋:得抓住他们!怎么办?怎么办?

19.请结合选文分析,文中的“活地图”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20一24题。(15分)

守口与守心

①在东晋人物中,我最早知道书圣王羲之。

②近读《世说新语》,我却惊异地发现,王羲之有时背后议人,说话刻薄。这不仅影响了他的清誉,甚至搭上了他的性命。

③书中记载,王羲之与王敬仁、许玄度关系很好,两人死后,王羲之却在公众场合对他们评价很低。他的下属孔岩说:“你以前和王、许交往,有情有义,但他们去世之后,你对他们的友情没有始终如一,这是我所不取的。”可见,即使在个性张扬、崇尚清谈的魏晋,随意贬损他人,也是有失修养的行为。

④文中还详细记载王羲之与王述的矛盾。王羲之轻狂、骨鲠(喻刚直),是文人雅士,王述率真、急躁,是清官能吏。少时二人齐名,王述晚年声誉日隆,王羲之心中不满,时时诋毁他,因此二人失和。后来王述做了王羲之的上司,王羲之只有“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⑤贬人之言,覆水难收。一代书圣,高标独立,竟在小节上跌了大跟头,不能不令人叹惜。群居不非议他人,实为处世之道。

⑥朋友相聚,难免兴高话长。交流的目的是相互切磋,提高文学修养和道德修养,“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如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贬低他人,搬弄是非,甚至无中生有,飞短流长,此种行为乡妇尚知不可,何况读书人!心中有何物,眼中就会有何物,一个人所言之事正是他内心的映射。古语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群居之谈,是衡量一个人修养最直观的标尺。

⑦有位朋友的座右铭是“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他解释说,群居守口,就是不言是非,不传绯闻,不言人恶,见贤思齐;独居守心,就是禁嫉妒之心、轻狂之心,养宽容之心、自省之心。心是根,言是叶,根深才能叶润。能在群居时守口,源于一颗有修养的心。

⑧怎样才能群居守口呢?有位禅师认为说话必过三面筛子,第一面:这话是真的吗?第二面:这话是善的吗?第三面:这话是必须说的吗?我想还有一面:你愿意让当事人听到吗?因为你非议别人的话很可能会传到对方耳朵里。常在心里带上这些筛子,就不会有无聊的话出口,从而伤人伤己。

⑨王羲之有瑕疵,但书圣还是书圣,因为瑕不掩瑜。假如平庸如我辈,不能立德立言立功,又无传世之作,再不守口修身,将有何面目对人?

⑩读《世说新语》,想前人得失,群居当守口,实是人生重要一课。

20.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文章开篇讲述了有关王羲之的两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2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过程。

23.第7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2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在我们今后人际交往中该怎么做?

四、写作(60分)

2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流水潺潺、鸟语盈盈是大自然美妙的轮滚滚、机器隆隆是时代发展的声音;声声叮咛、殷殷嘱咐是妈妈温柔的声音:诲、循循善诱是老师慈爱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总有一种声音萦绕耳畔,激荡请以“那声音特别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自由意外的收获:理性网游,生活会更充实多彩;节制饮食,身体会更轻盈敏捷;管内心会更从容平和。

请以“给×××的一封信”为题目,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给老师、亲学……写一封信。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

一、2.A

3.B

4.D

5.C

6.(1)黄鹤一去不复返(2)属国过居延(3)水面初平云脚低(4)感时花溅泪(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6)谁家新燕啄春泥(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一)7.D

(二)8.C

9.(1)苏轼到了杭州,天下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作。

(2)苏轼又拿来茭白根堆积在湖中,修筑了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来供人通行。

10.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11.①寻友赏(月)景②豁达乐观③杭州知州④体恤百姓,治理有方

【译文】元祐四年,苏轼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杭州原本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湖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菱白根不再生长。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仁宗第一次读到苏轼、苏辙的制策时,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神宗尤其一他的文章,在宫中阅读,御膳送来竟忘了吃,称他为天下奇才。

(三) 12.B

13.象征权力与威望大小不等的青铜人像、神像或头像;黄金“权杖”、黄金面具(面罩);青铜神树。

(四) 14,走投无路的他因“活地图”的绰号得到新工作,第一次跟车带路时得知工厂的违法行为,机智地帮助警察逮捕不法分子。15.环境描写,交代雨天工厂开工,污水横流的景象,为下文工厂运送非法产品的情节作铺垫(暗示厂家所从事的生产是非法勾当)。

16.“扎”是用力钻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司机看到前面出现警车后慌乱、害怕的情态,表现了司机做违法勾当时心虚、慌不择路的样子。17.明白了老板让他带路的真实用意:做违法的事情遇到警察时让他指路,便于躲避和逃跑。“感觉后背凉凉的”是发现自己差点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感到恐惧害怕。

18.反复、心理描写,突出强调他明白自己就职的工厂干的是不法勾当时内心焦急,并急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他的正直、机智。

19.热心善良:他手绘公交车行驶线路附近的公厕图,从不为多赚钱而故意带人绕路。英勇正直(正义):他负责跟车带路,发现违法后,机智地帮助警察逮捕不法分子。机智、有社会责任感:出门带照相机,观察记录犯罪现象

(五)

【20】群居不非议他人(群居当守口)

【21】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论点“群居不非议他人”;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22】作者首先列举了书圣王羲之的两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接着通过讲道理的形式论证了为什么要群居守口;然后具体阐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群居守口;最后再次强调群居守口的观点。

【23】比喻论证。把心比作根,把言比作叶,突出了内心对言语的决定作用,形象论证了“能在群居时守口源于一颗有修养的心”这一观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4】一是加强修养,做到自省自尊自爱,克服嫉妒和轻狂心理;二是在同别人交往交谈过程中,不非议他人不搬弄是非;三是以欣赏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别人,多学习他人的长处,多包容他人的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