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巴在网上看到一张商票的贴现利率图。

图中商票的承兑主体,既有“中字头”的国企央企,也有一众房企。

房地产利率下调了多少(房企商票贴现率高达36)(1)

可以看到,央企国企的商票贴现率比较低,不到10%。而地产企业的贴现率总体偏高,像融创、阳光城、雅居乐等房企贴现率最高去到了36%,里面就华润置地还是“一股清流”。

这商票的贴现率高是啥意思呢?

简单理解,商票就是一种延期付款的工具,你没现金给人家结账的时候,就拿商票来代替,用自己的信用担保,商票到期就会兑付。

然后商票也可以流通转让,持有人可以拿去转给别人套现。

而视现金流为生命线的房地产企业,自然是开商票的惯手了,能拖半年是半年。

但是,商票的承兑完全是依赖于承兑方的信用,一旦承兑方经营出了什么问题,商票就冻过水,可能兑不了。

那么这种担忧体现在贴现价格的变动上,就是贴现率高。那些贴现率高达36%的商票,意味着持有商票的人,几乎是打6折都要把这烫手山芋给扔出去,原本价值100万的商票,只要你敢接手,给60多万就能买到,之后你就拿着这100万的票,去找开发商承兑。

之前还能高周转的时候,商票兑付没啥问题,还有人就喜欢趁打折的时候收购。但是现在房地产企业风声鹤唳,一些房企被爆出商票不能按时偿还,所以显然大家都在担心商票违约的事情。

像咱们之前说过的恒大,现在还在债务危机的泥潭当中扑腾,从去年开始恒大的商票贴现率就已经在20%以上,去年底到今年中更是飙到了35%以上。

现在网上还有那些持有三五十万商票的小供应商,在追讨兑付,也是不容易。

房地产利率下调了多少(房企商票贴现率高达36)(2)

以往如鱼得水的房企资金链如此紧张,可见现在的楼市调控力度真不是虚的。

但最近,小巴又听到房产销售和鼓吹者们在亢奋,说调控要转向放松的事情。

比如:

说一些城市开始发布房价“限跌令”;

广州和佛山等地房贷利率下调;

还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开例会,说要“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等。

从房贷利率这个来看,像广州是中行和农行有下调,并不是总体趋势,工行、建行利率没有变化,交行还是升的。

而且,各银行偏向的也是一手房房贷,二手房贷款的额度依然紧张,或者直接暂停的。

房地产利率下调了多少(房企商票贴现率高达36)(3)

而某些地方限跌、说要”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就等于放松调控吗?

首先,央行开会的时候,房住不炒、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这些观点依旧是没变的,而这个事情大家本不该再有什么异议或者说放松的幻想。

房地产利率下调了多少(房企商票贴现率高达36)(4)

原因咱们之前已经说过很多,且不说什么暗藏金融风险和制造贫富差距,与共同富裕目标相违背的大原因了,就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只想躺平,更不愿意生娃,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房价高攀不起,觉得奋斗也无望。

所以再像以往那样放松,让房价过快上涨可以说是不能容忍的。

热门城市的炒房风气骤冷,现在看来很关键的就是3个政策——

1、房地产集中管理制度,给银行贷款定了“两条红线”;

2、约束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

3、热门地区的二手房交易参考指导价。

那么这3个政策现在有放松吗?

显然没有,即便现在一些房企已经风声鹤唳,违约事件频频出现。

而二手房指导价,更是不断在热门城市的热门地区铺开,像北京海淀和东莞,近期也出了二手房指导价的消息。

不过北京海淀这个倒还差点意思,只是行业内部自律倡议。东莞则是和深圳广州等热门城市一样的,由住建局发布的官方政策。

房地产利率下调了多少(房企商票贴现率高达36)(5)

再考虑到现在另一些城市说要限跌,还有房贷偏向一手房贷款,说要维护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事情,那么与其说是放松,不如说是比之前更精细化的调控和平衡,然后目的是为了“稳”。

什么叫更精细化调控?

比如,区分地区。

那些热门城市热门地区,还得打补丁,补漏洞。

就像深圳,节前就又发了个通知,说要加强商品房土地购置资金来源稽查,竞买企业得说明购地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通过银行流水等资料来证明。

这么一来,就进一步限制了通过各种借贷融资款来炒房炒地的行为。

房地产利率下调了多少(房企商票贴现率高达36)(6)

而反过来,那些非热门的,人口流出的,房价跌幅太大的二三四线城市,就得稳一稳大家的预期,限限跌。

就像张家口和这几天上了热搜的哈尔滨。

房地产利率下调了多少(房企商票贴现率高达36)(7)

(张家口)

房地产利率下调了多少(房企商票贴现率高达36)(8)

(哈尔滨)

再比如,分人群。

那些刚需购房的,首次购房的,年龄和收入匹配的,甚至多胎的,就在贷款额度和利率上有倾斜。不然一刀切的审核过严,有可能误伤刚需的,也不是长久之计。

而反过来,那些多套房的,超大面积的,或者二手房的交易,就更多会被压制。

也只有通过类似的更精细化的调控,因城施策,因人施策,才能做到像央行说的,更好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