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讲述的是史铁生重塑自我的过程。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插队,他21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再也没有站起来。在最狂妄的年纪,双腿残废,对于他是致命的打击。后来的他,想过无数次关于死的问题,他的精神重塑得益于他自己的坚强,更是母亲给他的支持。

史铁生我与地坛写出了怎样的母亲(体验史铁生和母亲感情错位的艺术魅力)(1)


在他寻回自我的整个过程中,他和母亲的感情一直是错位的,也正是这种错位的情感描述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了他和母亲的感情,这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母亲越是不问他每天想什么做什么,不跟他去地坛,就算担心他也是偷偷跟在他身后,就越是体现出对儿子深沉的爱。史铁生知道他的苦难,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但他从来都不愿意用言语宽慰母亲。亲子之间存在隔膜,隔膜的存在让读者心中的的母爱更加深刻。

史铁生腿残废之后没法工作,生活难以自理,对人生绝望的他每天失魂落魄,身体和心灵都无处安放。去了一次地坛之后他就觉得那个地方,那片阴凉是上天为他准备的。当年旅游业还没有开发,地坛是一片荒野之地,他可以每天在日出日落,残墙、松柏之间一遍又一遍的思考生存和毁灭的问题。

史铁生我与地坛写出了怎样的母亲(体验史铁生和母亲感情错位的艺术魅力)(2)


他每天像上班似的往地坛跑,也不说话,脾气又很坏。母亲每天默默地帮他上了轮椅,看着他摇车出了小院。史铁生出了小院,可是他的母亲要在原地站很久。长到二十多岁的儿子突然截瘫,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改有多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她甚至宁愿残废的是自己,可是她从来没有说过一次“你能不能为我想想”。

史铁生有一次忘带东西回去拿,看见母亲还是站在原地。看见他,愣了一下,喃喃道:“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这话像是说给史铁生的,其实她是在宽慰自己,儿子的苦难体现到母亲身上总是要加倍的。她有多难过,有多痛也不能跟儿子说,越是难言爱越是深沉,她怕她的任何一句不恰当的话或者行为会刺痛儿子的心。

回头发现母亲在等他的史铁生本来心里满是对母亲的疼惜,可是他照旧什么也没说,摇着轮椅头也不回的走了。亲子之爱的这种错位,是时代的,也是跨越历史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写出了怎样的母亲(体验史铁生和母亲感情错位的艺术魅力)(3)


朱自清的《背影》中,老父亲笨拙地爬过栅栏,步履蹒跚地走向那边的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他越是不考虑自己的安全,不去想这时候还买橘子有没有这个必要,就越是体现出一个老父亲的爱。朱自清望着父亲的背影拭泪,拿上擦干眼泪的他,就怕父亲看见,他不愿意去表达这份爱,不愿意让父亲看出来他的情绪。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宠爱》,父亲离婚之后女儿跟随母亲去了美国,每次视频他都会把猫咪放在镜头前,他在背后说话,像演双簧一样。他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的情绪,中国式的亲子关系,是时代性的,跨越历史的,现在依然有很多这样的亲子关系,亲子的爱总是隔着屏障。

这种错位,不仅是感情上的错位,更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

四百多年之后,他与地坛不期而遇。十五年中地坛从被废弃到精心雕琢,他从双腿残废、陷入绝望到小有名气,他和地坛是一直见证着彼此的变化的,可是母亲却离他们而去了。

雾罩的清晨,艳阳高悬的白昼,他摇着轮椅在地坛中只想一件事情:母亲已经不在了。看见落日、飞鸟、哪怕自己的车辙他都会想起来母亲在地坛无数次寻他的记忆。他还在,车辙也在,唯有时间不是从前,他和母亲也早已不在同一个空间了。

史铁生想成为母亲的骄傲,想要出名的心很迫切。小说发表后,他开始日复一日的懊悔 和思念。年年月月来在这园子、在文章里追忆母亲。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就像威廉王子带着凯特去泰姬陵,在戴安娜坐过的位置拍一张同样的照片,感受戴安娜当时绝望的心情。哈里王子与梅根大婚,带上戴安娜最爱的宝石,这样跨越时间与空间,又总想着弥合空间的缅怀方式,格外的打动人心。地坛在,泰姬陵也在,宝石还是一样闪着光,可当年的人,不在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写出了怎样的母亲(体验史铁生和母亲感情错位的艺术魅力)(4)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古人写作,也善于用这种错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这种表达也确实很能抓人心,看见《项脊轩志》里这句话,你能忍住不去要壶酒,听听这爱情故事?读了苏轼这首情真意切的词你还能真觉的苏轼对老婆有至死不渝的爱,完全忘了妻死后,他续弦,又续弦的事。

《我与地坛》就是用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感情错位,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史铁生我与地坛写出了怎样的母亲(体验史铁生和母亲感情错位的艺术魅力)(5)


史铁生将这种错位弥合在自己心中,地坛是他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他心中永远的地坛。

还没有等到史铁生成名,母亲便离他而去了,49岁,还很轻的年纪。或许是她心里太痛了,上天眷顾她,觉得她受不住了,召她回去。史铁生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走了,后来在《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作品中,他多次提到母亲。

以前他来地坛是为了在清净的环境下重塑自我,后来日日来这里是因为母亲。有一天,他听见游人说“这个园子还挺大”,他想起了母亲曾无数次的来找他,有他车辙印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她一寸一寸的寻他,而他躲在灌木丛后,看着那焦急失落的妇人,并无应答的打算。

这在后来都成了他心里的痛,地坛里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日落虫鸣,都化作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在心里将地坛与母亲融为一体了。地坛重塑了他的精神,这是母亲的愿望,更是母亲的成就,母亲多年毫无怨言的陪伴,助他走向重生之路。一想起母亲,他就摇车去地坛待很久。

史铁生我与地坛写出了怎样的母亲(体验史铁生和母亲感情错位的艺术魅力)(6)


后来,他碰见一个妇人,问他:“你娘最近怎么样,身体还好吧?”,史铁生问她“你怎么会认识我娘?”,妇人答:“你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有一次你娘找不见你,问我有没有见过她的孩子,推着轮椅的一个孩子。”听完这些话,史铁生心痛至极,他确实是个玩的很疯的孩子,他出来玩太久了。他是个孩子,哪个孩子又不是他?他突然想通了,生和死是统一的,那么时间和空间在他的精神里也是统一的,母亲一直在他的身边,也或者他迟早要去找母亲。从此他在精神里将母亲、地坛和自己融为一体,化作万千世界里的一个符号。

写在文章最后:史铁生通过追忆母亲和心中的地坛,总结出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①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不怕死和想死是两回事,既然已经活着就不先去想着死,先考虑怎样好好活,因为死是一件必然的事。

②存在即合理,不论你有什么样的缺陷,正在经历怎样的困境,都要接受它,并努力渡过去。

史铁生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我与地坛写出了怎样的母亲(体验史铁生和母亲感情错位的艺术魅力)(7)


他接受了自己的残疾,众生百态,存在即合理,人有健康的也需要有不健康的,如果世间万物都一个样,这世间该多单调。他的不健康,更能启迪人们懂得珍惜健全的美。

③人活着需要各种各样的欲望支撑,物质、心理、精神方面的欲望,还需要去掌控欲望。

史铁生说: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他想了那么多死的问题,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死?是欲望,让他活了下来,他想好好活着,给母亲荣耀,他还想得到爱情,得到人们的认同。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欲望。

可是欲望有的时候也会害了别人,比如贪欲、私欲、色欲。《画皮》中的王生就是因色欲被鬼魅掏了心。《人民的名义》里的官员们因为各种不同的欲望毁掉了前途,坑害了老百姓。

史铁生说:消灭人性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欲望可能会催人奋进,也可能毁灭一个人,但是又不能完全的消灭欲望,人的一生是一个与欲望做斗争的过程。

生下来就要努力生存,存在就是跟自己跟世界不断斗争、磨合的过程。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