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脉##文化吉林#
人参根肉质肥大多斜生常分支,喜生在背阴山坡或阳光不强烈的疏林密草中,常见于原始森林椴树、红松等针阔混交林下,土壤松厚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地方。
山参籽第一年出苗为一茎三叶俗称三花;几年后变为一茎掌状复叶俗称五叶、巴掌子;又四五年后变为一茎二丫两组掌状复叶俗称二甲子;至10余年后变为3个枝、三组复叶俗称为灯台子、三匹叶;再过数年甚至几十年变成四丫五叶俗称四匹叶;以后长到五匹叶,长到六匹叶也叫六品叶一般就不再变了。七八匹叶是人参的变异现象极为罕见,所以挖到五匹叶就是挖到大货了。对于野山参是根根芦头和主根的皮数判断年龄的。人参的再生能力非常强,野山参可生长上百年乃至上千年不死。民间流传“7两为参,8两为宝”,是以16两为1斤的旧称计算的,就是说挖到7两参已经很不容易了。长白山区原始森林是人参的主要产地。
长白山区习惯上管人参叫棒槌。进山挖人参叫“放山”“挖棒槌”。在漫长的年代里,采山参这个行业形成了一系列山规和习俗。
一、拉帮。放山之前组织帮伙叫拉帮。拉帮由“把头”负责。把头是一伙放山人根据民主原则推举出来的领导者。一般放山者大多为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以上,忌二人(怕见财起歹意)、四人(与“死”谐音)。讲究“去单回双”。放山人视人参为人,回来加上人参成双数,体现了一定能挖到人参的愿望。
二、进山。放山人进山要选黄道吉日。进山后的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爷老把头。祈求保佑。然后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地戗子(窝棚),作为放山人临时的家。
三、压山。放山人搜寻人参叫压山。压山又称开山、巡山、压趟子、撒目草。压山前,由把头“观山景”选定去哪片山林。压山时,帮伙人员要分工,叫“排棍儿”。发现人参叫“开眼儿”要喊:“棒槌!” 这叫喊山。喊山的目的是要大家都知道发现了人参。这时把头要大声问:“什么货?”这叫接山。发现人参者得如实回答几匹叶。当发现人参者回答五匹叶或六匹叶时,大伙会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叫贺山。
四、抬棒槌。就是挖参。发现人参喊山之后,首先要立即用棒槌锁锁住棒槌。棒槌锁的红线绳缠在人参的秸杆上,两头铜钱分别搭在插在地上的索拨棍或树枝上,防止棒槌“跑掉”。然后选上风头打火堆熏蚊子,防止动物靠近。人参挖出后,要“打参包子”。揭一大块新鲜的苔藓铺好,放上一些原来的土,用苔藓把人参裹住,外面包上桦树皮,用树皮当绳捆好。抬出棒槌后,要“砍兆头”,目的一是纪念,二是为以后的放山人提醒,放山人往往能在许多年前的老兆头前再找到人参。
五、下山。在挖到人参直到下山到家的整个过程中,只许评论人参的形体和参龄,不准估计挖到人参的价值。并且要到老把头庙还愿答谢老把头。谁许过什么愿就必须还什么愿,诚实守信,说话算数,决不含糊。通过这种仪式不断增强人们的诚信意识。
长白山采参习俗是长白山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蕴涵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长白山采参习俗中所表现的崇拜信仰、思想品质、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整个长白山人参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长白山区的优秀民间文化。如今,长白山采参习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山市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