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辛沪光1956 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时的毕业作品。

1956年,年仅22岁的辛沪光,以气势磅礴的交响诗《嘎达梅林》震动了整个乐坛,几十年来长演不衰,唱片一版再版,并被东欧许多国家誉为可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媲美的“二珍”,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交响乐作品。

辛沪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有成就的女作曲家,也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之一。

国家交响乐团嘎达梅林(辛沪光和她的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1)

辛沪光

辛沪光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辛沪光在上海念完小学,接受了比较正规的音乐启蒙教育。1948年,来到南昌进入当时的一个教会中学(南昌一中的前身)读书。在这个教会中学,辛沪光接触到了钢琴,聆听老师弹奏的琴声,心里埋下了音乐的种子。辛沪光跟着江西师范大学的钟立民学钢琴,接受了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

1951年,辛沪光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解放后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批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的学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学 期间,她开始接触并深深爱上了蒙古族音乐。

当时班上只有两名来自内蒙古的同学——美丽其格和包玉山。当时包玉山是管弦乐系学习黑管的学生,他经常和美丽其格到作曲系的自修室与辛沪光等人聊天,一来二去双方就熟悉了。在与包玉山的交往中,辛沪光获得了一些关于内蒙古音乐方面的资料,她渐渐对内蒙古生发了浓厚的兴趣,两人的感情也渐渐升温,后来就成为辛沪光的终身伴侣。

因此,辛沪光对蒙古文化的接触也就更多了,也了解到了《嘎达梅林》的故事和动听的蒙文民歌。1956年,23岁的辛沪光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写成了《嘎达梅林》。一个小女孩写出了一部大气磅礴的交响作品,令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

1956年毕业时,辛沪光与包玉山一同回到内蒙古学蒙古族音乐。对于当年的决定,辛沪光坦言,“那时候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喜欢那里的音乐,一心就想真正到草原上去”。听说辛沪光要到内蒙古去,她的家人也没有特别反对,而是尊重她的选择,“既然选了蒙古族对象,那就过去吧。”

辛沪光追忆:“我的老家在江西,生在上海,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很多媒体常常在采访后用一句歌词‘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做标题,更多人还认为我当初选择到内蒙古大草原深造蒙古族音乐是受了爱人包玉山的影响,实际上根本不是这种情况。”

在内蒙古的26年

从1956年来到内蒙古,到1982年因工作调动前往北京,辛沪光在内蒙古整整待了26年,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都留在了草原上。

26年来,辛沪光所走的道路可谓一言难尽。

当文革开始后,由辛沪光完成的草原史诗作品《嘎达梅林》被定性为大毒草,且禁止公开演出,更让她忧虑的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马头琴艺术也少人问津,她在痛心的同时,尽己所能地对其进行保护。在那样特殊的时期,辛沪光还偷偷记录和搜集了很多与马头琴相关的资料。

从1973年开始,辛沪光开始做另外一件事,为马头琴谱写一首作品,并于1980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的初稿,后又经精心修改,于1983年9月在第二届华北音乐节“晋阳之秋”音乐会上首次公演。《草原音诗》一经公演后,好评如潮。

1987年,为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辛沪光创作完成了四幕舞剧《蒙古源流》。这是一部追述蒙古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之根的鸿篇。

国家交响乐团嘎达梅林(辛沪光和她的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2)

母子首次同台合作《嘎达梅林》

在辛沪光在艺术上不断追寻时,她的3个孩子相继降临人世。辛沪光对三个儿子采取的教育是“各取所长、因材施教”的方针——大宝作曲(已故)、二宝拉小提琴、三宝指挥兼作曲。

二儿子二宝在美国。1991年,辛沪光在美国住了近一年,除了探亲,她还有一个目的是为自己挣够开作品音乐会的钱。她给一个华人家庭当管家,教孩子弹钢琴学习音乐,给婴儿喂饭,做家务。闲暇时间,给教会弹钢琴。当她挣了近5000美元,满怀欣喜地憧憬音乐会时,接到儿子三宝的电话:“大哥失踪很长时间了。”

紧急回国后,公安局通知她,大宝被人害死了。“这是个谜案,直到现在都没有破。”辛沪光垂下了眼帘,“这件事对我打击太大了。大宝很有才,他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很有功底和内涵。”

在巨大的丧子悲痛中,筹办作品音乐会的计划被搁置下来。

国家交响乐团嘎达梅林(辛沪光和她的音乐交响诗嘎达梅林)(3)

三宝

著名音乐人三宝,原名那日松,是辛沪光的小儿子。

辛沪光说:“三宝自小就很有音乐天赋,当时收音机里播放歌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三宝就能够想象出节奏和动作,诸多音乐曲调,他基本都能记住。更有趣的事,我的很多唱片竟会不知不觉的丢失,日后一打听才知道是三宝偷偷拿去听了。现在三宝的名气很大,但他的压力也很大,他很清醒,他说要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

2001年,著名导演冯小宁拍摄《嘎达梅林》,特别邀请了三宝为影片作曲。命运在此时向三宝显现了惊人的力量,可以说“嘎达梅林”为三宝开启了一扇在音乐里向着故乡的回归之门。为电影作曲的《嘎达梅林》经过美国加州政府一年的考评,还获得了加州政府杰出贡献奖,以表彰这部能让他们听得懂的民族音乐力作。这是该项奖设立以来第一次颁授给华人作曲家。

有人认为重写三宝的《嘎达梅林》太过抒情、柔情,没了当年母亲那种豪放与强悍,刚烈变成了阴柔。辛沪光似乎有些“护犊”,她认为儿子的版本是既有抒情,也有壮烈,他把民歌的弦法、特点感性地融在自己的音乐感觉里。

2007年6月24日,辛沪光作品音乐会在京演出,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此后传为一时佳话。音乐会上,随着三宝扬手挥棒,交响诗《嘎达梅林》再次奏响,充满深情的这对母子首次同台合作《嘎达梅林》。

在50年创作生涯中,辛沪光完成了近千部(首)作品。将原生态蒙古族音乐与交响乐完美融合,是她最大的艺术成就。

谈到《嘎达梅林》她说:“我当初看到嘎达梅林民间叙事长诗以后特别感动,所以就写了部交响乐。”言语间不乏自豪,不过随即话锋一转,“现在一提《嘎达梅林》,我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写了那么多作品,只有这部被人们记住了,很惭愧啊!”

2011年10月17日,辛沪光在美国纽约不幸逝世,享年78岁。(非常历史)

【相关文章导读】

♦ 民间说唱曲艺“相声”是怎么诞生的?

♦ 国民革命军为什么喜欢唱《两只老虎》?

♦ 古代最牛情诗《我侬词》: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

《非常历史》

verydaily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敬畏 · 求真 · 鉴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