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二十七 结婚纪实

虫婚第七十七章 第三章二十七结婚纪实(1)

网络图片 交杯酒

在我国,一般人们结婚都要举行婚礼,婚礼也就是婚俗。而婚俗是关系到人类种族繁衍,传宗接代和社会繁荣昌盛所组成的一种本能文化。是人类动物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民俗事象活动。

婚礼作为人生最为隆重,重要的礼仪,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

《礼记.昏义》中说道:“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誉为人生两大幸事。

金榜题名被称为“大登科”,指入仕;而洞房花烛夜被称为“小登科”指人生的婚姻。

确实如此,自古今来,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有两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那就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说道金榜题名时,我这辈子就算过去了,那时候小学毕业,有幸考上我们汾阳县当时有名的学府,汾阳中学校,但正好赶上上世纪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基本上只正常上了一个学期多的课,剩下的时间,就被那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席卷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浪潮冲乱了。

后来虽经复课闹革命,但那也是以闹革命为主,复课只是一种形式。虽然后来学校给发了一个汾阳中学校初中的毕业证,但那也是有名无实,真正也没有学习到什么真才实学,否则我的履历有可能会改写,人生的轨迹也不知道是什么样了。

随后只好回到农村修理地球,也就是我们当地农村说的;欺负土疙瘩的干活。

因此,第一大高兴事,金榜题名时,是连边都挨不上了。

倒是洞房花烛夜,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千,但细想一下至今已经四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

春夏秋冬,春华秋实,寒来暑往,时光似电,四十多年的时间,好像还没有觉得怎么过,但一分一秒的时间,就这样滴答,滴答的走过去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但是,留在记忆深处的那个洞房花烛夜,仍然不时的在脑海中浮现,每每回忆起来,还是感念不断,回味无穷。

说道洞房花烛夜,一般那是文人骚客,达官贵族们的一种说法,其实,我们当地的说法,就是结婚,用我们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吃媳妇子”,但至今也不甚明白,为什么结婚娶媳妇要叫做“吃媳妇子”,为什么要叫“吃”是否中间还有什么传说或者一些别的什么哩!

至今也是只知道其所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

闲言少叙,还是回到我结婚的这个题目上来吧!

回想到那时候,也就是上世纪1972年的时候,那时候的结婚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当然比再以前还是豪华一些,好一些了)。

1972年虽然离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过去已经将近十年了,但又经过文化大革命折腾了一气,所以当时人民群众的收入还是很低的,各种物质还是相当匮乏的,加之文化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旧的那些风俗民情好多都不能用了,比如各种迷信活动,拜神祭祖,坐轿乐器都在禁用之类。

那时候大力提倡勤俭节约,新事新办。

我那时候还正在八二0四工地上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和在农村一样,还是挣工分。

当时,家庭条件也不好,父母亲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房屋只有父母亲们住在当时我们古镇南北正街上的三间临街门面房。如果结婚,连个婚房也没有,我也不看好自己。

所幸的是那时候结婚的费用还是很低的,还没有到了稍后结婚时行要的“三转一响”(三转指当时结婚时行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指的是收音机)的时候,也叫“三转一扭”。

虫婚第七十七章 第三章二十七结婚纪实(2)

网络图片 那时候结婚的四大件

更没有到了后面的“四大件”(当时指的是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摩托车),“三金”之说。

而且,那时候的彩礼虽然比我们前一茬人结婚时候的彩礼涨了一倍(以前彩礼是24块),达到了48块,但还能承受得起。

当时我最值钱的一件东西,就是当时在我们村里好多人都羡慕的一辆红旗车,也就是当时天津自行车二厂生产的红旗牌自行车。但仅仅是一辆红旗牌自行车,在当时我们那里还是比较稀缺的。用现在的话说,还是比较奢侈的。

那辆红旗牌自行车是当时我在八二0四工地上经过批示在当时的八七三部队军人服务社购买的。那时候每每骑自行车从工地上回到了村里,就会引起一些同龄人以及一些女孩子们羡慕的眼光,引起了他们的羡慕嫉妒。

在那时候那个人拥有一辆锃明瓦亮的自行车,不亚于现在的人拥有一辆小汽车。

要说我的婚姻吧,还算是比较顺利,对象就是一个生产大队,而且还是一个生产小队的,双方互相之间都比较了解,但也不是那时候刚时行上来的自由恋爱。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我的婚姻也是媒妁之言。

不过媒人,也就是介绍人也是本生产队的,一个街坊上的邻居,对于我们双方也是非常了解,所以三两个回合下来基本上就谈成了。

说起那时候谈恋爱,那可不像现在的青年人们那样开放,不要说什么拥抱接吻,就是连拉拉手也没有。

记得两三次我们私下谈话,现场就是我们两个人,但我们还是互相中规中矩,互相之间坐得老远,好像谈判一样,一问一答。不过也挺顺利,经过介绍人穿针引线,我们两三次谈话之后,关系很快就定下来了,并且,各种细节也都基本上定了下来。

那就是彩礼48块钱,定的礼物四件,一块布料(也就是当时流行的的确良,凡尔丁一类),一件服装(也是当时流行的的确良一类料子制作),一条裤带(这是必须的,意即拴牢了,永久不会分离),还有一双尼龙袜子,或者是一块围巾(就是那时候那个妇女们用来包头的那个四方围巾),也谓之“四色礼”,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寒酸呀!

不过还有我的那辆红旗牌自行车也属于共同财产,这就是当时1972年间我们结婚时候的费用。

基本上关系定下来以后,我就回到了八二0四工地上工作了,期间,记得双方互相之间请的吃了一顿订婚宴,随后又在当时的公社领了结婚证书。

记得领结婚证书的时候,还出了一些意外,那时候结婚年龄按规定是男方20周岁,女方18周岁,但是,当时地方上为了提倡晚婚晚育,而自行规定男方要22周岁,女方要20周岁才能领结婚证,当时我的年龄是够了,但是月月里差一些,所以托关系,找门子,费了一番周折才领到了结婚证书。

随后,父母亲又托人挑好了结婚的日子,定下来农历四月二十四日,也就是1972年6月5号为我的结婚大典的日子。

期间,我在八二0四工地上工作比较忙,家里边什么事情也帮不上忙,所有一切事情都是老父母亲他们张罗准备,要知道当时我的老父亲已经是67岁的老人啦,继母也是66岁的人了。

结婚没有房子,父亲他张罗租赁同是我们一个生产队邻居的两间小东房,卧室里重新打了一下顶棚,墙壁用白灰重新粉刷了一遍,炕周围用那时候流行的那个花花绿绿的画纸贴了一圈,小东房窗户也不大,小四大孔玻璃。下面是四块玻璃,上面两孔是用那时候流行的那种花窗子装饰(花窗子指当时当地糊窗户的一种白麻纸上面有木刻印花的一种装饰纸,一般印有麒麟送子,年年有鱼,富贵花开等等),窗帘布是一块三四尺见方的花花洋布,往一条细铁丝上一挂,虽然简陋,但也是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但我家仅仅有一支说是三尺,但只有二尺八九寸的木头箱子,父亲用红油漆油了一遍,那就是当时我结婚的全部家具。

箱子上面还有一个我生母留下来的穿衣镜。

堂屋里还有一个小水缸,这就是当时我结婚的全部家当了。

随后结婚典礼那天所用的席器,邀请帮忙的人手,那天所有的食品,肉类,蔬菜什么的也都是老父亲一手准备张罗,我只是在结婚的前一天,才从八二0四工地上回到家里。

只是我提前邀请到了当时在八二0四工地上我们汾阳民兵团团部食堂做饭的特级厨师刘玉河师傅(刘玉河师傅也是我们村庄附近辛盖村的人),提前早两天就回到了我家里操持了我结婚的宴席,刘师傅精湛的手艺,给我的婚礼增色不少,获得了所有亲戚朋友来宾们的赞赏,这是后话。

记得结婚典礼的那一天早上的天气是晴间多云,非常凉爽宜人,早早的刘师傅他们帮忙的人就忙活开了。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结婚典礼宴席都是在自己家中举行。

都是早上,中午两顿饭。

虫婚第七十七章 第三章二十七结婚纪实(3)

网络图片 油炸糕

虫婚第七十七章 第三章二十七结婚纪实(4)

网络图片 打卤面

早饭一般那时候是八个盘子,冷热荤素搭配,油炸糕配打卤面,中午饭增加到十个盘子,也是冷热荤素搭配,主食是馒头,烩菜(也就是我们当地说的熬菜)。

但是,那时候蒸馒头大都要搅一些白玉米面,因为那时候的白面非常稀缺,为了节省一些白面,为了好看,差不多的人家办起事来都要掺一些白玉米面。

而面条就是当时我们那里用机器压下的玉米面面条,浇上一些打卤菜非常美味,也非常耐饱。

那时候主要的肉食就是猪肉粉条为主,还没有什么鱼鳖虾蟹海鲜之类,虽然物质不是那么丰富,但是有刘玉河师傅等帮忙人员的精赞烹调技术,婚宴上的饭菜还是不错的,经过刘师傅他们精心制作,得到了所有来宾们的认可与赞赏。

记得婚礼上抽的香烟是战斗牌香烟,当时好像是两毛一分钱一盒,猪肉也是七八毛钱一斤。

茶叶也是一些我们那时候叫圪技茶,一毛多钱一两的一种红茶,好一点的就是当时两毛三一代的花茶了。

那时候人们的随礼,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份子钱”也没有多少,一般关系比较好一些的也就是两块钱,普通的是一块钱,比较特殊的也就是五块钱。

那时候也时行拜礼,也就是磕头钱,一般长辈们是一块钱,普通的一般是五毛钱。

虫婚第七十七章 第三章二十七结婚纪实(5)

网络图片 夫妻对拜

记得我的婚礼上还有一些街坊邻居是送的猪肉,一二十个人凑起来送上一片子猪肉,每人分摊二斤猪肉钱,也就是每人下来不到两块钱。

那时候,还有一种时行的是送镜框,就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长方形,或者扁长方形的玻璃镜框,有水银的,有风景,还有花卉什么的。几个人凑起来购买一块,送过来,用油漆或者广告色,上联写上新郎新娘名字,中间写上祝福语,下联写上送礼人的姓名。

清楚地记得我结婚的时候,朋友们送的好几种镜框,有八九块之多,其中有锃明瓦亮的水银镜,也有寂静典雅的风景镜,还有富丽堂皇的花卉镜。

大部分是我在八二0四工地上民兵团团部的朋友们送的,其中有当时民兵团政委宋兆富同志,民兵团副团长王志同同志,还有郭兰英的弟弟,当时在八二0四工地上工作的徐来富忘年交朋友,还有当时在工地上汾阳百货公司驻民兵团商品服务社服务员任述华,以及我当时在工地上后勤组的同事们,还有一些我小时候的发小们送的。

不大的卧室,虽然简陋但是雪白的墙壁,配上八九块靓丽多彩,锃明瓦亮的镜框,给我那简陋寒酸的婚房增色不少。

记得那一天我在八二0四工地上的朋友政工组的徐来富,赵曰成,后勤组的我同宿舍的刘玉祥,通讯员赵福根,服务社的任述华朋友都不辞辛苦赶来参加了我的婚礼。

并且,带来了工地上民兵团其他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够前来祝贺的朋友们的祝福和贺礼。

那时候的结婚典礼仪式也比较简单,前面说过当时正是提倡勤俭节约,破四旧,立四新,新事新办的时候。以前吧时行白马迎亲,新娘坐轿,响器音乐,旗旗号号,全部执事。但当时破旧立新,旧的一套全部取消了,只有用当时当地流行的自行车迎亲了。

虫婚第七十七章 第三章二十七结婚纪实(6)

网络图片 自行车车把上挽一个用红绸子做的红绣球,新郎胸前别一支红花,二踢脚三声炮响,就开路了

记得当时迎亲的自行车队伍,也就是前面开路的炮手,一般都是娶亲的经理兼任,接下来是伴郎,也就是我们当地说的取客(用我们当地土话就是吃洽qie),他回来的时候还要负责自行车带新娘子,下来就是新郎,再下来还是一位伴郎,最后,还有一位负责专门带介绍人来回的人。

一般也就是五六个人。自行车车把上挽一个用红绸子做的红绣球,新郎胸前别一支红花,二踢脚三声炮响,就开路了。你说简单不简单,你说省钱不省钱。

那时候结婚也时行一些耍笑一类的,但也比较简单,也就是新郎迎亲的自行车队伍快要到了女方的家门口的时候,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们出来将男方的自行车藏起来,或者是将自行车车钥匙藏起来,也有一些小孩子们将自行车车铃盖拧下来,将自行车上的绣球藏起来,到时候,也能够挣上几毛钱。

还有就是将新郎,伴郎的衣服脱下来藏起,特别一些的还有将新郎的鞋子脱下来,让男方再用钱赎回去,不过那时候耍笑一件东西也就是顶多一块钱,大多是几毛钱就办事了,或者买上一些糖块也就可以了。

记得那一天在我对象家行拜礼的时候,虽然那时候的拜礼顶多的就是一块钱,大部分就是五毛钱,但是,她家的亲戚比较多,行完礼以后,我还赚了二十多块钱。

当然啦,后来还要交到新媳妇手里。

总之,那一天的婚礼非常顺利,娶亲回来的仪式也比较简单,也是按照当时当地的规矩走了一个过程,没有以前和现在结婚的那种繁文缛节,简单而又有点寒酸。

至于,洞房花烛夜那个男欢女爱的缠绵情节,那也是人间常情,人之常礼,在这里也就不细表了。

虫婚第七十七章 第三章二十七结婚纪实(7)

网络图片 挑起你的盖头来

虫婚第七十七章 第三章二十七结婚纪实(8)

网络图片 农村结婚闹洞房

倒是在结婚当天早饭炸油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尴尬事,请听下回分解。

我们当地有句俗话;赶的好,不如赶的巧,本篇文章落成的时候,正巧赶上2015年6月10号,也就是农历2015年4月24日,也正巧是我结婚43年纪念日,正好以此篇文章纪念我结婚43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