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清朝科举制度共分为5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廷试,在此之前,读书人必须通过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以取得童生的身份,取得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这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清朝科举考试故事 清朝读书人的科举之路(1)

一、院试

院试属于各省的考试,院试合格录取了,就等于考上学院,可以从国家仓库取得禄米,成为国家所养的士子,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政是由朝廷派往各省的负责全省教育事务的专职官,三年一任,在子、卯、午、酉乡试年份的八月,由朝廷从进士出身的翰林、各部侍郎、京堂、部属等官中选派。

清沿明制,一年举行岁试,后一年举行科试,再后一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循环。按清朝定制,学政在任三年期间,需要两次案临所辖区的各府,主持院试,录取秀才;主持岁试,考核官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主持科试,选拔参加乡试的秀才。

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光绪二十二年,十七岁的陈独秀和哥哥陈庆元就考中了秀才,不仅“母亲乐得几乎掉下眼泪”,而且几家富户都争先恐后托人说亲。梁启超、蔡锷均12岁考中秀才,可谓少年登第、名甲四方。

每个县的秀才都有定额,大县三四十名,中县二十余名,小县十余名。在此基础上,如果学风浓厚,应考童生多,那难度就大;反之就容易。比如安徽桐城县,明朝以来尊儒重教人文荟萃,每考童子军多达三四千人,录取名额仅二十五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直隶广昌县则是一个反例,该县每次应试人数尚不足应进秀才之额,只要试卷文理通顺,考中希望很大。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二、乡试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凡属本省生员(秀才)、贡生(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监生(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简称监生)以及未仕者和官会试榜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

各省乡试考官,例分为主考官及同考官。由京官中钦命简放者为主考官,同考官则由地方官中选派,负责阅卷,并向主考推荐拟取之试卷,因分房阅卷,又称为“房官”。

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考场"兼"宿舍。考试共分三场( 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进行,每场考三天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初十、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清朝科举考试故事 清朝读书人的科举之路(2)

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三、会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命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通过乡试的人,第二年进京师进行礼部考试,称会试。会试每三年进行一次,在春天三月举行,分三场( 三月初九、三月十二、三月十五)进行,也叫春闱。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员。

四、殿试

会试考中之后,贡士要在会试一个多月后,进行另一考试即殿试。殿在四月份举行,命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有若干名,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也有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考中称为“甲榜”。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明清两朝都有数人是连中三元。李寻欢他们家就所谓“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左宗棠4岁读书,14岁以全县第一考取秀才,22岁中举人,然后就没有了然后,1874年,以陕甘总督身份平定陕甘叛乱的左宗棠,奏报朝廷,要入京参加当年的会试。那时候,左宗棠已经62岁高龄了。慈禧太后看了左宗棠的奏章,哭笑不得。你一个堂堂封疆大吏、国之重臣,参加什么会试?禧太后想了想,传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一道谕旨,终于圆了左宗棠多年的进士梦。

清朝科举考试故事 清朝读书人的科举之路(3)

五、廷试

殿试以后, 进行朝考也叫廷试。经廷试后,分三等录取。第一名叫朝元,可授予庶吉士或翰林院编修,状元固定授给修撰、编修,殿试二甲授予编修,三甲授予检讨,其他到中央或地方州、县做官。在清朝时号称“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就表明就有中过状元、榜眼、探花或者传胪、朝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