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卧薪尝胆”,一般是这样记载的: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听说越王允常逝世,想乘人之危,攻打越国,结果被越王勾践派遣的敢死队击败,阖闾身负重伤吴王阖闾死后,由老臣伍子胥举荐,夫差成为吴国新的领导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卧薪尝胆的成语由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卧薪尝胆的成语由来(骗了我们两千年)

卧薪尝胆的成语由来

关于“卧薪尝胆”,一般是这样记载的: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听说越王允常逝世,想乘人之危,攻打越国,结果被越王勾践派遣的敢死队击败,阖闾身负重伤。吴王阖闾死后,由老臣伍子胥举荐,夫差成为吴国新的领导人。

公元前493年,吴国组建了一支水军,日夜操练,准备报仇。勾践探得此情报后,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欲先发制人,出兵攻打吴国,结果被夫差派出的奇兵包围。越军大败,夫差下令乘胜追击,捉拿勾践。关键时刻范蠡劝勾践假装投降,留着青山,蓄机待发。勾践依计行事,假意投吴。伍子胥建议杀了,以绝后患,但夫差不听劝告,留下了勾践。

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三年后,终于获赦。

回国后,勾践决心报仇雪耻。为了自励,他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并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出来进去都去尝尝那苦涩难咽的味道,激励自己的斗志。

其实,典故有点牵强。翻读史书,我们只能找到越王勾践“尝胆”的痕迹,却怎么也找不到其“卧薪”的影子。成书时代较早也较可信春秋书籍,当首推《左传》和《国语》。其中,《左传》《国语》都详细记述了勾践的事迹,但找不到有关卧薪尝胆的片言只语。一直翻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时,才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发现:“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只有“尝胆”,没有“卧薪”。

东汉时,有两部记述吴越两国史事的专著,一部是袁康、吴平所著《越绝书》,赵晔所著《吴越春秋》。袁吴的书中既没有“尝胆”,没有“卧薪”;只有赵书中的《勾践归国列传》写道: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也没有“卧薪”。

提到“卧薪”,最早出现在《吴起春秋·勾践归国列传》中,勾践“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卧薪”之意。清人马瑞辰认为,“蓼,辛苦之菜也。”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当时的越王勾践,为了复仇,日夜操劳,当眼睛疲倦的想睡觉时,就用这种苦菜涂擦眼睛,刺激神经、清脑醒目、打消睡意。把“攻之以蓼”理解为“卧薪”,显然是误解。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学者把“卧薪尝胆”之事归在了吴王夫差的名下。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明代张溥的《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马骕编著的《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上述资料来看,勾践“尝胆”的事实应该有,而“卧薪”纯属虚构。这个事究竟是怎么流传开来的?

卧薪与尝胆连在一起,作成语,最早见于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这是苏轼为三国时的孙权起草了一封答曹操的书信,他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卧薪尝胆”。苏轼为什么这样写,天知道了。

明末,梁辰鱼《浣沙记》剧本,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故事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其《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由于这两部著作影响深远,使得这个弄假成真的、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