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可以说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这段近200年前的“桃源实验”,引起了当下“反内卷”年轻人们的向往。梭罗为什么来到瓦尔登湖,又为什么离开?这个“实验”的真实模样和深层逻辑结构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理解片刻“躺平”的意义?

11月20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焱教授在她的《一个别处的世界:梭罗瓦尔登湖畔的生命实验》新书分享会上分享了她在深入研究梭罗生平及思想后对于其《瓦尔登湖》一书的全新理解。该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由学而优书店承办。

瓦尔登湖是一部(一个别处的世界解读瓦尔登湖)(1)

在很多人的心中,《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是西方的陶渊明。但是,当人们抱着很高的期待去翻阅这本书时,不少人又会觉得乏味。对此,王焱教授表示:“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梭罗写这本书的深层逻辑结构,也不清楚这本书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在《一个别处的世界》一书中,王焱把梭罗零散的生活思考与记录,纳入了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来叙述:即梭罗为什么来到瓦尔登湖,他在湖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既然湖畔生活如他所言那么美好,他又为什么要离开瓦尔登湖?通过对梭罗整段瓦尔登湖畔生活的复盘和细节还原,重新解构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并深入分析了梭罗的这一段生命旅程在人类的精神史上的意义。

很多年轻人更多地关注工作和社会压力以外的自我。年轻人应该如何以合适的方式缓解压力、实现自我呢?针对这种现象,王焱指出:在百年前,我们很熟悉的《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即给出了一条很具参考意义的出路。

1845年7月4日,美国的独立日,28岁的梭罗决定在这一天“躺平”,向世人宣告什么叫独立。他来到家乡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住进了亲手建好的小木屋 ,开始了他简朴的、与大自然亲密相处的独居生活。两年零两个月之后,他结束了湖畔生活。

梭罗为什么要来到瓦尔登湖“躺平”?王焱说:“首先,梭罗不满现实。他认为大多数都人陷入人生的迷误,为虚拟的生存压力,为追求不必要的物质享受,终日忙碌操劳,无穷无尽地焦虑,精神空间逼仄。梭罗再也不想这样过,于是决定尝试新的人生模式,做一个哥伦布,寻找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其次,梭罗“躺平”,也有逃避个人困境的隐秘动因。他对商业社会生存方式的不适应、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及种种不幸遭际,使他陷入严重困顿。他希望通过空间的置换,借助大自然的伟力,治愈内心的阴郁,恢复对生活的热爱。”

瓦尔登湖是一部(一个别处的世界解读瓦尔登湖)(2)

在王焱看来,梭罗的“躺平”生活可以用两个词勾勒,一个是“简朴”,一个是“丰盈”。

他将极少的时间用于物质的获取,将物质享受降到仅使用生活必需品的地步。梭罗通过实践发现,只需花费28美元多一点儿,就可建成安乐小木屋,花销还不及住校学生每年所支付的住宿费。“每年之内我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我一切生活的开销”。人的基本食物可以吃得像动物一样简单,仍然保持康健,而要获得这些食物,在“夏天有空闲的时候略略做一做就够了”。当然,《瓦尔登湖》对简朴生活的叙述亦有言过其实之处。而且,梭罗结束了两年零个月的湖畔生活重返尘世后,亦没有把简朴生活坚持到底。这都说明,梭罗的简朴构想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但即便如此,梭罗仍然创造了简朴生活的典范与奇迹。

梭罗之所以主张简朴,是为了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从谋生的工作中节省下来,交付给超越于物质生存层面之上的更高的精神生活。他的空闲,因为阅读、写作、散步、社交、沉思等他所热爱的精神性活动而变得丰盈。他在这种生活中领悟到了宇宙“更高级的秩序”,获得了置身于天堂般的高峰体验,“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他的忧悒得以慰藉,人性中的善意得以增进,他重新恢复了对世俗生活的信心与热爱,重返尘世。

“躺平”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王焱指出,实际上有两种躺平。一种躺平,是具有觉醒意识的躺平,躺平,是想为自己喜欢的、更有意义的事情留出精力和时间。而另一种躺平,则是有着深深无力感的躺平,自我放逐、无所事事、无所追求,是在空虚无聊中消磨时日。

前一种躺平,对欲望的克制,是为了为自己的精神追求留出空间,做自己生命的真正主人,努力创造新的生活,并启发世人;而后一种躺平,在欲望和精神上都表现出委顿,没有承担和创造,去除沉重枷锁后所获得的自由,是受惰性支配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显然,梭罗是前一种躺平,一种高质量的躺平。

王焱笑言:“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通过躺平,开辟了新的人生经验,领悟到了深刻的人生真谛,但他也仅仅坚持了两年零两个月而已,所以躺平作为一种疗愈性的歇息可以,但作为长久的日常性姿态,连梭罗自己都未尝做到。躺平,终究是为了以一种更舒服的方式站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方晴 通讯员 樊诗颖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燕 通讯员 樊诗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林传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