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唱京剧唱的好(我学唱京剧的体会)(1)

我是浙江绍兴人,1955年出生,汉族,一直从事财会工作。由于幼年受父亲的熏陶,从小就喜爱京剧。虽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但丝毫没有减弱我学唱京戏。Mp3机是我最理想的老师。有的朋友学戏非常专业,上口字,字正腔圆等等,这些我认为通过MP3机都可以解决。关键是要多听录音,千万不能贪多贪快,每一句每一字每一板每一眼都要学对,也可以自唱自录找毛病。当你会唱了,一辈子不会忘,其乐无穷!我学唱是因为对京剧的痴迷,我没有拜师,一方面自己没有资格,另一方面是咱绍兴也没有专业的京剧院团和老师。我的观点是不分什么派,只要喜欢都可以学。

最近咱绍兴终于成立了唯一有十多人组成的京剧票友协会(至今已有五十多人)。自加入该京剧票友协会后,对我学唱京剧受益匪浅。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以前我只会唱样板戏,学唱传统戏才三年时间,为了学好一个段子,我反复听录音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如今已学会了二十多段传统戏的唱腔,自己感觉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经过学唱京剧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先易后难,反复学练,如我开始就先学《三家店》中的“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空城计》中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等。待这几段基本学会了,再学《乌盆记》中的“老丈不必胆怕惊”,《珠帘寨》中的“昔日有个三大贤”等。为了能够记熟唱准,我体会必须要有“五心”,即恒心、耐心、细心、信心、热心。为了对一个唱段、一句唱腔能够唱得准确无误,必须不惜花费时间、满腔热忱地用最大的毅力去反复听录音、看录像,虚心向戏友请教。要有“不学会决不罢休”的决心。

二是针对存在弱点设法克服缺点。自己在开始学唱中,常易犯下缺点:第一拖腔不够拍,后经反复琢磨自己体会,在平时练唱时用右手拇指尖暗自分别有节奏地捏另四个指的掌指关节处,暗想着数拍,久而久之就可把拖腔唱够拍、唱准确了。第二“偷气”不准,初学唱时遇长拖腔需暗换气时不会“偷气”,常明显停顿一下,使人听后觉得衔接不够好。为此我反复听录音,一遍,两遍,三遍……八遍……才学会了“偷气”。如《捉放曹》中陈宫唱的“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内”字长拖腔后利用“我”这一衬字,自己暗自向内偷吸一口气,便能使下面“难以回马”的唱腔衔接好。第三,对突然需要拔高的音调拔高不起来而跑调。如我开始学唱《乌盆记》中的“抓一(呀)把”的高音“把”字时,几次都拔不起来而不搭调,跑调。后来注意看电视录像,唱此句时演员的口型,慢慢悟出唱此句时要先吸一口气,然后使丹田气,用劲发音张大口放出声音,就可提高唱到准确的音调了。

三是摸索规律,学习板眼。我过去学唱京剧不注意学板眼,没有掌握京剧板式的规律,所以唱时不合节拍,唱得不准。此后经戏友指点和自己摸索,体会到学京剧一定要掌握板眼,通过实践摸索出了规律。

如今我演唱时最大的弱点是没有投入到剧中人物的角色,唱得很平淡,体现不出“声情并茂”的境界,如唱《文昭关》中的“一轮明月照窗前”和《野猪林》中的“大雪飘扑人面”,我很难唱出当时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唱京戏已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要继续努力学习,虚心向戏友请教,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培养丰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剧中唱词的深层含义,体会剧中人物的生动形象,在演唱时尽量把表情投入到剧中人物中去,把自己演唱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