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最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据报道痔疮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超过30岁痔疮的发病率是70%,45-65岁是发病高峰期,65岁以后稍有下降。小编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饱受痔疮的困扰,饮食稍微不注意就容易使痔疮加剧,坐立难安,疼痛难忍,那么痔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痔疮的产生机制
肛垫下移学说
肛垫是肛管的正常结构,由血管、结缔组织以及Treitz肌(介于肛门衬垫和肛管内括约肌之间的平滑肌,可以固定肛垫)组成,若肛垫位置下移出现脱出及流血等症状时就成为痔。促使肛垫下移的因素很多,除年龄这个基本的重要因素外,不排除便秘、腹泻、排便习惯不良及括约肌动力失常等因素对肛垫加大下推力量的作用。
血液动力学理论
20世纪初人们发现肛管粘膜下有动静脉吻合,正常情况下,动静脉吻合宛如一个巨大的血库,借该系统调控其供血量的多少和肛垫体积的大小。但是,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如腹内压升高、直肠壶腹的机械性梗阻、妊娠或某些体液的生化变化,甚至饮酒和辛辣食物等刺激,可引起调控紊乱,导致痔静脉丛内的血流量骤增,扩张充血。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痔的表面可能看到大而红的静脉曲张现象,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痔血是鲜红的,因为痔静脉内含有来自吻合管的大量动脑血之故。
痔疮的分类根据痔疮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三类:
1. 内痔:临床上最多见,位于齿状线上方,表面被直肠粘膜覆盖。根据痔脱出的程度,将内痔分为四度:
Ⅰ度:只在排便时出血,痔不脱出于肛门外;
Ⅱ度:排便时痔脱出于肛门外,排便后自行还纳;
Ⅲ度:痔脱出于肛门外需用手辅助才可还纳;
Ⅳ度:痔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有立即脱出。
2. 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面被肛管皮肤覆盖。
3. 混合痔:内痔与外痔相互融合而成,位于齿状线两侧,表明被直肠粘膜和肛管皮肤覆盖。
临床表现(1)便血
便血多因粪便擦破粘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便秘、粪便干硬、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
(2)痔块脱垂
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造成痔块脱垂。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块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
(3)疼痛
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4)瘙痒
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难受。
痔疮怎么治痔疮的治疗遵循以下原则:无症状的痔不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无需根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痔脱出严重,合并肛裂、肛瘘等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的痔,应注意饮食,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增加纤维性食物,多摄入果蔬、多饮水,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便后清洗肛门。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运动,睡前温热水(可含高锰酸钾)坐浴等。
(2)局部用药治疗已被广泛采用,药物包括栓剂、膏剂和洗剂,多数含有中药成分。
(3)注射疗法对Ⅰ、Ⅱ度出血性内痔效果较好;将硬化剂注射于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使引起炎症反应及纤维化,从而压闭曲张的静脉,改善症状。
(4)胶圈套扎套扎痔根部,阻断其血供以使痔脱落坏死;适用于II、III度内痔,对于巨大的内痔及纤维化内痔更适合。
注明:本文引自 和谐七 微信公众号
本期小编:马帅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审稿人:郭树彬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 医学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
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中华医学科普平台”用稿,
转载前请先与我们取得联系,
欢迎您给中华医学科普平台投稿:
zgyxkp@163.com
并转发我们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