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诚于中而形于外(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

【纲】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合而言之则一,分而言之则二。合而言之则二,分而言之则四。始於有意,成於有我。有意然后有必,必生於意,有固然后有我,我生於固。意有心,必先期,固不化,我有已也。

【目】

意必固我合而一,同根而生也。分而二,根连岐出也。合而二,合必於意。一在事前,合我於固。一在事后,分而四,则缘意生必,缘必生固,缘固生我。而一根於有我之私,旋相为生,是以四也。故始意成我,有则俱有,心之累也。我化意实,毋则俱毋,德之纯也。圣人於物,无容有心,何期於先?随物而化,不知有已,与天同也。

【管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是孔门弟子赞叹孔子的话,说孔子断绝了这四项缺陷(子绝四)。邵康节认为,这四项,可以是浑然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两一组的,也可以是各自成立的。然后,邵康节还分析了这四项的因果关系。

这四组内容,其他几组的解释较为统一,但关于「意」的解释就纷繁复杂:有人解释为「任意」,有人解释为「臆测」,有人解释为「私意」。按照邵康节所列的这个因果关系,解释为「私意」可能更贴切。

邵康节说,意、必、固、我,以「意」为起始,以「我」为完成。因为有私意,所以会觉得这件事必须这样那件事必须不这样;这个必须,其根源就是私意,因为有必须,所以会顽固不化;因为顽固不化,所以凡是以我为中心。

私意,是因为存了什么心思;必须如何,是因为所有期许;顽固,是因为不知变通;凡事以我为中心,是因为对自我的执着。

说意必固我是一体,因为这都是心念上的事;一分为二,意必一组,固我一组,这就好比同一个树根分出了两个树杈;细分为四组,以为有私意,所以产生思维惯性(必),进而固执己见,进而形成强烈的我执。其根源,都是因为私心,正所谓「环己为私(厶)」,意必固我都是私心的体现。

意必固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他们同时成立的时候,人心必然疲累;当他们同时瓦解的时候,也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时候,道德也就纯粹。

圣人对待万物,不会存私心,也不会有预期,随顺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存己见——这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到了这个,也就符合了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