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择一事而终一生,干一行而专一行。工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制造业前行的源泉。浙江制造的背后,多的是数以万次的重复和不断改善以至达到对产品的完美追求。5月1日国际劳动节,潮新闻特别推出五一特辑,以初心,敬匠心,记录浙企制造业的瞬间,致敬每一位辛勤的劳动者。
早8点,晚8点,工作时间几乎占据了赵飞一大半的生活。23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倾注于所钟爱的事业上,倾注于每一副眼镜上。
他也看电视剧,“《狂飙》里面,高启强妹妹戴的是半框(眼镜),弟弟戴的是无框(眼镜)”;他也刷抖音,“眼镜维修的直播和镜片知识的讲解太好看”;他也逛淘宝,“收藏夹里都是眼镜配件和用得顺手的眼镜装配工具”;新闻联播他也不放过,“韩国前总统文在寅开书店了,还和村民开心喝米酒,他戴的是林德伯格的眼镜”……
看到身边的朋友单手摘眼镜,他就浑身难受——“长期单手摘眼镜会让镜架变形,变‘歪’的眼镜会影响视力矫正,让近视加重。”
顾客拿来维修的眼镜,他每每都忍不住拆了用超声波来个大清洗——“眼镜的镜片不能干擦,一定要记得先冲自来水再擦,我自己的眼镜每天都要洗两次。”
与其说这是职业习惯,倒不如说全然是因为热爱。二十多年来,每天都重复干着同样的事情,在很多人眼里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在赵飞的眼中,每天面对的是各种形形色色的眼镜,每天都能碰到有着不同佩戴习惯的顾客,反倒是充满挑战。
“在眼镜行业里,加工中心是幕后工作,它不是在一线直接面对顾客、产生营收效益的部门,但我们最终交给顾客的是一副眼镜,眼镜有没有做好、做得漂不漂亮,这才是获得大家认可的关键所在。”
19岁做学徒,42岁拥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赵飞用自己的23年无悔青春为“匠心”二字写下生动的注脚。手上那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疤痕和被铣轮磨薄的指甲,是他手握眼镜镜片和工具,十年如一日捍卫“浙江制造”的荣耀。
“虽然我们已经拥有法国进口的最新全自动磨边机,但是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替代手工师傅手上的绝活儿。比如把镜片和镜框捏合在一起,以及眼镜装配完之后的调整,都是机器没有办法做到的。”
一副小小的眼镜背后到底有多少门道?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你的眼镜镜片最开始的样子!一般普通的近视镜片刚开始的样子都是这样一个手掌大小的毛坯。
在开始制作眼镜前,定配师傅要对所有的镜片毛坯进行初检,把镜片毛坯擦干净,然后对着黑色的底板进行观察,看一下镜片表面是否有划伤、气泡等微小的瑕疵,如果有瑕疵,那么这个毛坯将直接被弃用。如果没有瑕疵,那么师傅会根据每个顾客订单上的一些专业参数,给它标记镜片的光学中心点。
短短的这么一个小步骤,其实也是非常关键的,它能够在第一步镜片初检时,就淘汰一些瑕疵镜片。
然后用磨边机扫描镜框的形状,同时对镜片尖边位置进行调整(即镜片装框位置的优化)。只要输入准确的参数,磨边机就能根据输入的数据进行自动切割。
“眼镜行业在这20年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记得十多年前,毛源昌眼镜的门店大概只有11家,全自动设备几乎一台没有,现在毛源昌在全国大概有四五百家门店,所用的磨边机设备,包括验光设备都是当下最先进的型号,与之前传统的眼镜加工相比,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机器切割完之后,需要进行手工修边和抛光。“刚从磨边机切割出来的镜片,侧面像刀口一样锋利,很容易划伤手,我们通过手工修边,把镜片的边缘相对地修磨得圆润一点。然后进行抛光,抛光过后的镜片边缘,看上去会更有光泽,通透度也会更好。”
一副眼镜,手工做和机器打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把镜框和镜片完全捏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步骤是需要定配师傅的经验、手势和技术的。虽然目前眼镜行业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是技术的积累是机器无法获取的。”
赵飞表示,在眼镜行业的圈子里,也有所谓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就是行业内比较知名的验光大师和配镜大师。在赵飞心里称得上是一代宗师的加工师傅,傅联芳是其中一个。这位傅老师一家三代都在毛源昌。
“这也是我认为老字号毛源昌强于其他眼镜同行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技术的传承和积累。我师傅的师傅,名叫张卫东,已经年近70,他也是我心中的一代宗师,虽然他已经退休,但是大家都舍不得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退休,所以他现在还在眼镜门店发挥余热。”
2022年12月,上城区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名单公布,“赵飞眼镜定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功入选。在赵飞的工作室里,100元的眼镜和1万元的眼镜,所出品的品质是一样的,该有的步骤也是一步都不能少的。在他眼里,顾客的信任度是没有价格高低之分的。
古往今来,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根本。二十多年来,经赵飞之手的眼镜多达10万副以上,技术在变但初心不改,在钻研和学习的路上,他以小小的匠心让“浙江制造”奔赴更远的星辰大海。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