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话是属于北方方言吗(江淮方言趣事巴家)(1)

【巴家·巴滑】

小冉在省城一所大学的师范学院毕业以后,经过考试录取,在家乡县城的实验小学工作。今年26岁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邻居郝大妈喜欢当介绍人做媒,她认为做媒成功是积德,于人好,于己也好。郝大妈给小冉介绍了在县城另一所小学工作的小侯老师,今年28岁。小冉说:小侯我认得,在同一所大学上学,比我高两级,不过在校没有说过话。听他同校工作的老师说,这人不大方,小气,有时学校组织出外参观,发下的矿泉水、果汁、水果等,他从来不吃,带回家孝敬他妈妈。郝大妈乘势说道:姑娘啊,这样巴家的青年人哪儿去找啊,将来你同他结合了,他一定会更好地关心你,照顾你,更巴家。他的巴家是有传统的,他妈妈住在老家农村时,路上看到一根树枝也要拾回家当柴烧。小冉听了郝大妈的一席话,觉得有道理,答应与小侯正式见面相处。一年后小冉、小侯结婚了,郝大妈很高兴,她又成全了一对青年男女,又积德了。

“巴家”是江淮方言中的一个词语,是顾家、向着家、念着家、家庭观念重的意思。“巴”的本意有粘结、粘住、依附、贴近等意思,“巴家”是由其本意引申出来的。

有人将“巴家”写成“扒家”,令人不解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每到五月下旬、六月上旬要放忙假,老师带领学生到农村割麦,插秧。某中学城市里出生的女程老师最怕赤脚走泥泞路,一不小心会连续跌几个跟头。她班上从农村来的学生会搀着程老师走,并教程老师,在烂泥地上走,十个脚趾头要紧紧贴近地上,抓住地上,一步一个脚印,这样脚就巴滑了。程老师按照学生的说法慢慢走起来,真的,脚也巴滑了。脚趾头因为紧紧贴近地面、粘连着地面,所以走起路来也就不滑了。

新的球鞋、旅游鞋的鞋底齿纹多且深,巴滑。

江淮一带,“巴”的含义以及组成的词语还有其独特的地方。天冷,结冰,晚上小蒋做作业时手冻巴了。这个“巴”是僵、麻木的意思。

“巴不能”“巴不得”是迫切盼望。

“眼巴巴”是急切的盼望。

《汉语方言大词典》载,“巴子”的含义及用法,在东北、冀鲁、中原等地的方言中也有。

作者:朱延庆,1940年出生,曾任高邮师范学校校长、高邮县副县长、高邮市政协副主席,现为高邮市关工委名誉主任、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扬州市文化名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扬州市作家协会顾问,出版过《散文集》、《江淮方言研究集》等著作。

江淮话是属于北方方言吗(江淮方言趣事巴家)(2)

主编|黄兴桂;统筹|徐学林;作者|朱延庆;审稿|陈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