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高中毕业后的第20年20年前的9月份,我进入了大学,开始逐一认识同班同学,而其中一位是我现在的老公所以,我和老公也要认识20年了从恋爱伊始到如今,也要相伴18余年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时间到底都去哪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时间到底都去哪了(时间都去哪了)

时间到底都去哪了

今年是我高中毕业后的第20年。

20年前的9月份,我进入了大学,开始逐一认识同班同学,而其中一位是我现在的老公。所以,我和老公也要认识20年了。从恋爱伊始到如今,也要相伴18余年了。

时光倏忽而至,这20年究竟是怎么过来的?一旦回想,总会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也许往后,这种感觉会变得愈加强烈而深刻——人生怎么就这么多年过来了呢?

可是,这样的感觉并不会停留太久。因为年近四十的年岁,也许是一生中最忙碌的时候。谁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喟然感叹。

也所以,即便同学们在群里谈论着毕业20周年流露感慨,也难迈出聚会的一步。

我们在忙些什么呢?这么些年,时间都去哪了呢?

当我为了准备孩子开学,花一个上午收拾了一大堆书本、试卷、报纸,把东西该扔的扔,从这儿搬到那儿,再从那儿搬到这儿,就觉得时间真是不知不觉消磨在这些维持日常的琐碎中。

有句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要我说,还得加一句:“不当家不知家务那么累”。

人类的日常就是不断地在“破坏——修复”中无限循环。

铺好的床睡下去是破坏,

摘菜、洗菜的备菜过程是破坏,

动用锅碗瓢盆搞乱厨房制作美食的过程是破坏,

吃饭弄脏桌面、地面、衣服的过程是破坏,

从早到晚穿着衣服经历一天也是在破坏,

随手产生的各种垃圾还是在破坏,

随手使用各种物什依旧是破坏。

……

相对应的,

铺床是修复,

把菜洗净收拾好是修复,

收拾好做完饭之后的厨房是修复,

收拾好吃过饭的餐厅是修复,

洗衣晾衣叠衣收纳是修复,

打扫归拢垃圾是修复,

规整收纳是修复。

……

有多少条破坏,就有多少条修复。

一个家,总有人破坏做得多一点,修复做得少一点。一个家,只要有人存活着,就必须经历如此的日常,你觉得自己不在破坏,往往只是因为你不在修复。但凡你尝试下修复,就会发现人类的破坏性简直叹为观止。

刚拖完地显得亮晶晶的地面,常常不过半小时就毁于一旦。刚刚收拾好的写作业桌面,常常过了一天就变得凌乱不堪。吃饭的餐桌,总是在需要拍摄美食照片的时候才能短暂地恢复下简洁美观。刚刚打包的垃圾桶,没过一小时又充满了垃圾。任何家具免不了积灰的命运……

经历了十多年的家,更是莫名其妙多出了大量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物什,每一次整理抛弃都要伤筋动骨大费周章。

如果没有这样的现象,那一定有人在辛劳地付出,并且耗费长久的时间。如果不是家人,就需要用钱去交换。

四十岁的年纪,正是对这些体悟最深的时候。

三十岁左右,父母尚且年轻,很多人还可以依靠他们。四十岁的时候,父母年岁已大,很多人已经无法享受父母的帮助。

刚刚开始接手这些琐碎,四十岁的人可能还不太适应,正是手忙脚乱的时候。

而偏偏,四十岁的人往往还需要抚养小学或初中阶段的孩子,事业也是最最忙碌的时候,身体却开始逐渐拉胯。

这些种种因素的叠加,使得四十岁的人们大都忘却了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埋没于日复一日的日常琐碎,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

可是,其实这种日子也不坏,因为很多人都不必为年轻时常常抱有的期盼和失望而焦心,他们只需要心无波澜、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一天每个小时内的琐事就好。

于是,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

而我,又完成了本周的例行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