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与自愈永远是人生课题(复活无悔的人生从自省开始)(1)

世界名著《复活》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之所以发生种种可怕的变化,只是因为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他所以会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那是因为如果相信自己,生活下去就会过于困难:相信自己,就得亲自解决一切问题,而那种解决总是不利于他那追求轻松快乐的兽性的我,而且几乎总是同它抵触;至于相信别人,那就任什么问题都不需要解决,一切问题早已解决好,而且那种解决总是同精神的我抵触而有利于兽性的我。再者,他相信自己,就总是遭到人们的责难,而他相信别人,倒会博得他四周的人们的赞扬。”

这是书中主人公涅赫留多夫一段复杂的心理描述,经常听到有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环境,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矛盾的战场,总会有思考和挣扎,似乎满足了灵魂,肉体会不舒服,满足了肉体,灵魂又会责难自我,有人在其中随波逐流,有人在其逆流而上。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境遇中活出让一个通透无悔的自己,读懂《复活》便能发现不一样的答案。

01

1910年7月的一天,83岁高龄的列夫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同年11月突然离世,这位被全世界公认为文学泰斗的老人,不是安详的在温暖的家中离世,而是倒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

这样的凄凉的结局不免令人痛惜,有人说这位文学泰斗是因为家庭矛盾而离家出走,或者是还想探索出更高的生命意义,然而原因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没有人能猜透,人们所能肯定的是这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所输出的作品无一不是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的软弱,而揭露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从而回归到一个至高的道德标准中。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观察、剖析自己,他将结论用一部又一部作品展示出来,为当时病态的社会开出一剂又一剂的良药,他在作品中所展现出人物复杂的心里矛盾与挣扎,正是他对当时所处的环境最敏感的认知。

《复活》是托翁晚年的作品,将近10年时间完成,凝聚了他一生的探索和总结,作品中的人物更像他自己一样,总是在不断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不断省察自己。

男主人公涅赫留多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理灵魂深处的垃圾,正是这份自省,灵魂深处的挣扎,让原本已经踏入深渊的自己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涅赫留多夫在欲望的驱使下诱奸了女主人公卡秋莎,致使卡秋莎的命运跌入黑暗,他一面同肝脏的色欲斗争,一面同当时虚伪的上流社会环境抗争,更要获得卡秋莎的原谅,唤醒曾经善良的初恋。

自省与自愈永远是人生课题(复活无悔的人生从自省开始)(2)

02

涅赫留多夫出身贵族,少年时朝气蓬勃,天真无邪,对看到的人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希望,内心充满公义和怜悯,他把为道德要求而做出牺牲看成最高的精神享受。

然而多年后他所经历的环境改变了他的思想,他开始贪图享受,甚至把当初纯洁的爱情当作了泄欲的方式,在女主人公卡秋莎不情愿的情形下强行发生了关系,而后竟然没有担负起责任,反而安慰自己说,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做的。

少年时那个追求“精神的自我”完全不存在,一个“兽性的自我”充满他的生命。

涅赫留多夫尽情的享受着挥霍着贵族身份带来的荣华富贵,他使用的一切化妆品,日用品都是第一流的,最贵重的,都很雅致、大方、坚固、名贵。

衣食住行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佣人来伺候,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内心的宁静,反而让他时常厌恶自己。

涅赫留多夫不用物质生活而奔波,精神生活却一塌糊涂,他被一个贵族官员的妻子引诱,一天比一天神魂颠倒,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婚姻,虚伪的面对周围的一切。

而女主人公卡秋莎出身不好,她是一个私生子,母亲早逝,但因为长得可爱被主人收养,她以半养女半侍女的身份生活,如果不是遇到涅赫留多夫她可能也会安度一生。

曾经善良单纯的卡秋莎坚信上帝是善良的,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光芒,让人觉得她不仅爱世界上的一切美好事物,也爱被上帝怜悯的乞丐,那时的她就是一朵盛开的荷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在被涅赫留多夫抛弃后完全改变了。

卡秋莎意外怀孕后被主人赶出来,居无定所,被迫从事妓女的行业,她开始是被动的,后来竟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曾经她觉得上帝是完全善良的,然而后来的生活让她对自己之前所相信的都予以否定,她甚至为自己从事的妓女职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一个善良单纯的女人彻底把自己淹没在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中,只因为妓女的职业可以满足她对奢华生活的需要,她不会再寄人篱下,不再担心温饱,她的肉体可以得到短暂的满足。

她无法从这样的生活中逃出来,或者自愿堕落在那样肮脏的环境中,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七年,直到被诬陷谋财害命被迫入狱,在法庭审判时遇到成为陪审员的涅赫留多夫。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善良单纯的自己,谁的少年不是朝气蓬勃,充满美好的希望,然而环境的大染缸浸泡着软弱的灵魂,人在慢慢被同化,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并且能够为自己种种卑劣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说辞。

自省与自愈永远是人生课题(复活无悔的人生从自省开始)(3)

03

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涅赫留多夫认出被诬陷而痛不欲生的卡秋莎时,他一开始极力压抑心中的不安,然而良心的自责折磨无法控制,良知的公义在他心中燃起。

托尔斯泰在《天国在你心中》写到:

对他来说,解除这种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抑制他的良知,可是,即使这种人能够成功的抑制自己的良知,可是他们却无法摆脱恐惧。

正是这种良心的恐惧和自责逼迫着涅赫留多夫开始不断的自我反省。

佛洛依德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都有一个“精神的自我”和一个“兽性的自我”。

每个人是否都有一个“精神的自我”和一个“兽性的自我”,这个问题让人沉思。

涅赫留多夫用“兽性的自我”诱奸了卡秋莎,又在明知虚伪的贵族社会中满足着自己的私欲。

而卡秋莎也就是玛丝洛娃,用“兽性的自我”施展自己的媚态堕落为一个妓女,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为了能够穿上丝绒的、罗缎的、绸缎的各种漂亮衣服,满足着肉体的需要。

涅赫留多夫用“精神的自我”不断挣脱出固有的枷锁,甚至为其付出财务和社会地位上的代价,为了玛丝洛娃的自由四处奔走,在玛丝洛娃面前做出最真诚的悔改。

他改革土地制度,放弃自己贵族的特权,脱离虚假的贵族交际圈,割断与情人淫乱的关系,内心重拾起“精神的自我”,良心慢慢恢复久违的平安。

玛丝洛娃用“精神的自我”换回自己最初善良纯洁的本性,对于涅赫留多夫的搭救从怀疑到拒绝,最后被感动,借助涅赫留多夫的力量,帮助牢房里面的一些无辜的人,在搭救别人的同时治愈了自己内心的伤痛,从而彻底原谅了涅赫留多夫。

“精神的自我”是自发性的,更是带有一种神圣的指引。

然而这种自发性的“精神自我”需要被唤醒,甚至付出代价,正如生命的成长,没有一棵苍天大树不经历风雨,这正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每个人每一天或许都会面临选择:

农民在种菜时对是否打农药助于高产而矛盾,不打农药没有太多收成,没有收成就没有收入,而打了农药不知会危害多少人的健康;恋爱中的情侣有同居的冲动欲望,却矛盾如何担负起责任;有人被各种恶习所捆绑,内心明知应该戒掉,却无法逃脱。

只有当内心的自省让人发现自己灵魂深处的垃圾时,才会想办法清理,“精神自我”与“兽性自我”无时无刻不再争战。

自省与自愈永远是人生课题(复活无悔的人生从自省开始)(4)

04

《复活》的主旨不仅只是忏悔,更是一种孜孜不倦的灵魂自我省察。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人都需要自省,且清醒的认知,人的自我救赎是顺服本性中的良知,从而顺应着良知的带领前行。

与良知悖逆的必然会带来内心的不安,就像涅赫留多夫一样即使过着皇帝般的奢华生活内心依然会有不平安。

人一旦不屑于自省,不敢直面自己丑陋的一面,生命不过是混混沌沌,从而会有太多迷茫和痛苦,甚至会误入歧途,走向堕落。

只有回归到“精神的自我”,回到一个神圣的标准中,只有这个标准能够为自己正确导航,按照这个指引而生活的人内心才会有真正的平安和喜乐。

人性的“复活”,正是要唤醒沉睡的“精神自我”,让自己与精神的自我相联合,活出通达的自己,无悔的一生。

作者:柳暗花明777

曾经山穷水尽,如今柳暗花明

用文字点燃自己,照亮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