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叫人懵然的“欲断魂”清明节快到了,儿媳教孙儿读古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遗憾的灵魂悲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遗憾的灵魂悲歌(一时叫人懵然的)

遗憾的灵魂悲歌

一时叫人懵然的“欲断魂”

清明节快到了,儿媳教孙儿读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要教“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孙儿突然发问了:“妈妈,什么是‘欲断魂’”?这一童声之问,让旁边的我也一时懵然了。是啊,到底什么是“欲断魂”?

杜牧的《清明》诗,自己儿时就会背会用了。而后此生的六、七十年间,几乎每年都要在那几天温故之,况且还教了几十年的书。只觉得诗句很美,却从来没想过其何以美,更没细想过“欲断魂”的真正含义。

而今想一下,岂止是让人一时懵然的“欲断魂”确切含义,分明还有更多的疑惑。

为什么要“欲断魂”?

为什么要“借问酒家”?

为什么要“牧童遥指”?

以我几十年不曾间断的清明上坟祭祖的直接经验,似乎没有过“欲断魂”的感受,好多时甚至是其相反——轻松明朗愉悦。仲春时节,气候温和清爽,草长莺飞,杂树生花,满眼清新。即使下雨,也绝无伤心悲愁与恍惚。而此时要去的地方又是先人长眠的地方,即刻就要和他们相见了,就要与亲人倾吐心曲了,更多的每每是愉快。

而一个给自己先人上坟的人,应该是本地人吧!本地人怎么会不知道家乡周围哪里有“酒家”,还要牧童指点?同路而遇的牧童也应该是本地的孩子,又怎么会不认识?还要“借问”?

似乎还有一些疑惑。

就算你长年于外地经营做官,返乡不易,也不会连故乡哪里有“酒家”都不知道了!而诗中的“遥指”分明说杏花村尚远,依唐代的交通条件,又加上“雨纷纷”,大概轻易不可能成行吧?可为何“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明丽的亮色?分明在告诉人们方才的“欲断魂”已经翻页了。

再往下想,似乎还有一些不解的地方。

几十年来千百次诵读的诗,不曾想被幼孙的突然一问,诸多问题便纷纷冒了出来。原来自己上学的那个时代,此类优美的古诗是断然入不了教材的,自然没有谁帮你分析理解。只是诗句实在太美了,便不知不觉间也会背会用了,不过有些囫囵吞枣不得甚解而已,可笑可笑!而今还有多少经典古诗文于自己的“知识库”中尚还是囫囵吞枣不得甚解的状态?肯定有的,而且不少。哈哈,太叫人难堪了!

其实,大可不必。

爱一支曲子,何必计较编曲之人到底想表现什么,只是自己喜欢便好了;爱喝一种茶,只是喝就是了,何必细究此茶都有哪些特别的成分何以让人爱之不够。即便在文字的范畴,走在“菊花路”上,大可不必一定要弄明白为何名菊花而不是牡丹;探访娘娘山,实无须纠结其实名为**山似乎更好。只要不是涉及学业及工作之必须要弄明白弄通的事,大可马虎一些,大可不求甚解一些。如此,人生方会更轻松快乐一些。

管它什么“欲断魂”!只不过对于孙子的疑问,则是一定要给以尽可能确切解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