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人信奉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关门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关门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什么现在不能)

关门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一直以来,中国人信奉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里说苏秦。苏秦四处游历,一事无成,穷困潦倒,受到了家人的嘲笑。他一发狠,在家拼命看书,发困就用锥扎自己的大腿,一年之后再出山,搞成了合纵联盟,当上了六国的宰相。诸葛亮也是如此。《三国志》里有篇名篇,《隆中对》,中国的中学生都学过这篇文章。诸葛亮在湖北襄阳隆中这个乡下种地,刘备来找他,他拿出一张地图,跟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当时刘备只是一个县令,诸葛亮都帮他想好了,怎样夺天下的路径。甚至连神仙孙悟空也是如此。孙悟空找到菩提祖师学艺,在一个深山老林里,山中不知岁月,学了3年,不知不觉地,孙悟空就从懵懵懂懂的小猴子变成了会72变的武艺高强的齐天大圣了。

因此,中国家长们认为学习应该是出世的,不要管社会什么样,只要闷头学习,书里就会告诉你一切答案。小学、中学学不到,大学肯定也能学到。所以,学生们平时就是上课、作业、课外班和刷题。到了放假怎么办?还是课外班、作业,活动很少。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获得高分这个目标进行。

其实家长不知道的是,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

在农耕社会的中国,农耕知识不需要上学就可以获得,天天在地里呆着,一年四季种什么,该怎么种,就全明白了。中国古代的书没一本是讲如何种庄稼、如何养猪的,读的书对种地不管用。那读书用来干什么?非常明确,读书就是用来治理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隋朝开始,中国实行了科举制度。天下的读书人只要考上秀才、举人、进士,就能当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宋朝的皇帝宋真宗写的,就是鼓励大家好好读书,读好了书,当官,就有钱有美女。哈哈,很赤裸裸的皇帝。

在古代,读书人读的都是“圣贤书”,都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因为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知识。很多人问,为什么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发达?也许跟这个有关,因为科学没有直接的用处。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科技的发展那么快,不学点东西,连手机都不会用,更不用说工作了。所以,现在的读书应该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一个普通工人,甚至一个农民,不读书都干不了活,种不了地。因此,现在的读书人不是为“平天下”而读书,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书。

可是,咱们的学校和家长没有跟着时代转变。家长让小孩一门心思读书,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小孩对实际的工作了解很少,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大学以前的教育全是为了高考选拔赛,也不涉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到工作时,小孩两眼一抹黑,他都搞不清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尽量让小孩接触社会,了解外面的事情,知道自己大概想干什么,这样才会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