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

她不写不表人在高光处的辉煌伟岸,反而钻入他她们黯然但寻常的岁月罅隙里去收罗最初的火焰,尽心书绘那些坚韧的意志在得以被肉眼可见的伟绩弘扬之前,他她们如何存在。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2)

朱虹璇:留一盏灯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3)

采访:董一潼、吕彦妮

撰文:吕彦妮

「难为你们,等了这样久……」

话剧《双枰记》是第九届乌镇戏剧节所有特邀剧目中的最后一出戏,于闭幕当日下午17时过半演毕。五位演员悉数登台谢幕,演员朱冠霖在一片掌声的缝隙里吐出上面这一句话,温度本来微微降下去一点的鼓掌浪潮复再涨起,其间还夹杂进了几声义气的叫好。

然后包括制作人、舞台监督、设计等各位主创一一被请上台,并与演员一道和全场观众大合影。

灯光大亮之处,唯独不见编剧、导演朱虹璇的身影。

一切结束,场灯亮起,我停在观众席原地等待她——我们的采访约定一早就被她卡在了此后的一个小时15分钟里。

观众散去的速度极慢,大约不仅仅是因为过道狭窄,没有人着急抢路,也没有什么嘈杂的声音,还有人三五成群留在场里与舞台、戏票合影。全场静谧得只能听到《双枰记》的原创音乐声缭绕周身。那种气氛该怎么形容呢?嗯,是「不舍」。

朱虹璇就在这时出现,一把伸手拉住我的胳膊。这是我们第一次相见。她穿着一身黑色的连衣裙,黑袜黑鞋,齐肩的短头发微微烫过,干练又小只。我被她引着往后台走的时候才发觉我们应该是当时场子里走得最快的两个人。途中有观众认出她,下意识喊出:「导演我好喜欢你的戏!」她回一句:「谢谢喜欢就好!」步伐没有丝毫停留。

我担忧采访时间可能会被缩减,她说「别担心我语速快。」她让我先在化妆间里等她她出去见一个「必须要见」的人,「你放心我马上就回来我提前告诉TA了我只给TA两分钟。」飞也似跑出去的身影于是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等朱虹璇回来的那段时间里,我脑子里又浮现出刚刚戏里的一个画面:郎世飖和卢泊安在南京江宁一幢监狱外双双站着,廊下听雨,聊着候着。高墙里是他们的挚交程无右,他们抛舍诸物地来,是为救他,也是为解更多世间正义之士的运命,包括他们自己。那一句「为君风露立中宵,也是应当」出现在那时那刻,举重若轻。

再回想至一年前,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朱虹璇的作品《春逝》——两位开中国当代物理研究之先河的女性如何在初遇后的一年里相互照拂、激赏,于金子一般的青壮年时代互寻到前行不息的意志。她不写不表人在高光处的辉煌伟岸,反而钻入他她们黯然但寻常的岁月罅隙里去收罗最初的火焰,尽心书绘那些坚韧的意志在得以被肉眼可见的伟绩弘扬之前,他她们如何存在。

是那时,我才知道朱虹璇和她已然存在了十年之久的「话剧九人」团队;她包括《春逝》、《双枰记》、《四张机》、《对称性破缺》在内的一系列原创作品;她北京大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的求学背景;她犀利不屈的笔锋;还有耳闻不断的她的「疏离」、「清高」、「知识分子姿态」。

因为距离感带来的种种误解或正解,必须承认,我是带着被婉拒的思想准备叩响这扇门的,却不曾想吱呀一声后会与一团燎热的灵魂撞了个满怀。因为不惧将自己于现世的羞愧和盘托出,也由此在她的全然理解与一般等量的坦诚中获得了不止些许的力量。

盖因笔力不可及她内蕴的气力,于是心甘情愿退后一步,由她自己的讲述成文。

就在她如一个黑色的小箭头般跑回来,箭头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的时候,谈话发生了。

以下,是朱虹璇的讲述。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4)

1.

我跟你讲个好玩儿的事。我知道我们的很多观众,今天是来赴约的。

因为特别悲惨的一个事情就是十月份《双枰记》在上海的演出是在开演当天被取消的。那一天是什么局面?我们挨个在观众群里面通知:「对不起,我们今天晚上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开演了,我们的演出取消了。」生怕他们在来的路上收不到。然后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在排着队回:「为君风露立中宵,也是应当。」然后今天他们很多人都来了。所以朱冠霖才会说那句:「难为你们,等了这样久。」

昨天那一场我特别感动。因为我知道《双枰记》不是一个快节奏的戏,很多段落台上什么都没有,就两盏灯,两个人在那儿聊,一聊就很长时间,肢体动作都没有什么,但观众特别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聊天或者拿手机,就静静地等着,静静地听着。我也能听见很小的抽泣声。我为这一份耐心感到非常的感动。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5)

《双枰记》剧照

每一次觉得疲惫无力的时候就会想到他们,至少能撑个两三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从这么大一个世界里面,就找到这些人,他们又找到了更多的人,然后就在我们的剧场里出现。大家安安静静地看着台上,台上的人也知道自己在被很安静地等着,他们也演得很安心。

对,昨天,哦不,今天,是我的生日。然后昨晚的戏是十点开演的,所以跨过零点那一下正在演着戏。郎世飖问程无右:「你还记得你怎么回的?」程无右说:「不记得了。」卢泊安说:「你回他说:一息尚存,寸心不懈。」就是那个时刻,卢泊安说「一息尚存,寸心不懈」,对!

演出完我在化妆间等演员在外面签完名回来复盘,制作人骗我说:「外面有个媒体,推了半天推掉了,怎么的你也得过去打个招呼。」我就说「好好好!」然后她就拉着我出去了。走到外面厕所旁边的休息室,我还心说怎么不开灯,一只脚踩进去,里面有十几个人拿着手机在拍,全是我们团的人,笑死我了,还有个生日蛋糕,还喷彩带,像个蜘蛛网一样把我和蛋糕都裹住了。我就只能一直喊,蛋糕还能不能吃啦?能不能吃啦!浪费!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6)

《双枰记》剧组给朱虹璇庆祝生日

「话剧九人」十一年了。现在一起巡演的团队,在一起最长的四五年,最短的是今年3月份加入的。

我们团的作品从来不会说「某某某导演作品」「某某某工作室作品」,我们就叫「话剧九人」,这个名字我很喜欢,因为它听起来就知道有很多人,比只有自己要好。我现在连谢幕都不出来。安然于在黑暗的角落里面那个属于我的小小的位置,就很安心。我一点儿都不想站在光里,但我知道我想做点事情,我会做点事情。

《双枰记》的名字来源于章士钊的同名小说,是当时他和一群年轻的朋友一起写的,我自己在大学时就和朋友一起办过杂志,后来又一起办自媒体,我特别理解这种大家一起创造一个东西,每天有很多火花,也会有很多互相嫌弃「撕头发」的感受。和同气连枝的少年一起做事情的向往,我心里始终都有。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7)

《双枰记》是2020年3月份开始写的,有对于集体主义的反思。大家如何去了解你身边的人?原先都是好朋友,在某一些大的集体性事件面前,有的人会选择沉默、有的人会选择激进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同仇敌忾也有分道扬镳。这个现实本身给了我想要表达的冲动。然后我在查资料的过程里读到了当年陈独秀危害国民案的史料——当一个人被批判的时候,他就一定是错的吗?独立思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知识分子如何去推动现实的变化?我写出《双枰记》首先不是为了对观众表达什么,我要通过写作去思考,然后告诉自己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

提笔之后一年半才上演,因为中间我一个朋友去世了,非常意外,那之后我做了比较多的修改,在于想要给那位过去陪伴过我很长时间的朋友和我们共有的朋友一个交代。过去我没有意识到,后知后觉才发觉,这位朋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为我「风露立中宵」的。这样的朋友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遇到几个了。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8)

2.

有一天排练结束,演程无右的演员杨楠和演郎世飖的演员张巍一起回家路上聊天,说觉得我以前是程无右,后来想做郎世飖,现在可能做了卢泊安。这是他们的观察。

二十来岁的时候,我写的不是现在这样的故事,我写的是当代的医患关系、新媒体革命等等。可能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是学政治学的,又不可避免地沾上了北大的「毛病」,对社会建构一类的公共议题格外关注,就一心认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歌颂,而是永远要监督,要振臂高呼。这种意识里既有真的想要让这个社会更好的心思,也希望自己能当英雄。那时候想问题的方式就是特别的「程无右」——无出其右,决不妥协,所以我对写他驾轻就熟。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9)

《双枰记》三人剧照

程无右、郎世飖、卢泊安是三种人,世事纷杂,我现在觉得做卢泊安会比较快乐一点。我希望自己能够习得一些卢泊安的豁达,而不需要背负那么多,过得那么的辛苦。我承认,我对卢泊安有偏爱。你看郎世飖,走了他要走的一条路,程无右选了他要走一条路,所以他们俩就直接离散了十几年。但是卢泊安和他们之间还仍然能够互相做朋友,也能够依旧留在北大做文学院的院长,也可以在想出国的时候出去,想回来的时候回来。他用他的变化去为自己的人生争取了一些自由。他的流动造就了他的存在,也让他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够完整地站出来。

我们当然都想去爱一个鲜明的人,让他一直坚持到底,让他成为民国宇宙里面非常鲜艳的一面旗帜。但是就一个真实的人而言,鲜艳的旗帜是给看客看的,你看得会很爽,会觉得好燃,他好帅好酷。但是就那个真实的人而言,他会过得很艰难。

我也像郎世飖一样背负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承诺。2012年,「话剧九人」组团的时候,大家许下的约定是要做十年,那就得做十年。这在当时根本不能称为一个「梦想」——它不是一颗星星,而是一座压在肩头的山。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口一口吃下那些苦。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春逝》上。它刚写出来的时候是一个70分钟的短剧,很多人劝我改名,说这一听就是个「文艺片」,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剧叫做《春逝》?卖得出去票吗?里面还有两个完全不知名的女演员——她们甚至不是职业演员。一开始豆瓣评分只有8.1,我们就一分钟一分钟地改戏,排排排,改改改,一直从8.1改到8.3、8.4、8.5、8.9。就是因为我是看着它这三年一点点变好的,我就会很放心。我知道,它不会因为任何风吹草动而倒掉。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0)

2022年《春逝》豆瓣评分稳定在8.9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诀窍。只有靠硬撑。

其实活到最后或者最终能去书写历史和改变历史的人,未必是最聪明的那一拨人——最聪明的人会选择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可不会选择去改变历史,因为那是很痛苦的。走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最能硬撑的人,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办法。

你要知道人硬撑的时间长了以后,「手」上就会有「茧子」,「茧子」的这个东西的意义就在于保护你,让你下一次受到伤害的时候不必那么疼,这样你就能让自己撑得不那么痛苦。

而我们手上的「茧子」,我们自己是看得见的,所以相信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它不易碎。

3.

我明白,你现在所有的感受我都明白。我有好几个非常非常好的朋友也是记者,我非常非常地佩服他们,并且觉得非常非常的羞愧。

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和自己的羞愧共处得特别好,但是我接受了它。如果一会儿咱俩说着说着我动不动流下两行泪你不要担忧,这可能就是生理性质的。这两年我也会有很多这样的时刻,比较严重的时候就会躺在床上,没有动力起床、刷牙、洗脸,就可以一直脏着,也不想收拾自己,也不想吃饭。

我和你一样在怀疑,眼前自己做的这一切,究竟是黑暗里面保存火种的一种仪式,还是「隔江犹唱后庭花」。

但是我一定要跟你说,我觉得现在我触底反弹了。我觉得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再不说话,就是对自己的背叛了。因为哭声太近了,太具体了。

前几天在乌镇戏剧节的小镇对话上,有一个观众提了一个问题:「想请台上几位导演说一说中国戏剧的美学是什么?中国人的审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大,但是我心里面是有答案。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都是直接和这个民族的国民性相关的,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所有审美都存在于忍耐中的抗争。中国人极其擅长忍耐,但是又在长时间的忍耐之下爆发出的抗争力,这种美学里面的东西都在于公民的不服从,在夹缝中寻找抗争的可能性,极其坚韧。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1)

朱虹璇参与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新剧文本创作》单元

新戏《庭前》已经写完了。我讲给你你就懂了。是双主角的戏。其中一个律师是郎世飖本人,另外一个人是他的太太尤胜男。我是在做功课的时候才知道,民国是1912年成立的,但是直到1927年,这个国家才允许女人做律师。我写的是郎世飖和他的太太尤胜男,这两个人都是学法科的,对法律非常的热爱,并且希望能够通过投身司法去做改变一些事情。但是介于种种限制,尤胜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做她丈夫的「影子律师」。直到1927年之后,她终于有了律师执照,和丈夫一起开了联合律师事务所。我既通过这对律师的故事讲了民国的几桩大案进而表现社会进程,也讲了这对夫妻从年少到中年的爱恨情仇。后来两个人分开,甚至在法庭上分庭抗礼。再后来郎世飖下狱,尤胜男去营救他,成为了他的辩护律师。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2)

《庭前》郎世飖与尤胜男试妆照

郎世飖52岁生日那一天,在狱中。尤胜男作为他的辩护律师去看望他。郎世飖为了宽慰尤胜男跟她说了一番话:「越是敏感的灵魂越需要保持一股韧性。」尤胜男问:「要如何习得这股韧性呢?」郎世飖说:「当然是从无数的周旋和妥协中习得的。」

我没有在《庭前》里写一个女性理想的生存状态,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她这辈子最好不要吃什么苦,开开心心对吧!——「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但是现实不总是这样的。一个身处于非常灰色、非常受挫的年代的女性,可以在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家庭生活中去做她自己,在苦难的状态下做出抗争。我要写的是这个。

是的,我不写名角、不写大家,你看《双枰记》里的邵玉筝,虽然大鼓唱得也不怎么好,但是她心里依旧保有那个成为「先生」的信念。你能说她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不是,她就是一个人。冯小寒也很可爱,很机灵,但是我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响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进步女性。她也有她自己的局限性。她不理解程无右为什么要干革命,也会像一些市井之徒一样地去骂他,说:「谁要救他呀,让他坐两天牢长记性。」没问题呀!就是这样才好,我就喜欢这样的人。《四张机》里面有一个「反派角色」,泼妇一样的。但是「五四之夜」一片混乱里,街上有一个小女孩儿从她身边路过,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小女孩孤身一人回去的事情,反而是这个泼妇说:「你怎么自己一个人走!算了算了,我陪你一块儿吧!」这些才是我们生活里面常常会出现的人。没有人是绝对的坏或好。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3)

《双枰记》中邵玉筝和冯小寒

我现在觉得,普适性的真理是亘古不变的,比如你不能仗势欺人、不能以强凌弱,要保护弱小等等,但是达到真理的途径是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因地制宜的,这还取决于想要做成这件事情的一群人和他们自己的智识水平、管理能力,全部都是息息相关的。

而过于执着地去寻找「我」的独特性是什么,这件事情会影响灵魂自由的吐纳。从来不去忧愁什么是我不可缺失的那个东西,而只是开放地去吸收、去接纳,然后让所有东西在自己身体里产生演变,就可以了。

4.

写文章的人、做学问的人到底在当下要做些什么?我们能干些什么?——这些问题再也不困扰我了。

这么说吧,我们读的书很多,我们看过历史的车轮是怎么往前走的,我们一点都不想成为那个被甩下来的人,我们都想成为这个过程完成以后可以静静地坐下来在书房里写作的人。平心而论就是这样。我们就是为了这点小聪明,然后甘于坐在那里,每天骂这个骂那个,说「我好难受」、「我抑郁了」……那你自己怎么不去干呢?所以现在我不纠结这个事情。就是干。

「体面」的意义在于体面有用的时候,就一定要体面。体面没用的时候,要多不体面就多不体面吧。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4)

我心里「士」的精神是什么?「不可不弘毅」,还用问吗?我真的很难摆脱这种从小被教育的东西,我也希望我可以不想这个事儿,但是我已经是这样的一个人了,那我怎么办?午夜梦回,我就是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

没有人叫过我「知识分子」,所以我谈不出来喜不喜欢,这个事情在我的人生中没有发生过。我确实也听到很多人管我们的戏叫「民国知识分子戏剧」,我都接受,也许因为戏里传达的一些东西契合了大家对知识分子的想象。

我想跟你分享一则我在查史料时看到的故事,我记不清楚她的名字了,大概就是一九二几到一九三几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女师范学生。当时应该是有一次纪念国耻的游行活动,她被喊去写传单,这个事情在当时很危险。她的哥哥写信劝她要她保全自己,不要再冲锋陷阵了。她给哥哥回信,大意说:「这是我们女界——对,她用的是这个字,世界的界——头一回让社会听到我们女界的声音,我们即使头破血流也绝不能退缩半步。」看到那封信,我是受到很多冲击的,我会反省,我会自愧不如。你会把她和印象中的知识分子化等号吗?未必,她不是一个大师对吧,也不是一个教授,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学生,可是我觉得她就是知识分子。

她具备着吸收知识、接纳知识,并把知识用于建设一个理想世界的能力,同时她还具有在建设这个理想世界的道路上挺身抗暴的勇气。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5)

朱虹璇本人微博截图

你记得《双枰记》里那盏滚灯吗?郎世飖送给了邵玉筝那盏滚灯,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邵玉筝要坚持把唱大鼓唱下去。而邵玉筝在南京的摊子上就是因为这盏灯跟冯小寒相认了,也带给了冯小寒一些新的东西。冯小寒是不怎么识字的,邵玉筝把《双枰记》读给了她听,她会不会因此而受到一些新的启发呢?再往下说一层,程无右、郎世飖和卢泊安三个人奋力在争取的东西,不也正是为了让千千万万个邵玉筝和冯小寒的命运得以改变吗?

茫茫人海,大家也许都素昧平生,但就是因为在这个雨夜里,我给你点过一盏灯,或者我在这对你说过一句话,我们的人生从此就发生了微妙的不同。

程无右在《双枰记》的结尾借用了张岱《陶庵梦忆》里的「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写下了「二十年来,总成一梦」。对我来说,我走到今天是凭这本书里的另一句话:「方知曳尾于涂,非困于一己之胜负。」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6)

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个沙滩上,涨潮时,鱼被冲上了岸。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鱼即将因为暴晒缺水死掉。一个小男孩拿起小水桶,舀起一条鱼,走很远的路,将鱼倒回海里,一次一次,如此往复。路过的大人嘲笑他:「你看到这沙滩上有多少条鱼了吗?就你这样一个小水桶,要做到什么时候呢?你这样做有谁会在乎呢?」小男孩说:「这条小鱼在乎,那条小鱼也在乎。」

我到现在这个年纪才开始好像明白了这个故事。你去做任何一个事情,如果你试图给他冠以宏大的意义,是很难获得快乐或者满足感的。如果你试图去想,我是不是因此成为了一个更成功的人?这个作品是不是能够享誉国际?去想这些东西,你是很难把事情做下去的。往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这些遥远的东西,而就只是在于「这条小鱼在乎,那条小鱼也在乎。」

对我来说就是:这个观众在乎,那个观众也在乎。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7)

「等签名的队伍里有观众提着滚灯,也像是从很远处来,凭借信物等着辨认出彼此的什么故人。」

——图文源自朱虹璇朋友圈

●●

朱虹璇 个人简历(朱虹璇留一盏灯)(18)

愿看到此文的人

「心中有不灭的滚灯,身边有值得托付的朋友。」

统筹:陆慧婷

编辑:刘珂岑

梅婷X孟京辉:没有理由,只是专心做一团火焰

吴彼:戏剧不是工作,所以我把最干净的一块留给它

马伊琍:你怎知别人不如我们一样敏感

我所有的梦只有你们全都看过

周一围×张颂文:看呐,那两个在冰面上从容走路的人

杨玏×小老虎:把生活的碎片一块一块捡拾,连起来,没准儿能成诗

张尕怂VS黄觉:他们身上的野性和童真不容嘲讽

(点击文字可获取全文)

马龙:成为风暴的一部分

《万里归途》:这是所有人救了所有人的故事

带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继续向前奔跑的人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发生在冬天

董颖达是一个作曲家

吴彦姝:妈妈与四叶草

与18个月没拍戏的赵又廷聊聊天

张吃鱼,电影是你的宇宙飞船吗?

李玟 事关如何活得越来越像你爱的自己

当她们拿起摄影机,无需谁的同意

你为什么在董宇辉的直播间里一袋一袋买大米?

一个男人被隔离在寺院的33天

文牧野的答案 在海中央

(点击文字可获取全文)

| 萧玮 | 黄璐 | 张雨绮 | 张榕容 | 周一围 |

| 好妹妹乐队 | 秋微 | 大鹏 | 陈萨 | 杨玏 |

|黄舒骏 | 余文乐 | 文咏珊 | 陈凯歌 | 陈红 |

| 安悦溪 | 乔梁 | 王菲 | 李屏宾 | 黄磊 |

|「极限男人幫」| 高叶 | 范伟 | 迪丽热巴 |

| 胡歌 | 江一燕 | 张艾嘉 | 叶蓓 | 宋慧乔 |

| 霍建华 | 王学兵 | 马龙 | 董洁 | 雷佳音 |

| 陈小春 | 吴彦姝 | 蓝天野 | 冯小刚 | 廖凡 |

|窦靖童 | 陈坤 | 周迅 | 邓超 | 陈奕迅 | 刘雯 |

| 林青霞 | 梁朝伟 | 刘嘉玲 | 金城武 | 杜鹃 |

| 张震 | 舒淇 | 易烊千玺 | 尹昉 | 朱亚文 |

| 马伊琍 | 井柏然 | 孙俪 | 九连真人 |朱杰|

| 李冰冰 | 李健 | 朴树 | 陈柏霖 | 董子健 |

|黄磊 | 李媛 | 李荣浩 | 王千源 | 白百何 |

| 高圆圆 | 刘若英 | 王子文 | 吴秀波 | 蔡国强 |

| 李宇春 | 祖峰 | 吴彦祖 | 郭麒麟 | 宋仲基 |

| 南派三叔 | 何炅 | 岳云鹏 | 张天爱 | 海清 |

| 韩庚 | 李淳 | 陈妍希 | 袁泉 | 刘昊然 |

| 蔡健雅 | 张鲁一 | 彭于晏 | 姚晨 | 梅婷 |

| 杜江 | 韩童生 | 李雪健 | 赵又廷 | 柯蓝 |

| 王珞丹 | 周冬雨 | 马思纯 | 张孝全 |

| 杨千嬅 | 赵文瑄 | 倪妮 |宋佳 | 黄渤 |

| 雅玫 | 林依晨 | 靳东 | 罗晋 | 吴刚 |

| 金世佳 | 春夏 | 胡军 | 章子怡 | 陈数 |

| 王凯 | 李现 | 鹿晗 | 曾国祥 | 吴越 |

| 叶禹含 | 万茜 | 吴尊 | 陈粒 | Papi酱 |

| 李治廷 | 华晨宇 | 饶雪漫 | 黄晓明||

| 钟欣潼 | 惠若琪 | 钟楚曦 | 谭卓 | 杜江 |

| 祖峰 | 孙强 | 张歆艺 | 张亚东 | 俞飞鸿 |

| 辛芷蕾 | 陈伟霆 | 蒋雯丽 | 郭京飞|刘孜|

|袁弘 | 谭凯 | 李泉 | 陈冲| 吴昊宸 | 春夏 |

| 贾樟柯 | 景甜 | 金士杰 | 佘诗曼 | 梁凤仪 |

| 刘慈欣 | 黎星 | 王学圻 | 咏梅 | 刘敏涛 |

| 王东 | 宁泽涛 | 黄米依 | 张子枫 | 海铃 |

| 文淇 | 戚薇 | 包贝尔 | 蔡徐坤 | 萨顶顶 |

| 许月珍 | 张艺兴 | 梁家辉 | 黄轩 | 杨蓉 |

| 李安 | 陶虹 | 欧豪 | 班赞 | 肖央 | 田垄 |

| 刘柏辛 | 郝蕾 | 袁冰妍 | 宋茜 | 邓家佳 |

| 喻恩泰 | 李庚希 | 辣目洋子 | 周震南 |

| 秦海璐 | 黄觉 | 王迅 | 王一博 | 段奕宏 |

| 张文伯 | 江疏影 | Chace | 李雅菂 | 冯远征 |

| 张露 | 张承 | 李九霄 | 言承旭 | 周震南 |

| 常远 | 任达华 | 郭麒麟 | 咏梅 | 吴昕 |

| 辣目洋子 | 何赛飞 | 童瑶 | 张若昀 | 白浪 |

| 卜冠今 |陈明昊 | 梁龙 | 张颂文|张本煜 |

| 陈春成 |刘浩存 | 欧阳娜娜|邱天 | 岳翔|

|陈建斌|印小天|张维良|白敬亭|沈伟|

|屈楚萧|徐丽东|宋茜|朱一龙|李亘 |

| 李雪琴 | 马丽 | 李路 | 李响 | 卢静 |吴彦姝|

|董颖达|速达|马龙|

文字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联系作者或本帐号。

微博:@吕彦妮Lvyanni

转载、合作、工作联络

362011091@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