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哪里可以补鞋(人文台州补鞋)(1)

唐国志在补鞋。

一台手摇补鞋机、各式钉子、小铁锤、锉刀、剪刀、胶水、钻头、榔头、碎皮革……这些大大小小的补鞋工具和材料,跟随了唐国志40多年。

6月24日中午,艳阳高照。在椒江银河商城东边小巷子里,记者见到了正在修鞋的唐国志。小摊子很简单,一块红底黄字的小牌子上写着补鞋、修拉链、敲扣等字样。此时,唐国志的妻子阮秀花端来热腾腾的手打面,唐国志微笑着接过碗,放在凳子上,在遮阳伞下吃了起来。

“我老伴最爱吃手打面了。”阮秀花说,“我们结婚那年,他就开始外出补鞋,到现在有40多年了,我也断断续续补了30多年,补鞋的手艺我还是跟老伴学的呢。”

这时,一位老顾客拿着开胶的鞋来找唐国志,她对记者说:“唐国志为人老实,手艺非常好,收费又低,补鞋我只找他。”

走南闯北 自力更生

唐国志的老家在路桥蓬街,父亲早逝,唐国志早早就担起了家庭的责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很多人农闲时出外补鞋来补贴家用。

1976年农忙过后,24岁的唐国志扛着补鞋机,跟着本村的唐师傅,在椒江七号码头坐上了驶往上海的客船,然后从上海到了大连。

唐国志回忆,第一次外出补鞋是在辽宁鞍山和大连一带,后来转到了黑龙江佳木斯。1976年到1982年,唐国志每年农历七八月份出门,过年前回家,年年如此。那时候,唐国志用扁担挑着补鞋机走街串巷,过年回家之前,将补鞋机卖给需要的人,并教他们补鞋的技巧。“1982年到1995年期间,唐国志带着妻子一起去过克拉玛依、广州……年复一年,补鞋不仅给唐国志带来经济收入,也渐渐成为他擅长的手艺。

唐国志自豪地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东北的6年时间,我省吃俭用,存了6000元,其中5400元用来造了新房子,家里的生活条件从此得到了改善。”这是唐国志第一次体会到努力工作给他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手艺不丢 知足常乐

补鞋子很简单,但坚持不容易,“当初村里一起出外补鞋的人中,现在还在补鞋的就我一个了。今年也是我补鞋的第43个年头。”1995年,唐国志跟随儿子住到椒江,他将自己的小摊子安在了银河商城门口。第二年,阮秀花也随唐国志一起摆摊。

随着夫妻俩的补鞋生意越来越好,补鞋摊也逐渐增加,最多时将近30个摊位挤在一起。为了不跟人争抢,唐国志就将自己的摊子转移到银河商城东边的小巷子里。唐国志指着老摊位的方向对记者说:“我在这一带摆摊20多年了,每天早上8点就到摊位,天黑才收摊。”

吃好面的唐国志去扔垃圾、洗手的当口,市民吕女士拿着一双儿童鞋来修理,没看到唐国志,就转身走了。过了5分钟,吕女士回来了。她告诉记者:“我只找唐师傅补鞋,如果唐师傅不在,我宁愿等几天。”“可不是嘛,唐师傅不仅手艺极好,修理费还低,一次只收3元、5元,最多也就收二三十元。”也来修鞋的徐女士补充说。

短短几分钟时间,又来了一位顾客要修包的拉链。“这个包我很喜欢,买来没多久,但是拉链跟包相接的地方掉线了,我就想到了唐师傅,特地从路桥赶过来的。”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

67岁的唐国志没说话,戴上老花镜,接过了皮包。他先将包打量了一番,随后拿来小剪刀将缝合拉链的线慢慢剪开,再把需要缝合的位置压在机器上,左手压着包,右手摇动机器缝起来。唐国志边补边说:“有些包的缝合线跟补鞋子的线一样,所以用补鞋的线也可以缝补包,像这种皮质的包有点厚,小机器还不一定能补好。”没过多久,包就恢复了原状。王女士塞给唐国志10元,但是他只收了3元。

唐国志摘下眼镜,“我的顾客大多是老顾客,我也不好意思多收钱。还有些顾客通过熟人介绍过来的,临海、温岭、黄岩的都有。”唐国志告诉记者,现在是淡季,“十一”至来年的“五一”期间,生意最好。“儿子有自己的工作,我跟老伴身体还好,每天赚的钱也够花,我很满足了。”唐国志说。

午后的阳光照在唐国志的双手上,那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