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华南国家植物园拍摄的王莲。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
工作人员整理植物标本。
盎然广东,全国第二个国家级植物园来了!
7月11日9时许,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这是继北京国家植物园之后,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该如何建?据介绍,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已经成功实现了杜鹃红山茶、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未来3到5年还将建立华南国家植物迁地保护中心,使华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95%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透露,华南国家植物园将统筹优化科研区、专类展示区和技术推广平台,以华南地区兼顾全球热带亚热带区域植物资源迁地保护为核心,建设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中心和种质资源库,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实现物种保育两万种以上。
如何建
国家植物园 保护
北回归线地区唯一绿洲,全球植物均可入园保护
国务院在批复中提出,华南国家植物园要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其中,迁地保护是国家植物园与国家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广东省内,建成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与建设中的南岭国家公园一道,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落实下去。
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
近年来,广东着力建设以南岭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建成1361个各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全国居首,对珍稀动植物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充分的场所;而根据《批复》,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将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
华南植物园建成后,不仅可以与北京国家植物园遥相呼应,更能成为北回归线地区植物共同的庇护所。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俊清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地图上看,北回归线附近大多是荒漠,只有在我国华南地区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个范围内亚热带的典型植物,都可以迁移到建成后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得到保护。
在欧洲环保协会中国首席代表龙迪(Dimitri de Boer)看来,建设国家植物园对植物物种进行迁地保护,并不是自然环境严重退化后的不得已之策。全球的实践已经表明,以植物园建设为代表的迁地保护,可为科研和教育带来诸多便利。
目前有迁地保护植物17168个分类群
目前,该园迁地保护植物17168个分类群,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在“3E(Endemic本土特有、Endangered濒危、Economic经济)植物的20000-2000-20-2综合保护计划”中,计划未来3~5年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物种数达20000种,筛选2000个具经济价值的种类向地方政府推荐使用,选取200种开展基于植物园的研究,选取20种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或特色物种开展野外回归和开发利用,评价出2种进行大规模经济利用,为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模式,同时为中国部分地区的植物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示范。
【名词解释】 迁地保护并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树木园等)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国家植物园 科研
建一座植物资源“银行”供科研机构存取
“植物园就像一座植物‘银行’,当需要特定的植物资源时,科学家不需要再到原生地重新采集,而可以在植物园就地取材,避免人为活动再次干扰野生生境。”龙迪解释道。记者了解到,自北京、广州之后,武汉也已向国家林草局提出申请,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基础上建设华中国家植物园,也同样有方便科学研究的考虑。
广东记录分布有6658种高等植物
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广东记录分布有6658种高等植物,不少植物对环境要求苛刻。比如,丹霞梧桐生于绝壁,球果假沙晶兰长于幽谷,进行实地生态调研需要跋山涉水。有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科研团队开展实地调研,进山一两个月不出来是常态。与国家公园以万平方公里计的广袤面积相比,国家植物园的“小”就是重要的科研优势,这一优势在广东尤为明显。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华南植物园面积为4000余亩,保护的植物品种达1.7万种,超过了广东记录分布的高等植物种类,不少非广东原产的植物也能在华南植物园找到,这也为科研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广东作为重要生态庇护所,有非常多濒危植物、孑遗植物,其分布范围极窄,比如广东含笑、杜鹃红山茶等珍稀植物,仅在一个县,甚至一座林场中有野生分布,任何人为干扰都有可能给物种带去极大风险。“尤其是观赏花卉,我们进行野外调查时会分外注意,完全不留任何痕迹,万一有蛛丝马迹被盗采者发现,珍稀植物可能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一位兰科植物研究者告诉记者。
华南植物园每年发表130个科研成果
此时,植物“银行”将为科研工作提供诸多便利。在对植物进行保护时,科学家可能尚不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若植物灭绝,许多揭示地球活动的重要线索即永久丧失。比如极小种群植物报春苣苔,其于1883年在清远被发现,此后约100年时间里,报春苣苔再无野外发现记录。直到2000年,这种植物再度在野外被发现,并被转移至华南植物园保护,研究人员得以对其进行全面了解。
记者查询公开数据库,发现以华南植物园为作者单位发表的中文科研成果年均超过130个,覆盖近20个学科。同样因为“小”场地中高度集中的植物资源,使华南植物园也成为科普教育的绝佳场所。
自2008年获评国家4A景区以来,华南植物园开发了一系列面向幼儿、中小学生、亲子家庭及成人的自然教育课程,有“博物四季”“自然课堂”“押花艺术”“自然观察”“植物科学”等六大主题自然教育科普课程,“夏日野趣”夏令营、“自然撒野”国庆营、“自然科学探索营”等多个特色营期。
国家植物园 教育
植物知识融合岭南文化,生态产品供给将更丰富
在龙迪看来,华南植物园的“升级”由国家政策推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将有效保证植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使之不必如海外的一些私营植物园,时常要面临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困难。”龙迪说。但是,相比于热闹的动物园,安静的植物园吸引力似乎差一些,这是全球从业者面临的共同情况。
让珍稀植物与人“互动”起来
为此,龙迪建议国家植物园在建设时,既要着力保护珍稀品种,也要格外注意景观和公共设施的提供,使珍稀植物景观本身成为生态产品,并让珍稀植物与人“互动”起来。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在利用收集植物吸引游客方面,记者调查发现,全球知名植物园的做法风格各异,大致有三种:其一是以英国基尤皇家植物园为代表的综合型植物园,其收藏的超5万种植物来自全球;其二是以“娱乐性植物收集”为目标的植物园,如阿联酋迪拜的“奇迹花园”;其三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展示和保护的植物园,如挪威特罗姆瑟北极高山植物园、美国菲尼克斯沙漠植物园等。
建成国际一流科普教育营地
《批复》指出,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要坚持将热带亚热带植物知识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实践中,自2019年以来,广东省常态化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阵地超过300个,举办各类自然教育活动2万余场。
今年以来,广东还先后印发了全国首个省级自然教育规划和首个省级自然教育工作要点,将率先建设首批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公布一批广东省自然教育径,正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为全面实施绿美广东大行动及广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强省提供支撑。
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主任王瑛介绍,园区拥有着第一批国家青少年教育科普基地、第一批高端科研成果的科普基地等头衔,在科普基地行业上走在前列,“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把园区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际一流的科普教育营地,主要服务于广州市的中小学生以及亲子家庭。同时也将考虑中老年游客的需求,面向全年龄段进行科普教育和自然教育。”
知多D
核心功能区规划319公顷
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319公顷,是华南地区首个国家植物园,也是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展示区与科研区总面积达333公顷,主要立足华南,进行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等工作。
“中国南方绿宝石”
华南植物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于1929年创建。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也是游客日常休闲与科普研学的热门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超百万人次。
其中,广州园区包括植物迁地保护及对外开放园区(又称展示区),占地4237亩,建有展览温室群景区、龙洞琪林景区、珍稀植物保育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植物17168种(含种下分类单元)。
园内的科学研究园区,还有馆藏标本115万份的植物标本馆,植物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农业与生物技术三个研究中心。
为何“花落”广州
生态“家底”丰厚
“花城”广州为国家级植物园打下坚实基础
国家植物园为何“花落”广州?全因广州这座“花城”有着丰厚的生态家底。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广州现有林地面积428万亩,森林覆盖率41.6%,森林蓄积量1955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地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3平方米,综合公园38个、专类公园47个、社区公园112个、游园(口袋公园)888个,建成728多公里生态景观林带、30万亩碳汇林、3800公里城市绿道。
各类自然保护地89处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最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截至目前,广州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处,总面积约11万公顷,占广州陆域国土面积的14.83%,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等5种类型,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
做过两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广州市还是我国唯一做过两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城市。据最新一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显示,广州市记录到维管植物231科1366属3516种。随着调查力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种类较第一次本底调查明显增多,丰富度也随之提升。117种植物在广州市有新分布,其中包括1个新纪录科——霉草科(大柱霉草)以及石灰岩地区的1个新种——连平报春苣苔。同时,消失近60年的飞瀑草在从化地区也重新被发现。这些丰厚的生态家底,为广州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保森林面积24.98万公顷
在资源保护管理方面,广州不断完善资源监测评估、安全保护与信息化管理,持续提升生态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全市在保森林面积24.98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100%参保在2018年全国林业信息化率测评中排名第一。作为全省首个获批的国家森林城市,广州率先编制全国首个森林城市品质提升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绿化城市联盟”在广州倡导下成立后,通过加强大湾区各城市间生态绿化建设合作与交流,联合举办区域性园林园艺博览会、国际花展,共同开展森林防火、外来有害生物防控、自然灾害抵御等,有力推进大湾区生态建设共建共享。
A04-07版统筹:易福红 杨存海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夏嘉雯 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弘 实习生 宋美莹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陈卓睿 通讯员 王彤 宁祖林 康明 陈少平 彭彩霞 曾宋君 周欣欣 季申芒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