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不进去的情况,答主们都提到了很多解决方法:

……但是很多回答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学习动机。


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你做什么事会特别积极主动,不喊苦不喊累?一定是你喜欢做、能让你快乐的事情,又或者是让你特别有成就感、价值感的事情。学习也是这个道理,你喜欢的,让你有成就感的,或者学了很有用的东西,你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小帆读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计算机课,一进机房特别兴奋,成绩也不错。但一到语文课、英语课就昏昏欲睡了。当然也有人会说,学习哪来这么多喜欢、乐趣和价值感,每个人不都是从小就要进学校,学一样的学科吗?我们同样举个例子,一天背30个单词,100天背完一本词汇书,和主动去背,去计划学单词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能有人会问,我天天坚持背单词有什么问题?学习就是要积少成多,坚持到底的。但“坚持”,其实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任何预设了要坚持才能做到的事情,就默认你是不情愿、不乐意去做的,不然何必要用坚持到底“强迫”自己呢?有时候为了坚持每天背单词,还得诱惑自己:背完了就可以出去玩啦,或者背完就可以吃好吃的。这更不可取,这样的想法默认了背单词是痛苦的、牺牲性的,是需要“诱惑”才能做的。久而久之,不仅会养成需要“诱惑”才能学习的坏习惯,你的大脑中也会形成一种“背单词很痛苦”的思维惯性。于是你越来越不肯背单词,或者在背单词的时候就会想将注意力转移到出去玩、玩手机等轻松快乐的事情上去。

但如果是主动去背单词,比如说特别喜欢英语想好好学习,又比如说要出国考雅思托福、词汇量一定要过关。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起来会更加主动。也许就不再机械地按单词表去背用法释义,而是根据主题用法等分门别类地去记,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一般来说,理想的学习动机可分为三类:

  1. 我学习有用。也就是学习的内容是我现阶段想要掌握的,对自己未来有益的。有用可以分为两点,长期有用和短期有用,长期有用的可以是思维方式的学习,短期有用的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学习。
  2. 我学习很快乐。也就是我喜欢学习或学习的内容,也可能是那门课的老师很好,自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决心。
  3. 我学习有成就感。学习成绩好,能获得更多夸奖、称赞,或者感觉有价值感,学习起来自然更加有动力。

所以,当面对学不进去的情况时,首先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也就是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学习,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其次,要调整现有的学习策略。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很早的年龄被丢进了校园中,可能小的时候没有注意过学习策略,但策略是可以后期培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而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喜好,比如有人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有的人就是记性好,过目不忘。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里我们可以引用“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提出的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例如,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称为元认知。

有人学习能力强,可能就是指他擅长使用元认知,根据学习内容不断调整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学不进去怎么办?(学习学不进去的时候怎么办)(1)

元认知的机制,包括计划、联系、调节、监测检验等。

  • 计划是指筛选学习知识时需要学习的重点,并预估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比如英语课的重点是语法和词汇记忆,数学课的重点是掌握公式使用。
  • 联系是指寻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联,比如英语课学习一个新词汇,可以找找这个词和已经掌握的词有什么关联。
  • 调节就是指根据学习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 监测检验是指在改变学习策略时或改变学习策略后,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看看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是否有提升,如有问题及时调整修正。

以下就是一些典型的学习策略调整方法:

学习内容拆分

将大的学习内容拆分成小的、明确的学习内容,比如雅思学习,今天着重训练阅读、明天着重训练听力。一方面可以减轻自己的学习压力,一方面每个周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会更明确。

将长期目标转为短期目标

同样以雅思学习为例,我的最终目标是争取冲到7.0,但是目前成绩并不理想,7.0的成绩对我来说遥遥无期。这时候就可以将这个长期目标转变为一个个短期目标,比如我先努力做到阅读上7,再慢慢训练其他项目。

多找成就感

绝大多数人都喜欢收到正向反馈,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有小进步就可以多多夸奖自己,保持积极快乐的心态,才是持续学习的正道。


最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连着8小时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过程中,劳逸结合、适当放松还是很重要的。希望所有小伙伴都快乐学习,学有所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