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 子

这里有你心灵的港湾(这里有我生命中一个永恒的存在)(1)

昨天坐公交车去辽沈战役纪念馆。当车行至中央大街百货大楼附近,和以往一样,我的视线习惯性的进入对面原沈阳军区第40集团军军部大院。每每去市区经过这里,无论往还是返,我都是身不由己情不自禁的凝视状态,直到看不见为止。

虽说是隔窗而望,或者只是望望而已,却于不经意间心潮涌动,往事入怀。在我心中,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庄严神圣的地方,还是盛满一生情怀的地方。

情怀缘于——我曾经是这个大院的“孩子”,我家有多人曾经是这个大院的“战士”。这种情怀因为与生俱来,所以永生难忘。

第40集团军,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英雄部队。1953年7月份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后,40军回国,军部设在锦州。最早军部的房子是日本人建的军营,后来是国民党锦州剿总指挥部。一直使用到1989年拆除重建,以及陆续增建,成为现在的规模。

军部院内中央,一尊“毛主席挥手塑像”屹立天地间,凸显伟人傲视苍穹之磅礴气势。“塑像”后面就是四十军的军部大楼,它在这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伴随着“旋风部队”的威名享誉海内外。大楼顶端,一枚八一军徽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承载着这支英雄部队自诞生以来风雨无阻、战无不胜的辉煌历史;大门上方:“听党指挥,敢打胜仗,作风优良”一行大字,昭示着这支英雄部队矢志不渝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2016年,第40集团军转隶北部战区陆军。从此,军部驻地人去楼空。

自40军撤编后,这个大院一直空闲,栅栏门紧闭,“军事管理区”的牌匾还挂着,里面静悄悄的。可是今天有点异样:栅栏门敞开,院内有人,还有挂地方车牌的车辆进出。是谁、是什么原因打破了这里的寂静?

在我的脑海中,固执地坚守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看来这句话并不是“铁打的”。

带着疑惑,在从纪念馆返回时,公交车贴近40军军部大院一侧,远远地我就睁大了眼睛瞧个究竟。哦,整个办公大楼的窗户都是敞开的,楼门前的一块牌子上写有“施工”字样。我明白了,这里正在装修进行中。

我掏出手机,给在市政府部门任职的一小战友语音寻问究竟。他很忙,中午语音回复我:“嫂子,军部大院已经交给市委,现正在装修……”让我猜中了。虽说是意料之中的事,却有始料不及之感,这种矛盾的心理实则是因为“情缘难舍”。

尽管,不论是对我本人、还是对我父辈乃至甥侄辈的家人而言,这里很早以前就是一个“曾经”的概念了。但我从未忘记它。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它撤出原有的“编制”,我对它的仰慕、对它的念想愈加深刻,愈加强烈。

“曾经”,并不等于被遗忘,“怀旧”,亦乃人之常情。

一个“坐标式”的建筑即将失去它原有的模样,一个承载了一生“念想”的地方即将不复存在,难免不让人留恋,难免不令人“心疼”!

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我要去拍个照片,留下最后的纪念。说去就去,赶在“整体形象”没有破坏之前。为了方便给自己在大院留个影,当晚跟一个朋友约好第二天一同前往。

上午9点先于我到达的朋友说:“我已经帮你把外景拍了好几张了……”“哦,好的”。我边回答她边径直奔向院里,想去拍大楼的近照、还想让自己与大楼合拍。

突然,身后传来一大嗓门:“哎,干什么的?……”呀!情急之中我竟忽略了收发室是否有人?于是赶忙跑过去,屋里有两位“地方保安”(再不见当年值班的参谋、站岗的士兵了)。我赶忙解释说:“对不起!我来这里拍个照片。我曾经是这个部队的,我父亲、我爱人都在这个办公楼里工作过……现在重新装修,我就想留个纪念……”

生怕人家不让进、不让拍,一股脑的暴露“军机”。那两位保安听完笑了,理解的表情,说:“这个毛主席像会保留的。”我手指着大楼说:“这个我知道,一定会的。关键是楼顶上的军徽、还有‘听党指挥….’那排字就不会保留了吧?”那个保安说:“啊,那是,那是,那你进去照吧……”

我很感激,连声道谢。然后快速地站在“毛主席塑像”前,让朋友帮我拍了几张——军部大楼近照、我在军部大楼前的留影。

那一刻,它的最后模样、我的最后留念,就被牢牢地定格了。

其实,我还想去办公楼右侧的俱乐部看看——那是我小时候一到周末就去看电影的地方、还有当年曾经在那里参加全军机要技能大赛;我还想去后面的干部宿舍楼看看,丈夫曾经在那里住过……

这些都只是一闪念,想想罢了!当过兵的人,“严格自律”是基本素质,不要违背了眼下的规矩。

回家后,将“移交”的信息连同照片分别给外地的战友和大院发小发过去,他们也都一一给我回复——

已在大连定居多年的一战友“人去楼空了,闲着也是闲着,第一个就得给市委,挺好的。”她的记忆力比我好,还说:“小时候我们去军部看电影,记得毛主席塑像后面的大楼正门是‘转门’,现在都没有了吧?”

还有一大院男生发小,和我们几个女兵不一样,当年他应征入伍去了海军部队。但他对父亲的老部队,对儿时的记忆和我们一样情深意切。微信给我:“除了你在军部大楼拍的照片,把独立的军部大楼照片发给我一张,留个记忆”。他收到照片很高兴,给了一个大大的“大拇指”表情包,还有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谢谢老同学!太有心了!”

其实,是他“有心”了。虽然没在这里当过兵,也要留下儿时的记忆。

哈尔滨我爱人的战友:“虽然我没有在军里待过,但也是有军务经常去,况且还有一些知心的战友在那。如今撤编了,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拍个好照片,给我发过来,留个纪念。”

……发小、战友们和我一样,都是那种深深刻在骨子里的情怀。

这里有你心灵的港湾(这里有我生命中一个永恒的存在)(2)

是啊,凡是当过兵的人,都有一个难忘的激情岁月,也都有一个难忘的“军旅故乡”——“我在故乡的泥土中寻找儿时的指印,我在饱经沧桑的容颜里寻找少壮的万丈豪情……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在梦中相逢,那时,我要紧紧拥着你,再也不让你悄悄地溜走——我的岁月,我的故乡。”

欣然,这里有一个绿色的存在,这里有一个辉煌的存在。

骄傲,这里有我生命中一个永恒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