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取得成绩(点燃贫困学子希望之火)(1)

读书,寒门学子的内心渴盼;贫穷,寒门学子的命运羁绊。

脱贫攻坚战号角在关中大地吹响后,临渭区官底中心小学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号召,精准实施教育帮扶计划,把扶贫当己任,视群众为亲人,爱心浇灌学生,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全程帮扶”。他们以勇于担当、满腔热忱、倾注真情的责任和执著,填写了一份成效斐然、令人振奋的教育扶贫答卷。尤其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之际,为了不让任何一个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辍学,不让任何一个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落伍,不让任何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掉队,官底中心小学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将家庭教育课程融入到教育扶贫之中,为贫困学子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真爱温暖贫困学子心田

大雪时节,寒风瑟瑟,落叶萧萧。推开四年级三班老师办公室的门,一幅温馨画面映入记者的眼帘:张苗老师伏案给学生帅帅辅导作业,徐燕霜老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热水端到帅帅面前。老师脸上慈母般的微笑,学生认真听讲的专注神情,桌面上冒着热气的水杯,让人感到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

“我懂了,张老师、徐老师!”不大一会工夫,帅帅脸上露出豁然开朗的笑容,一声道谢之后,开开心心而去。

说起帅帅的遭遇,两位老师不禁眼圈发红。徐燕霜老师告诉记者,今年10岁的帅帅是个不幸的孩子,父亲病故,母亲现已重新组织了家庭,他与年逾七旬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困难重重。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艰辛,父母之爱的缺失,让本该充满童真心灵的孩子心里承载了过多的悲伤,失去了甚多儿童应有的快乐,以前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爱说话、爱钻牛角尖。

“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感到孤单!”帅帅的冷暖牵挂着官底中心小学每一个老师的心。根据区局要求,老师与贫困家庭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从帮生活、帮学业、帮志向入手,让贫困学生在生活上有老师关心,在学习上有老师辅导,在心理上有老师安抚,从而形成对贫困学生的“全程帮扶”。

爱心化春雨,幼苗初长成。经过张苗和徐燕霜两位老师的“定向帮扶”,帅帅逐渐变了。孩童快乐的笑容挂在了他的脸上,干净清爽的仪容展现出他的朝气蓬勃,日益提高的学习成绩让他流露出往日少有的自信……

帅帅,是官底中心小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对贫困学生“全程帮扶”的一个生动事例和缩影。记者了解到,在官底中心小学还有30多名像帅帅一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良言一句暖三冬。这样的感人故事,在官底中心小学老师的身上经常上演。他们把学生当亲人,用心中的大爱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窝,驱走心中的“寒冷”,帮助贫困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来自紫郭村和惠丰村的六年级一班学生磊磊、蕊蕊,虽然学习成绩挺好,但自信心不足,不主动参加活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班主任薛银玲让宋周研、赵晓雯两名学生和他俩结成“爱心对子”,进行“传帮带”。4人在该校第八期才艺展示中表演的三句半《夸夸我们的班》,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从那以后,磊磊、蕊蕊看到了自身的优点,慢慢地找回了自信,如今,成了班里的“活泼分子”。

“扶贫先扶志,扶志须扶心。贫困学生自卑心理强,必须想方设法增强他们的信心,才能从根本上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该校校长孟永锋告诉记者,他们以学校的“星愿文化”为载体,通过红歌赛、经典诵读、才艺大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发挥特长,展示才能,让自信的种子在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中生根滋长,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真情激发贫困家庭梦想

冬日的暖阳洒下道道金光,洒在人们的身上,让人感到无比温暖而亲切。而对于官底镇保王村贫困户王建业来言,让他感到比暖阳还温暖和亲切的,是家里来了两个特殊的“亲戚”——临渭区官底中心小学的曹欢和薛秀亚两位老师。

“叔,鑫鑫在校的成绩一天好过一天,但在家里需要您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正确引导孩子做人做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询问完家庭情况,曹欢、薛秀亚两位老师与王建业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我一定多陪孩子说说话,和老师一道把鑫鑫培养成性格坚强、积极向上,信心十足的好孩子!”王建业笑呵呵地说道。

这是官底中心小学利用扶贫日帮扶活动,让家庭教育课程融入贫困家庭中的一个镜头。

“治贫先治愚,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抓好,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扶贫根本之策。”2013年元旦前夕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烙在校长孟永锋的心中。在今年9月初召开的一次学校扶贫专题会议上,他倡议将家庭教育课堂与精准扶贫进行有机结合,将校园内帮扶与校园外扶贫进行有机统一,将学生自信帮扶和贫困家庭扶志帮扶有机融合,在校内,让学生学知识,在校外,让家长长技能,上下齐动,里外联合,实现家校“同频共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

从此,官底中心小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扶贫日和节假日,老师们带着责任和爱心纷纷走进贫困学生家中,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健全的阳光性格,如何引导孩子做人做事学会感恩?同时,该校将家长请进学校,通过定期开设“家长课堂”的方式,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引导家长走出育子误区,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且永不卸任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且永不毕业的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学校无法替代的作用与力量。”该校副校长吴君绒深有感触地说,在开放多元信息化的时代,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家庭、父母是最值得信赖、最可靠的资源与力量。组织实施家庭教育课程项目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促进青少年长足发展、帮助贫困家庭“挖穷根、摘穷帽”的长久之策。

“我们农村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欠缺,对孩子教育一知半解。通过老师的上门传教和家长课堂,让我们受益匪浅!”五年级二班学生新新家长的话,说出了众多学生家长的心声。四年级一班学生舟舟的父亲王彦喜说,家长课堂不仅让他学到了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还让他了解了国家扶贫政策,树起了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和决心。

“实施家庭教育课程不是要教给家长多少知识和方法,而是为了激发广大家长学习的自觉性,让父母觉得教育孩子是自己的第一责任,激发父母这种教育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校长孟永锋说,家庭教育课程将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时间节点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确定各学段家庭教育工作重点,系统构建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动态完善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应有的“蝴蝶效应”。

真意教师走教传递爱心

作为中心校的官底中心小学,不仅将本校内“全程帮扶”贫困学生、点燃贫困家庭致富梦想的扶贫战役打得有声有色,还与其他小学建成“互助体”,构筑“一体化”帮扶机制,形成干部帮扶、年度支教、体音美帮扶、大教研、外出培训、每周工作及顶岗交流等“七大战略”,通过教师走教的“实施战术”,同享“扶贫战果”。

“教师走教,犹如吹动一池春水,荡起圈圈涟漪,使校园散发出欣欣向荣的春天般的气息!”提起官底中心小学开展的教师走教活动,临渭区筱村小学校长郭俊敏对记者如是形容。

张琳是一名专业音乐老师。在学校开展的教师走教活动中,她来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只有不到20个学生的筱村小学。每当她走进校门口,看到教室玻璃窗后或者门框边一个个笑嘻嘻的小脑袋和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时,那一刻,她的心被孩子们点亮了。她深刻体会到了农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家庭孩子渴求知识的心情,不知不觉中,她的眼眶湿润了!

张琳老师:“打花巴掌的六月六,我们从小爱石榴……”

一个学生:“打花巴掌的七月七,我们从小爱下棋……”

而众多的学生则是睁着一双双迷惑眼睛,一脸的迷茫。

课堂的画面,时时浮现在张琳老师的眼前。她动情地告诉记者,在乡村学校的孩子们,艺术熏陶的氛围是极其匮乏的,花一样年龄的他们太需要艺术教育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需要艺术与美的充实。

扶林是一位专业的美术老师,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在筱村小学走教中讲美术课《可爱的小鱼》时的情景。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认真听讲,踊跃动手画画,但画的鱼千奇百怪,形状各异,让人哭笑不得。“孩子们美术基础太薄弱了!”扶林老师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水平,让孩子们画出心中最美的世界。在扶林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兴趣浓厚、天资聪颖的孩子们绘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孩子的笑挂在了脸上,扶林老师笑在了心中。

“扶林老师教我画出了我们一家人过上红火好日子的画面。”筱村小学贫困学生豆豆腼腆地对记者说道。

“教师走教是学校因地制宜、延伸校际扶贫成效的有效举措。”该校教育处主任徐燕霜说,他们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按照“双向交流,共同提高”的要求,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教师走教形式,促进全镇薄弱小学快速发展,以此推动镇内教育扶贫成效。截至目前,该校教师走进各村完小学校帮扶支教146人次,有效提升了“互助体”小学的教学水平,为教育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举全市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官底中心小学以持之以恒的韧劲和敢为人先的睿智,不断推进乡村教育的创新发展,让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和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坚实力量。

(出于对贫困学生的尊重,本文贫困学生皆为化名)(郭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