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的防洪智慧

自古以来赵州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每遇暴雨天,虽可披蓑戴笠,脚踏木屐,但洨河一遇暴雨便浊浪翻涌,渡船停摆,赵州百姓苦不堪言。

隋朝年间,百姓集资,经名匠李春之手,赵州桥修建完成。赵州桥横跨在37米多宽的洨河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又被称为大石桥。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长50.82米。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在大雨如注,河水暴涨的时候,河水还从四个小桥洞流过,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桥的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古代下雨文章(古人的汛期故事)(1)

1400年过去了,这座古人抗击自然灾害的智慧结晶,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依然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么呐呼嗨。”

“赵州桥是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就压了一道沟么呐呼嗨。”

古老的歌谣仍传唱,关于赵州桥的传说,口头传承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

(作者:李珊)

陆游的诗与气象灾害

我国的诗歌艺术渊源悠久,创作完美,勾勒神妙,节奏明快,含意深刻。历代诗人对大自然寄予了无限深情,创造了不少反映我国不同地域气候特征、物候特征及灾害方面的气候诗歌。我国地处中纬度的季风区,气候条件不稳定而多变,因而气象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气象灾害较多、受害较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的5到11月我国常有台风登陆,其中以7到9月的频率最高,称为“台风季节”。台风的破坏力极大,元代娄元礼的《田家五行·论风》中早已扼要地指出:“有此风必有霖淫大雨同作,甚则拔木偃禾,坏决堤堰。”台风带来暴雨,日降水量可达200到300毫米,甚至可达500到800毫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许多诗词中都有涉及台风以及台风带来的暴雨,如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大风雨中作》: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屋漏不可支,窗户俱有声。

乌鸢堕地死,鸡犬噤不鸣。

老病无避处,起坐徒叹惊。

三年稼如云,一旦败垂成。

夫岂或使之?忧乃及躬耕!

邻曲无人色,妇子泪纵横。

且抽架上书,《洪范》推五行。

古代下雨文章(古人的汛期故事)(2)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这首诗是绍熙五年(1194)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已七十岁高龄。农历八月是浙江沿海台风活动最频繁的月份,这次“拔山”“决河”般的大风雨很可能是强台风过境时造成的。这首古诗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台风过境时的景象以及带来的次生灾害,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台风在带来破坏的同时,也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适度的台风雨,对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尚有一定的好处。陆游的《喜雨歌》就描述了台风携雨解“伏旱”的景象。

不雨珠,不雨玉,六月得雨真雨粟。

十年水旱食半菽,民伐桑柘卖黄犊。

去年小稔已食足,今年当得厌酒肉。

斯民醉饱定复哭,几人不见今年熟!

这首诗是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农历六月,陆游在山阴故乡写的。农历六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盛夏伏旱期,这一年六月前苦旱,刚好有台风携雨解“伏旱”,甘霖普降,大面积旱情解除,农民得以丰收。

(作者:顾芳佳)

馒头山上漫谈南宋皇城遗址与气象观测

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位于杭州市上城区馒头山顶。如果从西湖向钱塘江画一条直线的话,直线的正中点就能找到这座矮墩墩的馒头山。据考,南宋时期,这里是皇宫大内御花园的“观堂”所在位置。历经自然变迁和战火洗礼,当年的南宋皇宫已无可观瞻,唯有馒头山默默承载着星移斗转的人天对话。南宋皇宫的一座殿堂名字,竟预示了八百年后馒头山的使命?

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宫,主要是看重此地气候环境宜居。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 宋高宗第三次“移跸临安”,正式定都杭州,从此开启了南宋繁荣、杭州繁华的辉煌一页。当年的南宋皇宫,也是隋朝府治、唐代州治所在地,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在原唐代州治基础上建王宫(子城),因处在凤凰山东麓,也称“凤凰城”。中国古代造城讲究象天法地,皇城选址更有“形胜”“王气”之说。凤凰城“一郡王气,皆籍此山”,就是皇城选址经典案例。宋人赵彦卫说:“余杭之凤凰山,分左右两翼。大内在山之左腋,后有山包之。”《湖山便览》所说“凤凰山东为回峰”应该就是指馒头山。左右山势如同两臂,环抱着平坦区域内的皇城。从现代气象科学来看,古代“风水”实际上就是如何选择能适应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的人居环境。凤凰城西北倚凤凰山脉,冬季阻挡寒风;东南面临钱塘江,夏季清风徐来;处于杭城高地,且皇城内西高东低,排水顺畅,不会形成积涝;皇城前城门临江,后城门接市,水陆交通皆便利,兼顾了战备、朝会、走访、出游等需要。如此“胜地”,使宋高宗最终决定“且留下”在西溪建皇宫的浪漫计划,凤凰城承担起了南宋王朝皇宫大内的历史使命。

古代下雨文章(古人的汛期故事)(3)

南宋时期具有较先进的专业化气象观测。南宋设立有中央专业机构太史局,专门掌管天文历法工作,下属部门有天文院、测验浑仪刻漏所、钟鼓院、印历所等。太史局“每月具天文、风云、气候、日月交食等事实,封报秘书省”(《宋史全文》卷十八)。上报内容包括观测到的天象、占验结果等,如“日将午,雷暴震”。据记载,南宋“太史局,在吴山。”具体位置未经考证,但有南宋秦九韶《数学九章》卷十四绘制有当时的清台图,留下了南宋天文气象观测的难得“实景”。清台也就是古代的天文台。非常珍贵的是,《数学九章》还专门记载了计算降雨量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具有科学内涵的雨量观测。欧州到十七世纪才使用雨量器,比我国晚了300多年。史籍还保存了一批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到嘉定十七年(1224年)间杭州的风向观测记录(《宋会要辑稿》卷二百九十),是我国历史气候资料中最早而且系统的风向观测记载。

当年皇宫御花园成为当今国家气象站。南宋皇城建设工程从绍兴二年(1132 年)算起,到绍兴二十八年(1152 年)初具规模,皇宫依山势而建,“方圆九里”,曾有殿、堂、楼、阁等130余座。宫城内分为朝会区、后寝区、后苑区、宫内服务区、东华门宫殿区、慈宁宫区。馒头山处在后苑区,为大内制高点,建“观堂”。不难想象,当年南宋皇帝四时携眷登临,仰观瑰丽星河、万千风云,俯瞰繁华市井、壮阔钱塘,是何等非凡气象。历史总是有无数个偶然和巧合,公元1971年,杭州国家气象站从池塘庙迁建到馒头山,观堂遗址废墟上真正开始了“观天”事业。今天,这里已建成最高等级的国家基准气候站,气象观测要素最为齐全,装备着最先进的自动化地面、高空、太阳辐射、大气环境等气象探测仪器,气象探测资料发往全世界,为各国家各地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数据,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促进生产、幸福生活等提供必备的公共气象服务。(作者:苗长明)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newweather.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