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教育的潮流?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教育的潮流(教育的味道)

教育的潮流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在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每每听到这样的童谣,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温暖,这种情感抑或是对教育曾经的回味,抑或是对教育当下的期待,抑或是对教育未来的执念。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上学路上的蹦蹦跳跳,小书包在屁股后的拍拍打打,小伙伴一路上的说说笑笑,树下早读声的抑扬顿挫,一切都是那样愉悦而自然。上学俨然成了一种期待,学校成了我们最向往的地方。虽然那时的物质等条件极度贫乏,但我们的校园生活却是那样的饱满和明亮,生命在这里拔节,我们能听到花开的声音,能嗅到教育的味道。教育的味道,一定是生命成长的味道。

如今的教育呢?校园里依然热闹,学生习得的内容更加丰富,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上学放学两点一线,车接车送,没了呼朋引伴,少了鸟语花香,甚至连背书包都由长辈代劳了。学生最重要或者唯一的任务就是学知识,甚至只学那些与考试相关度高而与生活没有鲜活联系的“套装知识”(台湾学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学校里生命鲜活生长的味道淡了、远了;考试分数的味道浓了、重了。“学霸”、“学渣”等词语充满歧视和偏见,“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等“激励”标语让校园多了些戾气。有人感慨,现在孩子是“怕苦怕累不怕死”的“草莓娃娃”“玻璃心”。现在,“学生”越来越抽象了,抽象到离“人”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具体,具体到有些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连我们教育行业内都有人奉行这样一句话:“没有分数,看不到今天;只有分数,看不到明天。”分数依然是评价的“游标卡尺”。如果教育成了标准流水线,学校成了知识加工厂,教师成了考试的熟练工,那人呢?生命呢?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育不能只有“读书声”,生命的成长也要有“风声”“雨声”,有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教育才有立体感和生命感。

作为教育人,我们呼唤教育的原汁原味,我们期待教育被慈善以怀,孩子被温柔以待。教育的味道不是单一,而是复合的。学校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孩子在自然中,教育应该有春夏秋冬的大轮回,也应该有喜怒哀乐的小情绪;教育应该有泥土的味道、青草的味道、花香的味道。所以,我不太赞成只把学校做成“书香”的味道,我喜欢看到樱桃树下孩子竞相跳跃摘樱桃的模样,我喜欢看到孩子在自己班级菜地里见到嫩芽生长的惊喜表情,我喜欢看到课堂上孩子们辩论时眼中闪烁的光亮,我喜欢看到午后三两同学在花间闲谈漫步的身影,我喜欢看到孩子在学校300亩农场挥汗如雨的模样,我喜欢看到孩子在司马光砸缸的地方学习《司马光砸缸》课文两眼发亮的样子。我特别喜欢朱自清在《春》的文章中的一句话,“花下有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我的头脑中不自觉地会想到,花下有成千成百的孩子在嗡嗡地闹着。这才是学校的生机,这才是教育的味道。

教育的味道是在“做”中散发出来的。为了生命活泼泼的生长,我们都可有所为。为了这味道,我们才会把图书馆建成孩子爱去的读书广场;我们才会坚持每周开设一次旅行课;我们才会有雷打不动的学生午休权;我们才会偏执地连写四封信给家长,只为解决孩子自己的书包自己背的问题;我们才会把孩子从补课的周六中“抢”出来参加学校组织的游泳、登山等“快乐星期六”活动;我们本着“学生点菜,教师下厨”的原则开设了近百门拓展课;我们才会初心不改地去做田园课程、主题课程、拓展课程、故事课程、戏剧课程、周六孝心课程;我们才会推行“有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把尺子”的学分制……

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不是为了完成知识的到达,而是实现人的抵达。教育的味道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看得见分数,想得起童年,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在校时留下的是热爱,离校后留下的是眷恋。

(作者系河南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5月30日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