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剑人”是《三体》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概念,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掌握着让两个阵营同时毁灭的能力,通过强大的威慑力维持双方平衡的人”。于敏院士,就是共和国的执剑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1)

三体

1926年的中国依然像他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一样,处于风雨飘摇,列强欺辱之中,在这种环境出生的于敏,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仁人志士一样,拥有着令今天大部分人所不能理解的爱国热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

幼年的于敏聪慧好学,尤其对于物理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成为那个各种“大师辈出”的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物理学人才。他在北大理学院的老师张宗燧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

时值新中国成立,一心想要为强大祖国奉献一份力量的于敏接到了一个重大的任务:研究氢弹的理论探索。氢弹,从简单意义上讲,是人类迄今为止掌握的威力最大的武器,从深层次上讲,则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话语权的体现,是守护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石。基于这些原因,已经在原子弹领域卓有成就的于敏一言不发,转头就向着一片空白的氢弹领域前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4)

于敏的研究究竟遭遇了多大的困难和阻力,我想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是能够真正理解的,必须是奥贝海默,爱因斯坦或者后来的霍金这种级别的存在才能够真正的感受。由于与苏联关系恶化,氢弹的理论探索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像原子弹那样的帮助,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这种基础挑战人类科技顶峰,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是“不符合基本逻辑”的,当然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的先辈就喜欢创造奇迹。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埋头苦战的日日夜夜,于敏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突破了氢弹理论的关键技术,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方案。随着1966年的一声巨响,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人的大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5)

那个时代的中国,物质条件极端匮乏,但却诞生了不少世界级的科学巨匠,以于敏之能,如果不是一心为国,将精力投身于注定不能公开的氢弹研究,其科学地位,不会弱于我们耳熟能详的诺贝尔奖巨匠,就如同前几年于敏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网友曾衷心的评价: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幸。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6)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的丞相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列国周游奔走,纵横捭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国的局势。时人评价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句话用来形容于敏也不恰如其分,有他之前,我们只是一个不满于被国际棋手操控的倔强棋子,有了他之后,我们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的棋手。

2019年1月16日,这位能让世界“诸侯惧”的科学巨匠不幸殒落,带着那个创造着无数奇迹的时代一去不返,只是不知道,他的安居,能不能令“天下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