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宏观调控

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进展的机制与历程。

金融宏观调控的紧要特征

1.调控客体的金融性与调控主体的行政性相统一。

金融领域及金融行为是调控主体的调控对象,调控主体又反过来具备金融性属性,是金融事业及金融行为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调控者,它既带有行政领导的一般性属性,又带有从事对专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银行的特殊性属性。在调控意图上,它既要不折不扣地体现国家意志,又要行使法律认定的对金融领域各要素的行政组织、领导、管辖权,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2.金融调控目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由于调控主体的金融调控意志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意志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决定了金融调控目标与国家宏观调控相一致并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目标的调控特性。但金融宏观调控又有其调控目标的个性特性。金融调控目标稳定币值是首要的和第一位的,通过币值的稳定和金融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延伸的非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离开了国家总体目标其调控就失去了意义,而金融调控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促进国家总目标的实现,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3.金融调控手段经济性属性与市场经济体制间接经营管理要求相统一。

货币政策及政策工具的实施作为调控金融的紧要手段,具备经济性、间接性特点,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调控方式间接性要求相适应,有利于在搞活微观的市场经济质的要求下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实现了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二者的统一。因此说,金融宏观调控成败与否关系国家整体调控的成败与否,金融宏观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中最具力度的调控体之一。

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

金融宏观调控是政府在整个金融领域所采取的各种方针、政策、措施的总和。

金融宏观调控具备丰富的内容,货币政策目标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它是一系列政策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包含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等。在诸项政策中,货币政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既是整个金融政策的基础,同时又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核心,因为金融宏观调控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要做到这一点,金融宏观调控有赖于货币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这些内容是与调控的目标相关联的。区别的时期,金融宏观调控具备区别的目标。例如,20世纪50—60年代,其目标多半是实现充分就业,20世纪70—80年代多半是稳定币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半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到现在是实现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高增长并兼顾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与一般宏观调控的目标一样,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为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而实行的。

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它不是把经济管死,而是要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有效益的增长。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的进展。经济增长目标就是达到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进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力争每隔几年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就是要使经济在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有所进展。金融宏观调控要为达此目的而服务。

金融宏观调控目标还要实现充分就业。

尽管长期中促进经济增长是中心经济目标,但当经济陷入衰退时,直接关注的就是失业了。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失业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充分就业,难有社会的稳定。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社会总是存在失业。当失业率过高时,会危及社会的安定。这时的金融宏观调控就是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为解决失业问题服务。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将失业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个失业率要在社会可允许的范围之内,能为社会所接受。

金融宏观调控要达到物价稳定目标,也就是要为经济的进展提给一个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率。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就是要使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论在通货膨胀时期还是在通货紧缩时期,许多人不仅感到境况变坏了,而且也的确是境况变坏了。金融宏观调控就是要为经济的进展提给一个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保持经济的快速进展从而不至于使人们的境况变坏。货币供给增长率太低,不利于经济的快速进展。货币供给增长率太高,会出现通货膨胀,经济不稳定,也不利于经济的快速进展。在金融宏观调控历程中,政府只有为经济的进展提给一个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才会达到物价稳定目标,才会有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健康进展。

金融宏观调控目标还需要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则是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因为国际收支赤字和盈余,都会给国内经济进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过大的国际收支失衡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以上四个目标是互相联系的,在经济进展的区别阶段,其侧重点区别。例如,1994--1 996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以控制物价为主;1998--2003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2004—2008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又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现在,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又是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为主的。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具备中国的特点,其调控的目标特别强调经济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在1992年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中国的城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痛苦指数和GDP增长率在不断地变化。

自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2%~5%,最高的一年是2008年,达4.8%;最低的一年是1992年,为2.3%,两者相差2.5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多数年份在两位数即10%以下,最高的一年是1994年,达21.7%;最低的一年是1999年,为一1.4%,两者相差23.1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多数年份在10%左右波动,最高的一年是1992年,达14.2%;最低的一年是1999年,为7.1%,两者相差7.1个百分点。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值域维持在10%~30%,中国的痛苦指数维持在5%~8%。

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力争达到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这就需要运用恰当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经营管理紧要运用以贷款限额经营管理为主的行政手段,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实践证明,这种调控手段虽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弹性,容易产生“一刀切”的弊病。因而,这N,iN控手段被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所代替。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一般来说,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紧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政策和再贴现率政策等。这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它们各有优缺点,各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运用恰当,可以大大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

公开市场业务(0pen Market Operations),就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家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金融政策。

当金融市场银根紧缩、利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购买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投放货币以此缓和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反之,以此抽紧银根。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实行,不会导致人们的不良心理预期,货币政策易于达到理想的效应。由于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而对货币供给量实行微调,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运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立即有可能使货币供给增加或减少。不仅如此,中央银行还可以连续地、灵活地实行公开市场操作,自由决定债券的数量、时间和方向,而且中央银行即使有时会出现某些政策失误,也有可能及时得到纠正。它不像存款准备金率与再贴现率政策那样,对货币供给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这一手段有着比其他手段更多的灵活性,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工具。

法定准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s Rate)政策,是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在法律上规范的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它的升降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器。中央银行视经济进展状况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可以成倍地收缩或增加全社会的货币供给。这一手段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作用最猛烈的工具。通过货币乘数作用,它引起货币供给更大幅度地变化。即使是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于是,这一政策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法定准备金率。如果法定准备金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由于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会产生心理预期效应,会使得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其他经济变量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一手段的固定化倾向非常明显。在一般状况下,金融宏观调控不宜将之作为中央银行经常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金融市场的货币供求,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一种金融政策。

这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几乎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实行金融宏观调控时都在使用这一政策工具。由于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商业票据对企业实行贴现放款,因此商业银行经常持有大量的商业票据。如果商业银行感到资金短缺,可以用这些票据向中央银行实行再贴现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扩大或收缩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当然,商业银行是否实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它借款,而不能要求商业银行这样做。可见,通过贴现率的变动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往往作为补充手段而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在一起执行。

在上述三种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种很有效的调控手段;法定准备金率政策通常被认为是最猛烈的工具之一而较少使用;再贴现率政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只不过其紧要缺陷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没有足够的主动权。正因为如此,在金融宏观调控中,采取何种政策工具,要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实行正确的选择。选择恰当,就十分有利于金融宏观调控效率的提高。

金融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金融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经济学家们结合财政、金融与计划的关系作出过探索。多数学者认为,财政是宏观调控的主体,金融是宏观调控的主导,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依据。它们都同属于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金融宏观调控问题已不只是一个国内经济经营管理问题,而且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如何改善和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已不是一国的制度安排问题,而是一国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中保持生存能力的战略选择问题。金融宏观调控意图是使宏观金融运行良好,在宏观调控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是整个宏观调控的命脉。

金融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的。

也就是说,在区别的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区别的。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大小取决于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大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除个别年份外,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并不大,经济进展对金融的依赖性也不是很强。也就是说,金融对经济进展的贡献度不是很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朝着市场化方向演进。在这一历程中,一方面,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和货币化程度显著提高了,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大幅度地向个人倾斜的现象。居民金融资产占整个社会资产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是,企业自有资金萎缩,财政资金紧张,企业和政府产生了对外部融资的强烈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性环节。正因为如此,金融在经济进展中便逐渐成为融资的主渠道。金融宏观调控搞好了,货币币值就有了稳定的可能性,经济波动就会减小,就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进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否则,经济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从理论上讲,金融宏观调控是能够发挥这种作用的。金融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也越来越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进展,没有离开金融宏观调控而孤立存在的。

金融宏观调控有什么用(什么是金融宏观调控)(1)

金融宏观调控通过动力传导机制在整个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宏观调控的动力传导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金融宏观调控主体(政府)在既定调控目标下的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如何通过区别层次的载体传导给金融宏观调控客体(企业、居民),并使后者在利益机制的引导下对政策意向和调控信号作出反应,也就是它们对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什么样的反映。另一方

金融宏观调控客体的利益变动与行为变动信号如何通过区别载体反馈给金融宏观调控主体以及反过来对原有调控目标修正后的再传导。在这个传导历程中,政府、企业与居民的利益是相互影响的,各自都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事。宏观调控的历程,也就是对它们之间利益的协调历程。正因为如此,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有多种机制的协调配合,尤其是紧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必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综合运用。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尤其是金融宏观调控还需要财政、税收、投入等的协调配合,由此形成一种调控的合力。金融宏观调控也不可能孤立实行,尤其是在体制转轨历程中,其他宏观调控手段必不可少。但从未来进展趋势来看,金融宏观调控所承担的任务会加重。金融宏观调控本身还面临调控目标、调控工具、调控操作体系的创新问题,这些都需要有实质性突破。

此外,金融宏观调控尤其是调控的效率问题不只是一国范围内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进展历程中的一个共同的课题。经济、金融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主权国家放弃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而只是宏观调控内容和方式要不断实行创新才能适应经济进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进展中大国,只有积极探索、掌握和利用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才能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进展趋势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