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1小诸葛爱带兵•上---龙潭逆战挽狂澜

小武深吸了一口气,道:“淞沪会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不过,其后日军从上海一路追去了南京,导致国军伤亡惨重,而且南京保卫战打的并不好,是吧?”

八角点了点头,捋须道:“不错。由于日军增兵不少、而且衔尾疾追,国军对撤退准备不足,来不及充分调整,故此有些混乱。”

“而且有些中国军队沟通不畅、仍在闷头赶往上海,反倒同上海撤出的军队形成了对冲。其实若指挥得当,这些梯队本可以少赶些路,还可以在上海与南京之间就地设立几道工事防线,那情况会好很多。”

小武点了点头,叹息道:“也是,不过淞沪会战的几个时间节点、本就充满了变数,预先顾不了太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八角捋须微笑道:“当然由于部队的混乱,蒋凯申明白这是因为撤退之令下得太晚了,因而产生了一些自我怀疑---可能自己并不适合指挥大兵团作战!”

小武诧异道:“蒋凯申居然有这种觉悟?”

八角笑道:“就在撤退过程中,蒋凯申指定了下一个战场、也就是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为唐生智。”

“这个决定说不清楚是妙招还是昏招。但是预先毫无征兆、着实令所有人吃惊,因为先前唐生智并未参加淞沪会战、撤退的几十万大军也都跟他不熟。”

小武更加奇怪了,道:“那这个安排,到底是几个意思?”

八角笑道:“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对撤退过程有所懊悔、加上淞沪会战目的已达,蒋凯申便想让更专业的人士来接手全局的军事指挥,自己脱手具体军务以后正可以专心于政治。”

“而重用唐生智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可能最适合接手抗战总司令一职的人选就是军事大家蒋百里,所以要立刻笼络他。”

小武恍然大悟道:“唐生智是蒋百里的得意门徒,这是天下皆知的!”

“但是我记得1938年蒋百里就过世了,所以恐怕笼络也没派上多少用场。”

八角点了点头道:“不错。蒋百里虽是合适人选,但当时身体已经很不好了。而且另一个因素也是、匆忙上马的唐生智并没有指挥好南京保卫战,致使国军在南京吃了大亏。”

“而这又不见得是唐生智的过错。因为他原本就主张放弃南京、不必打什么保卫战。而且事后他还强调、下令让各路国军从南京各自择路撤走是正确的决定,但是那些军队并不完全听从他的指挥。”

“所以只能说,蒋凯申临时指定军事指挥官的决定下得太仓促了。硬让一个不想死守南京的指挥官去领导守卫南京、实在是有些问题。也许让陈诚去当指挥官会好一些,因为他比较听话,但老蒋可能又有点舍不得,毕竟中央军在上海已经消耗了不少。”

小武想了想,道:“那么白崇禧呢?他是否合适?老蒋不会没考虑过他吧?”

八角点头笑道:“事后看一看,可能白崇禧是最适合的。他外号‘小诸葛’,而且对江南的地形相当了解、远超过绝大多数军人。你可能不知道,当年北伐战争中白崇禧的成名一战、就发生在南京和上海之间,叫做龙潭战役。”

小武惊讶道:“还有此事?请你给说说。”

八角捋须笑道:“你应该知道,革命军北伐发生在抗战开始之前正好10年(1927年)。”

“当时的直接目标就是打垮北洋三大军阀,即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顺序也是先打吴佩孚占据的两湖;然后是孙传芳占据的华东;最后进逼张作霖占据的北京和东北。”

小武点了点头,睁大眼睛道:“北伐战争的大概情况我是知道的。”

“革命军先同吴佩孚军队打了两次大战,即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当时还是叶挺独立团打的先锋呢,最终彻底击溃了对方!”

“对了,我倒是没听说、攻打孙传芳之时,北伐军打了什么关键战役呀?你所说的沪宁线上的龙潭战役,应该是发生在孙传芳的地盘上吧?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浣洋诀3.5.11龙战于野(浣洋诀3.8.11小诸葛爱带兵)(1)

图表41北伐战争形势图(1927年)

图表41北伐战争形势图(1927年)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点了点头,道:“孙传芳掌握江、浙、皖、赣、闽五省,肯定是有些实力的。只是他听说吴佩孚硬拼失败以后,便决定换一种方式同北伐军过招。”

“于是当北伐军挺进华东的时候,从江西直到江苏非常顺利,孙传芳部似乎总是被轻易击溃、让开了一条大路;直到北伐军全取江南,占领了南京、上海、杭州,都没有遇到很大的抵抗。”

小武犹豫道:“孙传芳在保存实力?”

八角大笑道:“但其实孙传芳的军队不可能这么孱弱。他只是打算屯兵江北、诱敌深入,等待合适的时机到来再大举反扑。”

“事后来看,孙传芳隐忍的策略非常正确,果然等到了战机。就在1927年4月12日,上海开始发生了‘清党’事件,国共第一次合作崩溃。北伐军中开始清洗立下不少战功的贵产党员,北伐面临中途破产的可能。”

小武倒吸了一口凉气,道:“不错,孙传芳果然等到了北伐军内乱,着实厉害。然后呢?”

八角抿嘴笑道:“顺便说一下,清党事件不仅仅是蒋凯申的意思,在执行方面却是白崇禧最卖力的。贵产党人在街上张贴海报、抗议‘白色恐怖’现象---并在‘白’字下面特别标注、指的是‘白崇禧’。”

“随后,革命军和国民政府都发生了分裂---即‘宁汉分流’。汪精卫、唐生智主持武汉政府的政治和军事;胡汉民、蒋凯申主持南京政府的政治和军事。”

“黄埔系和桂系军队大多在南京这一边。但在宁汉对立之初,武汉方面占据了上风,导致南京方面的胡、蒋二人在8月13日双双下野。”

小武大为惊奇,道:“在那个时候,蒋凯申斗不过汪精卫?”

八角呵呵笑道:“大约是以退为进之计吧。反正黄埔军和桂军(虽有博弈行为)依然支持蒋凯申,那他下不下野有何不同?”

“然而,由于孙传芳和武汉的唐生智都是旧式军人出身,两人素有交情,此时更有了一致的目标。那么北伐军不但分裂为两支,而且武汉的一支准备联合孙传芳、共击南京的一支。这样发展下去,北伐肯定就夭折了。”

小武张大了口,惊道:“真的会这样的呀!那后来又怎么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八角捻须笑道:“主要是孙传芳看到北伐军内部接连出现问题,南京方面群龙无首、不免兴奋过头;再加上积蓄力量已久,遂决定不等武汉方面、单独动手反击。于是孙部十几万大军突然从苏北渡过长江,抢占南京和镇江之间的龙潭车站、瞬间切断了沪宁线。”

“当时南京政府财政亏空,白崇禧等几个人前往上海筹措军饷(胡、蒋两人撂了挑子)。当他乘坐火车回程之时,突然听说前方的龙潭车站发生了火车出轨,便立即在无锡下了车。根据敏锐的军事直觉,白崇禧就地设立了指挥部,用火车站长的电话指挥革命军阻击敌军。”

浣洋诀3.5.11龙战于野(浣洋诀3.8.11小诸葛爱带兵)(2)

图表42龙潭战役地点

图表42龙潭战役地点【南京龙潭车站及水泥厂】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诧异道:“在这种混乱情况下,白崇禧竟能临危不乱、笃定指挥?面对预谋已久大肆反扑的孙传芳军,北伐军本应乱成一团吧?”

八角点头笑道:“正是如此。但在白崇禧的要求下,镇江的卫立煌第14师率先进攻龙潭,接着是常州的徐庭瑶第2师(本来开去杭州)、被紧急召回赶往龙潭。”

“然后,白崇禧将指挥所迁往镇江火车站。同时命第1师(邓振铨、胡宗南)、第3师(顾祝同)、第21师(陈诚)、教导团(桂永清)前去增援,并且任命刚从上海赶回来的刘峙为东线战场前敌总指挥。”

小武有些疑惑,道:“这些师长好像大都是黄埔军校出来的?不是桂系的人?”

八角呵呵笑道:“当时的情况是,沪宁线被孙传芳的部队拦腰切成两半。不仅是火车线、连电报线路也被切断了。革命军的总指挥部在南京(西面),然而他们完全不知道龙潭以东的情况,电话也打不通。”

“但是孙传芳和南京方面都万万想不到,就在龙潭以东,天上掉下来一个指挥官---白崇禧!近处接到白崇禧命令的这些部队都是黄埔系,军官们一开始也很疑惑,但是互相沟通之后、决定顾全大局,就按照白崇禧说的办。”

小武张大了嘴,大惊道:“这种情况真是难以想象的!白崇禧竟然给并非是自己的部下、下了这么多道命令!而在那种混乱的局面下,黄埔同袍们也没有质疑这个‘自封的上司’,还是非常团结而深明大义的!”

八角微笑道:“然而孙传芳‘北洋之虎’的外号也不是白叫的。其军队‘破釜沉舟’、每人带着几天的干粮,到了江南便令所有船只回去江北,以示有进无退。”

“孙系北洋军迅速占领了宁镇山脉几乎所有重要山头,便衣队甚至前进到了南京尧化门。他们与驻守南京的第22师(涂思宗)、第19军(胡宗铎)、第7军(李宗仁、夏威)等进行了来回绞杀。由于在此役中表现出色,李宗仁的第7军(桂系)从此得到了‘钢七军’的美名。”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想来孙传芳的主攻方向,肯定还是南京。故西面战场的压力肯定比东面的更大。”

八角点了点头,道:“这场持续7天6夜的龙潭血战极为激烈。孙传芳虽然同时面对东、西两面的革命军,但是他亲自坐镇龙潭水泥厂,孤注一掷、拼上了全部老本。”

“故南京方面受到的军事压力极大,到处在传言孙传芳的军队已经入城。何应钦已在收拾包袱准备离开,幸被李宗仁碰上而劝留。同时东面战场的下蜀阵地也被孙部攻破,但白崇禧严令撤下阵地的桂永清回去重夺。”

小武听得喘不过气来,点头道:“我理解孙传芳,他是拼死一搏!此战若不胜,一世英名结束,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八角呵呵一笑,捋须道:“然而在两军激战之中,到底还是白崇禧洞烛机先。他又召唤了杨傑的18军(扬州)、赖世璜的14军(江阴)、曹万顺的17军(昆山)赶来围追堵截,对孙部形成战略大包围。”

“同时,他又通电严斥海军总司令杨树庄,要求其封锁长江、不得让孙部渡江北窜。要知道,杨树庄本来是从北洋军投诚来革命军的,态度颇有些暧昧。白崇禧是在逼着他表态。”

小武身躯一震,道:“先前孙传芳部那么多人马、怎能飞渡长江、切断龙潭?难道海军舰艇没看见十几万军队渡长江不成?”

八角微笑道:“激战到了第五天,孙传芳部终于在龙潭大败。有不少革命军认为对方已无力反击,也想稍微喘一口气、休息一下。”

“然而孙传芳判断革命军已经集中于龙潭,南京必然空虚,于是半夜派兵从八卦洲渡江。同时又猛攻乌龙山(主攻)和龙潭(佯攻)两处,发动了最后一轮、也是最凶猛的反扑。幸好白崇禧等人有所防范,终于未能得逞。”

小武摇头叹息道:“龙潭之战,让占据华东五省的大军阀孙传芳拼上了一切!这等规模,相信绝不亚于汀泗桥、贺胜桥之战。也亏得有白崇禧在,不然北伐怎么可能在1927年成功?肯定是倒退好几年。”

八角微笑道:“双方血战了一个礼拜后,孙部因为弹药用尽、后方供应不上而大势已去。孙传芳只得坐上预先备好的一艘小汽艇逃走、仅以身免。”

“数万北洋败兵退回到长江边上、发现军舰锁江,弹尽粮绝之下只得全体向革命军投降。从此,号称‘北洋第一悍将’的孙传芳退出江湖,终身不问军事。”

小武大笑道:“从此,白崇禧可以接过孙传芳的大旗,荣获‘北伐第一悍将’的头衔!”

浣洋诀3.5.11龙战于野(浣洋诀3.8.11小诸葛爱带兵)(3)

图表43《龙潭会师亭记》碑文(1946年立)

图表43《龙潭会师亭记》碑文(1946年立)【国民革命军两军于宁镇之间龙潭会师】【何应钦代表西军、白崇禧代表东军】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笑道:“发生在1927年8月25日至9月1日的龙潭一战,不仅使得中国‘东南无余敌’,而且令北伐军内部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南京方面已下野的胡汉民、蒋凯申又可以重新‘上课’了;而武汉方面的汪精卫、唐生智却准备下野了,除非肯向南京方面‘臣服’。”

“最终汪精卫选择倒戈归顺,于是国民政府开始了‘宁汉合流’时期。但是武汉方面的军队并不会轻易听命,故几个月后又发生了‘李唐战争’---1928年初,李宗仁代表国民政府宣布讨伐唐生智所部,由陈潜挂帅进攻华中。”

小武微笑道:“李唐战争没有什么悬念吧。南京方面桂系和黄埔系的合作正处于蜜月期;而且唐生智与孙传芳勾结在先、有把柄被抓,这叫做‘以顺讨逆’!”

八角点头微笑道:“大致不错,但陈潜并不能轻易取胜。幸好白崇禧再出奇谋、不顾两军对战而偷袭长沙(唐生智的老巢),造成敌军崩溃,大部分逃往湘西。”

“眼见得‘平叛’就要胜利,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白崇禧派人追上敌军、宣称向他们‘求和’!”

小武大奇道:“胜方向败方求和?这又是为什么呢?”

八角微笑道:“因为此时蒋凯申来电、要求白崇禧以最快速度结束内战,重新开始北伐。有消息说占据北京的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准备大干一场,倒向北伐军的冯玉祥和阎锡山两部压力骤增,故急催革命军北上。”

“于是白崇禧马上转换思维,甚至单枪匹马地去见李品仙、廖磊、叶琪、何键等几位叛军军长‘求和’。于是双方重拾大义,将一切过错归结在唐生智身上,结束内战、重新北伐。”

“到了1928年3月,白崇禧成功收编了唐生智的全部军队,并让他们立即从平汉路北上,北伐军曾经的分裂就此消失无踪。”

小武赞道:“没想到白崇禧不光会打仗,也能秉持大义、团结群僚呀。”

八角捋须道:“本来见北伐军发生内战,张作霖也想捡个便宜,抽个空子痛打华北的敌军(亲革命而反北洋的冯玉祥、阎锡山势力),为孙传芳报仇。但他尚未完全准备好动手,却听飞行员们回报说大事不妙!”

“在当时的中国军阀里,唯有张作霖的奉系有空军,只不过舍不得投掷昂贵的弹药、发挥的主要是空中侦察功能。然而一连好多天,飞行员发现平汉路和津浦路上都是装满了兵员的车皮在不断北上,总数估计有上百万军队!”

小武呼出一口长气,道:“原来是这样呀!北伐军两路进逼北京、人数多达百万;并且还是乘坐火车而来。就算以前的火车再慢、这也要不了几天的功夫。”

“难怪最后的北洋军阀、张作霖主动放弃了北京、逃回东北去了。结果不久以后又发生了皇姑屯事件,他被日本人炸死了。这样一来,北伐大业就非常迅速地取得了胜利。”

八角点了点头,微笑道:“应该说,白崇禧及时‘求和’并收编了武汉方面的军队,对北伐大业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形势变化太快,一直在旁虎视眈眈的日本人也来不及阻止北伐的胜利。就好像一眨眼间、革命军就结束了内战,赶走了张作霖、攻克了北京,并准备乘胜进军东北。”

小武大笑道:“对于日本人来说,真是看得目瞪口呆!北伐这么快就结束了?‘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而遍地割据、四分五裂的中国,居然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WT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