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已经让很多人忘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提醒,在如今的造富路上,不同阶层之间,固化的社会关系正吞噬着劳动者的利益!这不仅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在国际社会上,也正在悄悄发生。

如今西方经济学盛行,正深深影响着国人的世界观。西方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于1773年写成了《国富论》,正是这部鸿篇巨著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然而,《国富论》出版大约100年后,有着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资本论》问世,它也曾经影响了世界50%以上的人口。那么,关于“资本”的论述,《国富论》和《资本论》有何不同?

资本论关于三大差别的论述(国富论资本论论述有何不同)(1)

财富之谜和非暴力剥削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财富的迅速积累,加快了社会阶层分化,《国富论》正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它不仅解释了财富之谜,也为创造更多财富提供了方案。然而,对于资本家“第一桶金”从何而来,以及在财富的积累过程是否存在非暴力的“剥削”,《国富论》一点也没有提及。

资本论关于三大差别的论述(国富论资本论论述有何不同)(2)

过了大概一百年后,西方社会的阶级矛盾已经相当尖锐,出生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对当时的社会关系作了深刻思考,从而得出“资本是吃人的”结论。他与亚当·斯密的“分工造成的劳动量不同,从而出现的贫富差别”不同,他认为“私有化导致人类财富的差别,分工加剧了贫富差异的悬殊”。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回避私有化的本质,这一点被马克思称为“蒙着一层虚伪的面纱”。而《资本论》不回避人性矛盾,大胆质疑财富的合理性,从而剖析资本中的层层剥削关系。也正因此,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揭开资本主义的本质面纱,拉开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大幕。

资本论关于三大差别的论述(国富论资本论论述有何不同)(3)

人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基于此,马克思更进一步提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终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在这一点上,与西方“丛林法则”相同。

但人还有社会性的一面,作为社会的人,更需要泯灭或者限制某些自私的个性。马克思提出的“人类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就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判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类的美好未来是充满向往的。

资本论关于三大差别的论述(国富论资本论论述有何不同)(4)

那么,亚当·斯密及他以后的西方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只谈人的“经济属性”呢,这基于其历史原因。世界历史上,人类文明不断更迭,有的文明甚至灭亡。虽然至今还无没法解释灭亡的原因,但“丛林法则”导致的人们在争夺“稀缺资源”时,一定是遇到了自身不可抗拒的力量,也因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西方社会对科技无比重视,这也是“工业革命”率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原因。

马克思看到了当时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他根据唯物辩证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的基本原理,认为这种矛盾正是分配方式导致的,而这种被分配方式背后是“人的社会属性本质”。

“资本家角度” 和“工人角度”

其实,《资本论》就是一部社会关系的大剖析。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社会关系化的货币。资本中隐藏着分化了的商品价值,多数人忽略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不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购买某一件商品时,付出了远超其使用价值的钱,这看起来很荒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创造的,购买劳动力的钱只是工人的工资部分。而我们购买一件商品付出的交换价值,则包括原材料、劳动力价值和利润等。

马克思还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了这其中的矛盾:商品背后的资本循环逻辑。作为个人来说,其制造商品,总是用来换取自己的所需;但另一方面,他创造的价值远大于自己得到的那部分。在资本中,这部分价值被当作资本的利润。

如果只讨论到这里,那《资本论》和《国富论》没什么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而开始怀疑“资本”这一动机的正当性。从社会关系的本质来说,利益集团固化,并长期保持这种固化的社会关系,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资本论关于三大差别的论述(国富论资本论论述有何不同)(5)

马克思以此来唤醒那些付出劳动的工人阶层,呼吁他们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的时候,也谈到了资本,但他没有从社会关系角度看问题,认为资本是通过符合社会和自然的合理方式不断实现其增值的。亚当·斯密把一切结果的合理归结为过程的正当,从而为“资本”在分配中找到合理的地位。

正因如此,马克思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看到资本背后的社会关系本质;而亚当·斯密仅仅是从经济学本身看资本。也因此,《国富论》只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资本论》则成了意识形态学说的基础。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