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毛泽东主席是首屈一指的政治家。

他雄才伟略,在其不朽的名篇《沁园春·雪》写下了睥睨天下的文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1927年8月7日的汉口会议上,他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从而揭开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篇章。井冈山革命低潮期,他在答林彪的信中,阐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理。抗日战争期间,针对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的错误倾向,他发表了《论持久战》,揭示了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如何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建国后,他说“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并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指引了方向。

刘备成就的秘诀(寒门逆袭的典范)(1)

沁园春 雪

由于《三国演义》影响深远,刘备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哭”。如果“哭”能三分天下,那么大家都去哭一哭就发达了,多省事。其实不然,须知,刘备是个大政治家。

刘备成就的秘诀(寒门逆袭的典范)(2)

三顾茅庐

刘备树立仁厚形象,乃刻意为之。虽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但那也只是“我的祖上也曾阔过”而已。到他这一辈,早已家道中落,且他少年失怙,只能“与母贩履织席为业”。须知,隋唐之前,寒门很难由机会出人头地,大家族基本把持着社会各种资源,连皇帝很多时候也要看大门阀脸色行事。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曹氏家族根深错节,拥有雄厚的社会关系。而曹丕称帝后觉得帝位不稳,不信任并屠戮曹氏宗亲,也成为司马氏代曹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备没有必要的社会基础,又想成就一番大事,只能另辟蹊径:仁厚。他拿自己与曹操作对比:"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国之中,曹操占了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占了地利,孙坚、孙策、孙权三世基业,江东那块地方,已经姓孙了,很难撼动。因此,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选择了人和。

“刘皇叔为人仁厚”,这就是刘备的本钱。为此,陶谦三让徐州,刘备固辞不受。刘表去世后,“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刘备说:"吾不忍也。"于是乎,荆襄九郡的才杰多归附刘备,老百姓也跟着刘备南行,这些荆州人杰后来都成为蜀国的立国之本。当然,我认为《三国志》此处记载并不可信。中国农民,古往今来,多只有家的概念,没有国的思想,因为刘备“仁厚”而弃家而去,似乎不现实。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庞统多次献策想直接干掉刘璋,都被刘备拒绝了。当时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盟,庞统建议刘备在涪陵大会的宴会上杀掉刘璋,被刘备拒绝,“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信是刘备的立身之本,如果丢弃,刘备将无有立足之地。刘备作为一名政治家,,不仅重视一场战役上的得失,更看重的是战胜以后的长久统治,是人心,比庞统看得更远。事实也证明刘备的眼光,张松献图,法正投降刘备,益州本土士族渐渐为刘备所用,从而天下三分。

刘备的成功,还真是寒门逆袭的典范!

刘备成就的秘诀(寒门逆袭的典范)(3)

荆州 古城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