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大多数人而言,白毛风似乎很陌生,但对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北方牧区的人来说,冬天有一种“风”,叫做“白毛风”,是指大风、降温并伴有降雪的天气,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内蒙巴彦淖尔沙尘范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内蒙巴彦淖尔沙尘范围(巴彦淖尔市气象局)

内蒙巴彦淖尔沙尘范围

对于我国大多数人而言,白毛风似乎很陌生,但对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北方牧区的人来说,冬天有一种“风”,叫做“白毛风”,是指大风、降温并伴有降雪的天气。

“白毛风”是我国北方群众对这种天气的地方性称呼,因狂风扬起地面的积雪如同屡屡白色的毛发而得名,对北方牧区放牧的牲畜威胁极大,又称白灾。

研究表明,“白毛风”的形成与北方各地牧区之间积雪厚度、草场状况以及冬春季的降雪量多少等有着密切联系。而积雪掩埋草场的程度,即积雪深度是衡量白灾的重要标志,例如,牧区牧草高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积雪深度不足15厘米时,一般不会成灾。但当积雪深度超过牧草高度,牧草大部或全部被掩埋,影响牲畜放牧采食就会形成白灾。但在荒漠、半荒漠地区,牧草高度多在20厘米以下,当积雪深度为5至10厘米时,积雪达到牧草平均高度的四分之一以上时,即可成灾。此时牛采食困难,对羊、马影响不大。达到15厘米以上积雪,各类家畜采食困难,形成重灾。高寒高原牧草矮小,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就成重灾。

一、“白毛风”的发生时间

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生较多,尤以11月、3月和4月频次最多、危害最重。这是因为在11月期间天降积雪,容易出现坐冬雪,即不易融化,而且积雪上层常常结冰,牲畜采食更加困难。而3至4月间(青藏高原地区稍迟,在4至5月间)气温虽已回升,但越冬后的牲畜体弱膘情差,有的牧区正处于春羔初生期,如降雪过多或遇冷雨也易造成严重冻伤,产生重大损失。

二、“白毛风”的地理分布

“白毛风”多发我国北部寒冷地区,根据各地实际发生的灾情和频次来看,多发在我国北部高原牧区。

(一)内蒙古高原牧区。即大兴安岭以西,阴山山脉以北的草原牧区。该地区“白毛风”平均2至3年一遇,是我国白灾重灾区。

(二)青藏高原牧区。该区主要分为青南、藏北、藏南三个牧区,各区发生频率不同。据统计,其中藏北发生频率占该区总发生次数的42%,藏南为38%,青南为34%。但是,严重白灾发生最多的是青南牧区,这主要原因是因为三个牧区中,青南牧区积雪时间最长导致的。

(三)新疆北部牧区和祁连山牧区。据了解,这两个牧区的白灾发生频率均为35%,也是白灾多发区。由于它们处在山区,积雪分布不均,致使一般白灾发生范围小,灾情较轻。除上述地区外,我国其他牧区也有白灾发生,但是一般发生频率较小,灾情较轻。

三、“白毛风”的产生原因

(一)气候因素导致。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在冬春季节,贝加尔湖至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高空中容易出现寒冷的低气压中心,进而形成涡旋,进而向东南移动,进入内蒙古地区,导致周边风速加大。同时,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让北上的气流为北方带去了水汽,形成上升气流,导致降雪的形成,最终引发“白毛风”天气。

(二)基础设施差因素引起。由于各牧区世代以来“靠天养畜”,所以牧民在传统观念中形成了不重视棚圈加固、饲草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导致一发生白灾,无论迅速应对。

(三)牧区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由于人们不合理开发利用草场及对周边森林的破坏,导致很多地区生态环境失衡,牧草长势不好,草场载畜量下降,最终导致草场耐雪量降低,无法抵御风雪。这也是导致白灾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由于近年来的发展以及牧区观念的改变,牧区草场和棚圈的基本建设进展较快、效果明显,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白灾灾情明显减轻。同时,从大趋势来看,城市化进程让农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农业人口中有畜户的人口比例也在降低,牧业逐渐走向集约化,牧民定居成为趋势,将大大降低“白毛风”的危害。

(来源:巴彦淖尔市气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