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的心理解析(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1)

一、词条定义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最开始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通过实验证明一个小区的犯罪率的相关因素得到的。

破窗效应的心理解析(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2)

二、目前,破窗效率不仅仅只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效率,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在学校里,上课时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讲话但没有被老师及时制止的话,这位同学周围位子的同学很可能也陆续出现上课讲话的现象,甚至整个班上课都可能会讲话;

2、在学习或工作上制定好了计划,刚开始按计划进行得比较顺利,如果中途某些原因中断了一、两天的话,那后面按预定的计划执行并完成的可能性会变低;

3、在夫妻相处过程中,如果夫妻之间的相处出现了沟通或其它方面的问题,如果双方不及时沟通解决的话,到后来沟通、解决的成本会加大,甚至会给双方感情造成很大的影响。

4、未在列举外的其它方面。

破窗效应的心理解析(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3)

三、怎样看待及利用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原来是指一种犯罪心理学上的理论。是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条件下任由一件小事发展下去,最后会造成较大的不良后果。后来,研究领域从犯罪学扩展到生活的很多方面。

在没有充分了解一个不太好现象的规律、本质前,我们对这种现象的规律、本质可能会感到不安的、焦虑的。当我们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了解并掌握了这种不太好现象的规律、本质,并形成一种理论时,就会消除前面可能的不安、焦虑,哪怕这种现象揭示出来的规律和本质是不太好的,我们也能够运用各种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这些后面会发生的不好的现象。

破窗效应的心理解析(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4)

例如,前面关于破窗效应的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都可以提前用一些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后面

一系列的“破窗现象”。

1、当老师发现第一个学生第一次上课讲课时就立即给予关注和制止、并再次强调上课的课堂纪律、再次发现后的惩罚措施;

2、针对关于学习、工作制定计划后中途有可能被中断而后续计划无法进行的情况。在制定计划时留出部分灵活的时间段,尽量不要把计划制定得太满。这样可以干预到中途因突发原因中断计划后的挫败感、减少后面放弃计划执行的可能性;

3、在夫妻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进行干预,防止后续因放任不顾因起“破窗效应的一系列后果”。

破窗效应是由犯罪心理学扩展到生活其它方面的关于发现事情不好地方没有及时干预造成更大不利影响的心理学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当我们对破窗效应这种现象及规律有了充分掌握,提前预判到可能出现的后果时给予提前、及时、有效、有力的干预,减少甚至完全消除预见的可能不利后果。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最有用的用途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