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1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三日,皇长子胤褆向父皇密报:太子胤礽趁着夜色,走近您的布城(帷幔),向内窥探。

康熙帝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威胁者,是他的储君。

此时的康熙,正在回京途中。他正为皇十八子胤衸病逝在自己的怀里,伤痛不已。胤礽对亲弟病危幼殇异常冷漠,也让感到了极大的悲愤。

这让康熙帝想到了一年前,心腹词臣、工部尚书王鸿绪在苏州调查太子强买平民子女的密折:“有从中窥探至尊动静者。”(《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

帐殿夜警,康熙帝引起了高度重视。

他自五年前,以“结党议论国事”的罪名将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逮捕拘禁,活活饿死后,就对太子产生的警觉。作为太子集团的核心人物,索额图有可能图谋大事,力挺胤礽对康熙取而代之。

所以,胤褆的告密,让康熙感到他扶持了三十三年的储君,应该对他将索额图幽禁致死“蓄愤于心,近复有逼近幔城,裂缝窥伺,中有叵测之状”(《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四)。

康熙一生给太子写过多少信(康熙耍赖复立太子)(1)

《雍正王朝》康熙与胤礽剧照

盛怒之下,康熙宣布决意废储。

然而,让康熙更加痛苦的是,胤褆在得到康熙明确表态并无立他为储的信息后,改拥老八胤禩,并告诉康熙:如果要诛杀胤礽,他可以代父行万难之事。

储位之争无兄弟。

帝王心术无父子。

索额图事发后,康熙每每外巡,不再命太子监国,而是带着他和胤褆同行。康熙既不废黜胤礽,又要胤褆制衡他。

胤褆的冷血,让康熙更加惶恐。

康熙不想立即废黜胤礽了,但是,他几番向诸王、贝勒、满汉文武大臣们释放后悔的信息,甚至造出了“近日有皇太子事,梦中见太皇太后颜色不殊,但隔远默坐,与平时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云云。

然而,以和硕康亲王椿泰为首的满汉大臣,并未体会到康熙的苦心,更恼怒于胤礽“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不得人心。

2

康熙不愿意兑现废储。

一、他是在康熙十四年初立两岁的胤礽为太子的,时为平藩大战全面打响之际,国家情势危急。康熙学习汉人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得到了汉人官员和士大夫的支持,从而合力平定三藩。康熙在位超长待机,他甚至有准备提前交权,将政事交付胤礽,自己选择一方水土佳处,欣赏胤礽的大有作为,“以获优游养性”(《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二、胤礽为康熙首任皇后赫舍里氏用命换来的难产儿,由康熙亲自抚养宫中,教以读书骑射,使之成为诸皇子中的佼佼者,就连西洋来到传教士白晋也夸“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胤礽既是康熙对发妻的情感所系,又是自己教育成果的体现。

康熙一生给太子写过多少信(康熙耍赖复立太子)(2)

《皇太子秘史》刘德凯版康熙帝和马景涛版胤礽剧照

三、胤礽窥伺事发后,康熙很快发现皇长子胤褆与皇八子胤禩蠢蠢欲动。他在肯定胤褆护驾有功的同时,表明并无立胤褆为皇太子之意。从而警示其他庶出皇子不得妄动!遍览史书的康熙,不想本朝出现储位之争。后来出现“九子夺嫡”,让他身心疲惫,日渐衰颓。

四、康熙自许文治武功,开疆拓土,却不想因为选择接班人之事,为脸上抹黑。只可惜他金口玉言,得到了反太子的满朝文武的联合呼应,而最后不得不派人告祭天地、太庙、社稷,正式废储。他在第一次废储后,很快找到了胤礽被人陷害、鬼魅缠身的理由,搬出了孝庄太后与赫舍里皇后托梦,要复立胤礽。

康熙废储,情非得已,他一再力保胤礽,既有公心,又为私情。

3

当他决意复储,又想借力满朝文武大臣重新推举胤礽,再次出任皇太子时,情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家联合抵制康熙的复储计划。

康熙倚重的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武英殿大学士马齐以及揆叙、王鸿绪等,半公开地联名诸大臣,一直推举此前很得康熙重用的皇八子胤禩。

就在前几天,康熙还在说:大家公推的,我一定遵从。但当胤禩以绝对优势胜出时,康熙立马食言,而且近乎刻薄地狂污自己的儿子:“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他就是要复立胤礽为太子。对他的再次不理智,其亲舅舅兼双重岳父、原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狂泼冷水:“皇上治事精明,天下人无不知晓,断无错误之处。此事于圣躬关系甚大。若度日后若易于措置,祈速赐睿断;若日后难于措置,亦祈速赐睿断。总之,将原定主意熟虑施行为是。”(《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六)

忠言逆耳。

康熙狂骂:你既是国舅,又是大臣。皇太子此前染上疯病,我为国家计,将他拘执。后来发现他为人镇魇,现已调治痊愈,又怎么不能释放。你“倡造大言,惊骇众心”,是什么居心?

康熙帝抹面无情,佟国维请罪求死。

康熙一生给太子写过多少信(康熙耍赖复立太子)(3)

《康熙王朝》康熙与李光地剧照

康熙强势复储,急需支持者,于是想到了武英殿大学士李光地。

此前,康熙曾单独找李光地谈话。李光地揣摩圣意,套了一番养心的大道理,变着话说:只要废太子痊愈,就可以复立为新太子。

可是到了廷议时,李光地不发一言。他不想激发众怒。

李光地圆滑,康熙逼他再次发言。李光地说:“前皇上问臣,废皇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臣曾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以此告诸臣。”(《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徐徐调治”是人情,而“天下之福”为国事。

病愈不复储,遑论“天下之福”。

话举轻若重,为康熙僵持的复储破局。

第二天早朝,康熙说胤礽已经调治痊愈。大臣们经历了康熙前日的打压,该骂的骂了,该关的关了,于是顺着李光地递过去的竿子,大肆拍康熙的马屁:

“皇上灼见废皇太子病源,治疗已痊,诚国家之福,天下之福也。伏祈皇上即赐乾断,颁示谕旨。”

一出废立闹剧,康熙自导自演,逼着大臣们说并无不同心。

李光地也被康熙狠狠地表扬了一句:“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李光地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