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由黎巴嫩、法国、美国联合制作,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

看完何以为家电影的感受(一个再普遍不过的故事)(1)

影片的一开始,是一位男人在检查一位小男孩,以及一位警察之类的人在对着一群黑人妇女点名询问。她们应该来自于其他国家。

电影镜头一换,是从天空俯视下的一片拥挤、老旧的楼房,和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中的城中村差不多。

楼与楼之间,是混乱、肮脏,充斥着各种垃圾的街道,街道上,是一群打闹的儿童。

不过,他们不是在做着普通的游戏,而是一个个拿着木制的形形色色的假枪,在做着拼杀、毁灭的枪击游戏。

看完何以为家电影的感受(一个再普遍不过的故事)(2)

他们抽着烟,扭打着,欢笑着,一副很是高兴的样子,似乎在玩普通的赛跑游戏一样。

不仅仅是在街道上,几乎在各个角落里,包括楼梯、过道,都有他们的身影,以及他们充满暴力的游戏。

看到这一幕,再想到这是发生在黎巴嫩的故事,不禁猜想这是不是一个关于儿童、枪支、暴力和毒品的故事?

法庭上最开始出现的小男孩,以罪犯和原告的身份,在控告自己的父母,理由是他们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

看完何以为家电影的感受(一个再普遍不过的故事)(3)

小男孩的父母显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又出现在法庭上,而他们之前才以证人的身份证明了自己的儿子有罪。

法官询问为什么儿子被判有罪时,女人回答说,因为一些小事。法官立刻驳斥了她,是小事吗?

被判五年是小事吗?父母把儿子送进了监狱,而儿子又把他们告上了法庭,仅仅是因为他们生下了他?

那个男孩即赞恩,帮一个杂货铺的老板打工,而这个老板对他的妹妹有非分之想,虽然她才十一岁。

看完何以为家电影的感受(一个再普遍不过的故事)(4)

赞恩的家里妈妈正在为清理屋里的水而忙得焦头烂额,七八个兄弟姐妹,有帮忙的,有添乱的,有哭泣的,有坐在沙发上的。

反观那位爸爸正在椅子上抽烟,还唠叨个不停。整个家显得混乱而拥挤,用那个女人的话说就像是一个猪圈。晚上睡觉时,也是七八个人横七竖八地挤在一起。

电影中多次出现同一个镜头“赞恩干活时,一辆塞满学生的面包车从他的身旁经过,而他则会停下手里活儿,挺着腰,稍微望上两眼”。

那些去上学的小孩,无疑要比赞恩幸运一些。他的父母也谈论过是否要送他去上学,但似乎最终还是没有去。即使去,也要放学后再到杂货铺加班。

一个家庭难道需要一个小男孩来维持吗?忙完一天的‘苦役’后,赞恩回到家却看见了几只母鸡,坐在沙发上的杂货铺老板及其父亲,以及化了妆的妹妹。

他已经知道了!他本想带妹妹离家出走,但还是没能阻止父母把妹妹嫁给杂货铺的老板——实际上是卖给了他。

赞恩与父母闹翻后离家出走了。后来,他遇到了埃塞俄比亚女人泰吉斯,以及她的儿子约拿斯。

两个落魄失意的人相遇了,并达成了一种协议,即泰吉斯让赞恩住在自己家里,而赞恩帮她照看儿子。

她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带着儿子去上班了,而他也不用饥肠辘辘地在街头晃荡了。

不幸的是泰吉斯因为假证件过期而被捕了。赞恩拖扯着约拿斯去找她,却没有找到。

她在监狱里,他怎么可能找得到呢?赞恩只能拉扯着约拿斯,晃荡于街头、市场,以及各种地方。

最终走投无路的赞恩,只能把约拿斯交给了那个帮泰吉斯办假证并且对约拿斯觊觎已久的男人。赞恩回到父母家找证件,却无意间得知了妹妹死亡的消息。

一怒之下,他捅了‘妹夫’一刀。后来,他便入狱了。泰吉斯和赞恩的父母,有着明显的反差。影片的末尾,约拿斯又回到了她的怀里,而赞恩被人收养并去了国外。

影片的最后,我们得知赞恩之所以控告父母,不是因为他们生下了他,而是他们生下了他却没有好好抚养他。

战争也许是造成这类悲剧的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其实“何以为家”的故事,在我们的国家,又是何其多哉!

那些没有人照看的儿童,那些没有人照看的老人,无论是在农村昏暗而偏远的石墙土瓦下,还是在城市矮小而拥挤的出租屋内,都数不胜数。、

看完何以为家电影的感受(一个再普遍不过的故事)(5)

还有那无计其数的背井离乡的成年人,那他们又该何以为家?是应该头顶着烈日,腰系着安全绳,爬在几十米的高空与钢筋混凝土为伴,然后黯淡地离去?

还是应该早上摸黑出门,晚上伴夜而归,挤着无穷无尽的公交地铁,最后才发现他们属于另一个地方?还是应该风里来,雨里去,永动机般转个不停,最后戛然而止?

现实生活中不是有千百万个‘赞恩’一样的男孩,千百万个赞恩妹妹一样的女孩吗?那些‘泰吉斯’般的父母,不是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和那对男人与女人一样吗?

我们的周围要比电影里的场景更平静吗?太多的人,只是看到了我们高速发展的表面光鲜,却鲜有看到底下不幸。

看完何以为家电影的感受(一个再普遍不过的故事)(6)

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着各种与日俱增的压力。这也许是不少人害怕结婚生子的原因吧!

按照赞恩的看法,这些人起码是值得尊重的,毕竟他们对自己负责了,也对潜在的生命负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