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实有许多话题可以探讨,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到今天更是如此,今天的中国的教育体制里面依然有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子,曾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比喻为古代科举制度的某种翻版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1)

图1

今天我们聊聊,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到底是怎么回事,与当今教育体制里的学历有什么可比性,为什么还有人说中了探花竟然比中状元还要令人兴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门道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科举考试制度诞生于隋朝,科举考试制度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本质就是与“当官”直接挂钩,通过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各级官员。

在隋朝之前的秦汉时期,官员的任用除了世袭以外,还有官员向朝廷的推荐,比如东汉时期的各级地方官有向朝廷推荐有德有才的草根民众为官的职责,尤其是品德,这叫“举孝廉”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2)

图2

举孝廉属于官员选拔的正途,然而推荐官员带有主观性甚至还有个人政治目的性,有些官员希望选拔培养对自己有利的人,他就有可能向上面推荐这样的人,看似“举孝廉”不错,实质上还是带有一定的弊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非常强大,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等级割裂现象,到了隋朝,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势力在战争中被打碎,隋朝有鉴于以往的门阀世家权力过大,对皇权又造成威胁,因此开始实施科举制,官员的选拔开始以科举考试的方式来实现。就科举考试与门阀世家比较而言,科举考试更公平。

唐朝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将这一制度成功推行开来,科举制度在唐代不仅有文科举,还有武科举,“科举制度”这种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机制,为之后历朝历代所推崇, 一直沿用到清代。从这里来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是一种历史性必然选择,不以某些执掌大权的权贵所能左右。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3)

图3

当官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好职业,之所以如此,因为当官就意味着仍有一定的社会特权,尤其做到朝廷大员这一级别的官员,还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这是古代读书人如此热衷于科考的最主要原因

科举制度等级:状元、榜眼、探花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5年重开科举,开始每三年一次, 到了清代也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科举考试规则。科举体制分为六级,分别是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三鼎甲(探花和榜眼及状元)。举人是当官的最低门槛,探花、榜眼、状元是有可能直接在中央当官。

因此可以看出,中了举人,就相当于当官了,这个是不用怀疑国家公信力的,哪怕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种田人,有本事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自中举的那一天开始,就正式编入了官员行列,虽然可能不是马上到任,但当地政府已经开始给这个新举人着手准备赠送的官田以及按月支付相当不错的薪资。

有时,可能官员没有空缺,此时这位举人可以候补的身份等哪里的官员位置空出来后填补进去,《范进中举》中描写的就是一个真实生动的案例。童生与秀才还不能算做官员,只能算是官员的储备人才。从《范进中举》可以看出,在古代当官的好处确实非常多,明朝还只是古代官员待遇最差的一个朝代。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4)

图4

科举考试分为三阶段,乡试、会试与殿试。乡试,以清代为例,当地的秀才先到各自的省城参试,考过的秀才为“举人”,“举人”第一名又叫“解元”,明代的唐伯虎就是一名解元,又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

举人们还可以参加春季会试,各地的举人齐集京城,通过会试的举人升级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每一届的贡士人数多是几百人不等,明代多为三百人,清代三四百人左右。

殿试,这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殿试照理应该是皇帝亲自把关,很多时候,殿试一关是由皇帝任命的中央大臣来把关,通过殿试的就是进士,进士原则上是可以直接进入中央官僚体系,但一般都是从七八品小官干起,当官不仅仅是技术活,和命运也有很大关系。

进士考试的前三名合称一甲,分别是状元、榜眼与探花,各一人,此三人分别加赐“进士及第”。如果我们现在看到哪里的历史保护建筑中有“进士及第”的牌匾,那原来这户人家在当时非常显赫了。状元是当届进士的第一名,榜眼为第二名,之所以叫榜眼,最早的榜眼有两人,在排名上像一对眼睛,后来榜眼只有一人,但名称沿用下来。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5)

图5

探花第三,探花从科举考试等级看已经很高了,但是能当探花的进士,还有一个额外的要求,那就是长相要英俊。如果说全国科举选拔赛的第一名“状元”是因为学识非凡,那么探花则是既要有才华,还要有相貌。

在中国古代,官职对男人的长相还是有些要求的,要相貌堂堂、仪表非凡等等,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的发生,黄巢之所以要造唐僖宗的反,与其参加科举考试有关。黄巢自幼聪明,但考进士一直不中,后来经过不懈努力考中了进士,但殿试时唐僖宗看黄巢太丑,觉得有损朝廷形象,直接下令抹去了其本应该到手的功名,这对黄巢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打击

这个王朝与他已经不容,他愤然写下了《不第后赋菊》,再之后,他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当时唐僖宗以貌取人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6)

图6

这里再说探花,在唐代,公布进士及第的榜单后,还要举行庆祝仪式,“探花宴”就是一个重要内容,那时的探花还是两名,《秦中岁时记》中记载“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可见,在进士及第的庆祝活动中,探花扮演着重要角色,探花这一传统一直流传下来,能当上探花自然也是很出风头,探花在民间更是成为喜闻乐道之事。

状元、榜眼、探花,放在现在是什么学历?

前言提到,科举考试一般是三年一次,一次考试才出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一位探花,相对比中国现在最好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清华每年应届毕业生是4000人左右,北京大学也差不多这个数量,因此从难度来说,能考中状元应该远比考上清华北大要大得多。

古代科举与现代高等教育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区别,科举目的是直接为了当官,不想当官的秀才基本上没有。而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冠冕堂皇的理想以外,作为学子们更倾向于将来得到有一份有面子、工资收入又高的好工作,比如大型外企或国企的高级管理,或是高薪的技术工种,当然也有一小部份最终是成为官员。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7)

图7

毕竟中国的社会,受传统观念影响,当官吃皇粮仍然是一份很不错的选择,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大家看看,原本私企老板、经理一类,曾经令人羡慕的名称,现在成了经济上的重灾区,这一类人连银行贷款都被直接划入到黑名单领域,最终还是公务员们成为工作选择的最佳赢家。

如果非要比较一下,古代科举等级对应当今什么学历,童生大致算是高中生,秀才算是普通类大学生或是专科生,举人算是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的清华北大类一线高校学生,并且他们还需要掌握丰富专业知识,或是有一定背景的更高学历者

如研究生、博士生一类,贡士相当于省市一级政府重点培养的具有高学历的人才,同时这类人才,还将挂职培训,比如他们已经是政府重点培养对象,如果不犯什么错误的话,在基层经过锻炼后将升至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

进士,这个就更高级了,清代总共就26846个进士,平均每年才100人,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进士相当于哈佛、耶鲁这一类的海归研究生或博士生,并且这一类的高学历者通过了公务员考试,终将进入中高级官员体制。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8)

图8

在清代这样的封建王朝,能考取进士者算是凤毛麟角了,这些人直接就进入到社会精英行列,而能考取状元、探花这一类的,那是祖上烧高香,如果是一介平民考中进士或“进士及第”,那么当地地方官肯定会第一时间上门祝贺,这户草民之家的门头立马就会被官府派人强行换成当地最高大上的。

现在很多地级市的历史上都不一定找得出一个“进士及第”,而考取进士对于绝大多数学子来说,比登天都要难,大文学家苏洵都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再举个例,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祖上是老农民,穷得揭不开锅,到了其父李文安,终于在考取了秀才后又中了举人,最后考中了进士,整个李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清代一个人能做到进士,能当上中央官,官员的薪水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估计就是身价上亿,不仅是财富,社会地位也完全不同。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官员与平民的阶层差距之大,用鸿沟来比喻都不为过,读书虽然苦,读书人悬梁刺骨的事却也没少干。

古代的状元探花都是什么待遇(在古代状元榜眼)(9)

图9

结语: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里还可以多多少少看到原来科举考试的影子,时代在进步,人们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止当官一条路了。

现代的职业选择远比古代广阔,从文学、艺术、体育,到商业、工业等等等等,广大学子们不必拘泥于高等学院一条出路,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加上聪明才智,在这个远比封建时代平等的社会里,照样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活出自由洒脱的一个自己。

参考文献:《宋朝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

《唐宋考试制度史》

《梦梁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