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法用的什么语言(由佛陀一词的音译而想到的)(1)

众所周知,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我国,想必“佛陀”一词也是那个年代翻译成汉语的。从构词来看,“佛陀”一词显然是音译而来;然而,有趣的是“佛陀”与Buddha二词读音相去甚远。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如此“牵强”的音译产生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东汉年间,“佛陀”二字读音就是Buda!随着时间推移,汉语语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才导致“佛陀”一词现在的读音与Buddha相去甚远了。

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汉语语音到底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呢?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这个问题。

1、 声母“f”的出现:

古代汉语中是没有“f”这个声母的。即使是在现代,在汉语某些方言中仍然没有这个声母;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在闽语系中“f”通常被读成“h”。而在与闽语颇有渊源的日语中,也没有“f”这个声母;日语中唯一一个带有 “f”声母的假名“ふ”,其读音实际上更偏向于“hu”。在另一个与汉语颇有渊源的语言——韩语中,也没有“f”这个辅音。例如,釜山的英文为“Busan”或者“Pusan”,其首辅音实际上是一个介于“b”与“p”之间的爆破音。这与古代汉语的发音颇为相似,因此得知现代汉语中声母“f”由“b”或者“p”演化而来。

“佛”(fo/fu)字是形声字,读音源于“弗”(fu),“弗”就是“不”的意思;若按照前面所述,“弗”在古汉语中就应该读成“不”,这样这两个字的关系就一下子解释得通了。

由此反推,“佛”字在东汉时期的读音应该就是“bo”或者“bu”,而声母“f”是后来才出现的。具体有多么后来,这个我倒是不知道了:)不过隐约记得大约是在唐宋之际,即汉语第二个语音代表时代。

2、 清、浊爆破音的转换:

王力先生是新中国初期一位国学大家,其主要贡献则在于总结了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并发现了汉语中发生在清、浊爆破音中的一次整体性、系统性地转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古汉语中凡是声母为“b、d、g”的,后世都统统改为“p、t、k”了,反之亦然。

举个栗子:堤和提。二字均为形声字,按理说同为“是”旁,读音应该相同才对;但二字偏偏在声母上一个为浊“d”一个为清“t”,这实际上就是上面所说清浊爆破音转化的残余。再举一个,“旁”(pang)字在现在上海话中仍然读作“bang”亦可证明。

言归正传,“陀”(tuo)其为形声字,读音应随“它”字而为“ta”,再由上面所述,其声母应为“d”,则其古音应读作“da”。

由此可见,“佛陀”二字古音就应该是“buda”无疑。故,古代将Buddha音译为“佛陀”还是非常贴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