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柳下惠,孔子孟子是他的“迷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坐怀不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孔子弟子谈柳下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孔子弟子谈柳下惠(孔子孟子成为他的)

孔子弟子谈柳下惠

君子柳下惠,孔子孟子是他的“迷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坐怀不乱......

一说到坐怀不乱真君子,大家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柳下惠的故事。如果仅仅是因为这点小事就被古人世代尊崇,那就太小看这位圣贤了。千百年来,柳下惠被后人奉为中国道德君子的典范,孔子十分仰慕他,孟子尊他“圣之和者” ,并将其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称他为“百世之师”。这位老先生何德何能会让孔子和孟子两位大咖成为“迷弟”呢?

在兖州城区大禹北路高庙村的村口,耸立着一棵千年古树。当地政府扩建道路时还曾专门为这棵古树改道,绕树而过形成一个弯道。2009年,它因交通事故被撞倒后,人们都以为这棵古树将死去,不再会有枝繁叶茂。但不久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它的树根旁竟然又生出了一枝新绿,这不由得让人感叹生命的坚强。那么,这棵神奇的古树究竟有何来头呢?当地的人们为何对它如此重视呢?

据高庙村村民卜氏后裔介绍,这是一棵名贵树种——古柘树,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传说,孔子的第四大弟子汶上人卜子夏生前非常敬仰柳下惠的人品纯洁高尚,临终前对柳下惠墓放心不下,他把次子叫到床前说:“等我死后你与家眷迁到兖州西郊高庙村定居,终生守在柳下惠墓旁,我死后方可安心。”三年后,卜子夏次子为父亲守孝期满,即谨遵父训全家搬到高庙村西为柳下惠守墓。卜子夏次子死后,家人遵其遗训在柳下惠墓西侧,买地置下卜氏祖林,从那时起,卜氏先祖的大墓前长出一棵冠状柘树。自古人们就把祖坟上长出来的树奉为神灵,且此树浑身是刺,所以从来无人动它,也不知过了多少年,这棵树从一株灌木,长成粗大的乔木。

兖州在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滋阳。据清代康熙年间修订的《滋阳县志》记载:“柳下惠墓:城西八里进贤社。封高丈余,墓袤九十尺,其制三阶,乃门人所筑。燕人伐齐,路经此道,下令曰:‘有近柳下季垅百步樵采者,死不赦!’即此,墓上建‘柳先生庙’。庙制耸翠,俗称‘高庙’。”这就是高庙村的来历。村里曾有一座高约五米、周长约百米的和圣墓,旁边有清代康熙朝时兖州知府金一凤亲立的“和圣柳下惠之墓”墓碑。解放后,柳下惠墓曾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令人遗憾的是,这块墓碑在文革中被挖掉了,下落不明。兖州兴隆庄镇街道有一个和尚堂村,人们心头始终存有一个疑问,这个小村庄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难道是因为某个与和尚有关的典故而来的吗?其实,这个小村庄的来历与和尚毫无关系。明朝末年的时候村里有一座和圣祠堂,里面供着和圣柳下惠的塑像,所以叫和圣堂村。古时候的村庄很少遗留下碑铭,加之年代久远,人们口耳相传,谐音相近,年代久了,就把和圣堂转音误传为和尚堂了。无独有偶。在兖州城区有一条惠民街,明代的时候这里也曾建有一座和圣祠,里面同样供奉着和圣柳下惠的塑像。此外,兖州境内与和圣有关的地方还有一处。兖州颜店镇的故县村发现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这些线索都与和圣柳下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学者认为,关于柳下惠的遗址,安徽、河南的濮阳、山东省的新泰有多处。但柳下惠就是兖州人,理由有三点:一是上述遗址及地名都与和圣有关,绝非空穴来风。二是存文献资料志书支持,清朝诗人张庭桂《兖州怀古》始终对柳下惠墓祠有过描写。清康熙年间的兖州知府金一凤曾专立过“和圣柳下惠之墓”的石碑。三是最重要的一条,解放后,柳下惠墓曾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文革之中把墓土堆挖掉,平整为百亩方田。

另据柳氏后裔所著的《新编柳下惠年谱》记载,公元前720 年,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鲁地”具体位置就是所谓:“生於故县,长於堰头”。 故县、堰头当在今兖州境内。今兖州城西北二十余里有村名故县,故县东北四里曾有村名堰头。在堰头村东北二里有古桑丘(乘丘)遗址。展禽即生于斯,长于斯。 看来,和圣柳下惠极有可能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兖州人。

由于历史原因,和圣柳下惠与兖州有关的遗址如今虽已荡然无存,世人无缘复睹,但我们仍然可以从清代诗人张庭桂的《兖州怀古》一诗中想象当时的场景。诗人在诗中这样写到:祠前古木尚横空,父母之邦托大东。见说高风兴百世,肯将情介易三公。炉烟自霭荒庭里,墓碣犹余夕阳中。岂但燕师王可犯,至今樵采禁儿童。诗中的第四句引用的是《孟子·尽心》中的典故:“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意思是说,柳下惠不因为高官厚禄改变耿直性格。第六句里的“墓碣”是指柳下惠墓。诗的最后两句,典出自《战国策·齐策》的《齐宣王见颜斶》章节,其中颜斶说:“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意思是说,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由诗中不难想象清代兖州和圣柳下惠的墓地祠堂中古木参天、炉烟蔼蔼的景象,也不难体会出古人对和圣的无限崇敬之情。

由于春秋时代的文献不像汉代以后的文献,对人物进行详细地记载,更没有什么墓志铭或传记以及现代的报告文学一类的资料可以利用。所以柳下惠的事迹散见于《论语》、《孟子》、《国语》等文献中。虽然这些文献中涉及到柳下惠的事迹仅仅是只言片语,但是一些研究学者还是勾勒出了他的家族发展渊源及柳下惠的生平简介、主要履历。

据《国语·鲁语上》、《吕氏春秋·季秋纪》等古籍记载,柳下惠,又称柳下季,姬姓展氏,名获,字禽,谥号惠,因食采于柳下,故称柳下惠,为柳氏得姓始祖。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据《展氏世纪》的说法,柳下惠名字的来历颇为有趣:周平王五十年,周氏衰微,诸侯废职,每年也不朝贡。鲁隐公二年,鲁国也没有朝贡,周天子便派人对鲁君说:“昔日周公辅佐成王,德齐天府,功冠侯伯,成王以周公有大功劳,赐鲁重祭。鲁君派无骇以朝见周天子谢罪,罪不鲁君,而在臣工,天子听后说,你辅佐鲁君功不可没,何罪之有,周天子随赐弓矢。无骇在返回的路上,遇文鸟翱翔车前,随行十余里。文鸟落在车前,周天子对无骇说你必大喜,无骇回家后,至家生子,因而其名获而字禽。取名获就是获得的意思,字禽就是鸟的意思。擒与获两个字同义。现今擒与获除单用外,还组成一复合词“擒获”。柳下惠,名获、字禽(擒),正好可以互补。 周王朝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建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国国君鲁孝公,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名叫无骇。无骇死后,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部族以祖父字为展氏,这就是展氏姓氏的初始出处。展禽即柳下惠为无骇之子,因此,这也成就了后世的展、柳两个姓氏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由史可见,柳下惠原来还具有王族血统,其父为鲁国大夫,还做过掌管工程的高官司空,当可算得上是一位身世显赫、血缘正统的世袭贵族了。不过,千百年来,真正让后世的人们广为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却不是他的显赫家世,而是他坐怀不乱、不近女色的故事。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古书言道:“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字幕)另据《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中记载:“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字幕)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女子前来投宿,柳下惠担心她被冻死,让她坐在自己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如此坐了一夜,却并没发生非礼行为,而这一年,柳下惠26岁,正值青春焕发之年。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一年的夏天,是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突然看见一名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柳下惠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换衣。此事一时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其实,这两种说法的来龙去脉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在古人的心目中,柳下惠都成了贤德君子的化身。现代有好多人对他持怀疑态度,有些人认为柳下惠坐怀不乱是生理有毛病,甚至还有人说他是性无能,这简直是对圣贤的亵渎。

其实,坐怀不乱的故事只是反映柳下惠品格的一个小方面,更重要的、更光辉的是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耿耿如介石而又谦和宽容的人格精神。这也是孔子、孟子对他极为推崇的缘故。而且这些都是在《论语》、《孟子》、《国语》、《左传》等古籍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其权威性和可信度都是不容置疑的。柳下惠幼年丧父,缺乏祖荫庇护,直到公元前694年,也就是柳下惠二十七岁的时候才正式踏入仕途。他被任命为参末议,这是鲁国一种很低级别的官吏。一年后,他又被任命为主管刑狱的上大夫士师,大抵相当于现代的法官之类的职务。然而,仅仅一年后,他就被罢黜官职。在此后的12年里,从29岁到41岁,柳下惠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在士师这同一个职位上先后三次被任用,三次又被罢官。而这大概与把持朝政的臧文仲有关。鲁僖公的时候,忽然有一种叫做“爰居”的海鸟大批的聚集在鲁国的东门之上,遮天蔽日,三天不去。执政大夫臧文仲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便组织百姓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以求消灾免祸。柳下惠闻讯后,极力反对,对臧文仲提出批评。他认为祭祀的典礼只能用于对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者,怎么可以用于祭祀海鸟呢?海鸟忽然大批到鲁国来,自有其自然原因,例如海上风大、内地气候温暖等。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柳下惠反对祥瑞灾变等迷信传说,是一个讲求科学、有独立见解的人。以致臧文仲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作为将来的警示。不过,也许从这件事上,让臧文仲对柳下惠怀恨在心,从而埋下了以后官场屡受压制的种子。多年后,孔子在谈起柳下惠屡屡受到臧文仲打压这件事情时,仍然是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窍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指责臧文仲是一个占据权位而不负责任的人,知道柳下惠的贤德却不任用他。

柳下惠之所以三起三落,关键是他生性耿直,坚持原则,决不妥协。不搞歪门邪道,不会阿谀奉承,不搞权钱交易,这就必然会得罪许多人,这也是他多次被罢免的主要原因。而且,柳下惠在断案过程中总是追求法律与道德的统一,得不到广泛的认同,所以这也是遭到排挤的原因之一。1983年,在湖北荆州出土的汉代竹简《奏谳书》也就是供汉代官吏参考的案例汇编中,明确记载了东周时期鲁国柳下惠审理一起盗窃案的典型案例。大意是说:鲁国有佐丁偷粟一斗,值三钱,按照鲁国法律,只应给予“罚金一两”的处罚,可是,柳下季却论处完丁为倡。意思是先剃光头发作为处罚,然后还要服兵役,夜里筑城、白天防敌,并且降低其原来的社会地位或政治身份。轻罪重罚,这显然是不符合量刑标准。但柳下惠却认为,捕吏当初捉他来时,他身着儒服,应当能够治礼。此人为儒能礼,却成为盗贼,说明他心怀小人之心,既“盗君子节,又盗君子学”。而且鲁法还有规定:“欺诈官员一次,以白徒罪论之也就是宣判为官奴隶身份。”这个盗贼有小人之心,盗君子节;又盗君子学,两次欺诈官员,要处以两次白徒刑罚,最终理应罪加一等。当时的国君对此案十分欣赏,称赞柳下惠处理恰当。

柳下惠对罪犯明知故犯、欺世盗名、冒犯和玷污君子名声的情况和引起的恶果,进行通盘考虑,那么判决则是正当的。柳下惠的判决包括了财产、名誉、荣誉的全面考虑。柳下惠对佐丁的处罚,并没有仅仅将眼光停留在他“盗粟一斗”的表面犯罪上,他对佐丁的论处,重点在于“诛心”,他所惩处的是佐丁的欺世盗名。柳下惠的判决,在量刑时具体严格的法律和道德荣誉相提并论,有创新,并且获得国君的认可,其目的是通过法律制裁,引导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培养和形成君子之风气和礼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柳下惠具有极高的断案水准,体现出司法的公正以及对正人君子道德风范的崇高追求。不过,这些特点也恰恰成为他官场升迁的障碍。虽然历经三起三落,但柳下惠却始终不向权贵折腰,不为利益所动。他不嫌官小,让干就干,干起来尽心尽职。即便到了五十九岁的时候,鲁国重新任命他担当负责保管仓库的小官,他也没有因为嫌弃职务低而推辞,仍然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孟子评价他说:“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特别是在他的职权范围内,坚持他的原则,推行的他的想法。孟子评价说:“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意思是说,柳下惠不因为高官厚禄改变耿直性格。

因为他的学问好、名声大,许多诸侯国给他高官厚禄,请他去做官。他的朋友也劝他,鲁国不用你,何不到别的国去发挥你的作用?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说,坚持正道原则而工作,到哪里去能够不多次被罢免呢?用歪门邪道而工作,我何必要离开我的祖国呢?有一个故事,也许能够说明柳下惠正直的品质。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当时的齐国逐渐强大起来,经常欺侮弱小的诸侯国。有一次,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但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这该怎么办呢?后来,鲁庄公想出了一个办法,打算用一个假鼎冒充。齐国人得知了鲁庄公将以假鼎欺骗,便想出了一个对付的办法,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鲁庄公只好派人来求柳下惠,让柳下惠帮忙圆谎。柳下惠却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等于自毁我的珍宝。以损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能干吗?”鲁庄公没办法,只得将真鼎送给了齐国。

柳下惠不光学问深厚,而且智勇双全。在当时,鲁国就流传着柳下惠智退齐兵的故事。柳下惠有个弟弟叫展喜,为鲁国大夫。公元前634年,齐孝公带兵伐鲁。鲁僖公准备迎战,派展喜去慰劳士兵,鼓舞士气。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援以方略,让他到齐营中去见齐孝公。展喜按照柳下惠的安排,见到了齐孝公。齐孝公得意洋洋的问:“我齐国大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害怕,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说:“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国的始封国君周公和齐国的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要求齐鲁两国要世代友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藏于档案室内,史书也有记载。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以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柳下惠之所以能够智退齐兵,是因为他熟知历史、了解先王之命的内容,从而巧妙地加以利用,对齐国进行有理、有利、有效的斗争,以智慧制止了一场战争,同时也体现了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1952年,毛主席到曲阜参观孔庙,就谈论起柳下惠:“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学习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孟子说他是‘和者’。”

柳下惠54岁以后,鲁国国君数次想重用他,但却屡屡被臧文仲阻止。官场不得志的柳下惠赋闲在家,开始招生收徒,传授文化、礼仪。由于他知识渊博,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与百姓打成一片。古语说:他常与乡人油油然聚首言欢,不堕厥节,时虽欲去,止之复留。意思是说,他经常和平民百姓聚在一起,不因为对方是平民而失去礼貌礼节,相谈甚欢。常常聊完天想告辞,却又被百姓挽留住,深受百姓爱戴。渐渐地,柳下惠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而来拜在他的门下。古语说: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就是说,挑着斗笠、背着书箱来拜师的人不下百人。

85岁以后,柳下惠在自己世禄的封地上种上了无数的柳树。可以想象,当年的柳下邑,垂柳环翠,绿树成荫,和风徐徐,这位谦和的老人坐在柳树下,身边围满了贩夫走卒,老人时不时轻捋胡须,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平民百姓时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之中,大家知书学理,明白了与人为善、甘做君子的道理。

公元前621年, 也就是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在寒冬的十二月三日,这位老人卒于鲁地故赵村。据《展氏世纪》记载是“圣祖百岁”,享年一百零一岁。但另据《圣祖年谱》、《和圣年谱》记载,却均记作九十三岁。虽然这两种说法都可能有一些水分,但柳下惠寿命大大超过常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在混沌乱世、民生凋敝的春秋时期,能得享遐龄可谓是一个奇迹了。柳下惠死后,他的弟子商议他的谥号。知夫莫如妻。柳下惠的妻子说:你们虽为弟子,还是不如我对他了解的更深刻。于是自作诔(lei三声)词,高度概括了柳下惠的人生: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蔽兮。恺悌 (kǎi tì )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烈女传》)。大意是说:丈夫生前从不夸耀自己;从不盲目忠顺,有自己的主见;以诚信待人,无害人之心;曲意柔顺,依从世俗,从不强求极致;身份蒙受屈辱也要救助百姓,德高望重;虽三度罢官,却掩盖不了才能;他品德优良,平易近人,让人精神振奋,永远激励后人;哎呀,痛惜啊,他得享高寿,如今去世了,他的谥号应该为“惠”。这就是柳下惠的“惠”字的来历。

在此后的100多年至300多年间,柳下惠的为人和处事仍为孔子和孟子所推崇。两位圣贤均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孔子称赞柳下惠“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孔子家语·贤君》),是“言中伦、行中虑”的高尚“逸民”。(《论语·微子》)意思是,柳下惠道德高尚,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孟子称柳下惠是可为“百世之师”的“圣人”:“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说:听到柳下惠的风节,心胸狭小的人会变得宽大起来,刻薄的人会变得厚道起来。他在百代以前奋发有为,百代以后,听到他们的风节无不奋发向上,不是圣人能够这样吗?孟子又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这就是“和圣”这一至上尊号的由来。孟子还说他:“不羞汗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万章下》) 柳下惠不以事奉行为污秽的君王为羞耻,后世的人是道不同不相与谋;柳下惠不以官小而不干,后世的人往往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消极怠工;柳下惠不给人理解重用毫无怨恨,后世的人不少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柳下惠身处穷困之中而不忧愁,后世的人往往是人穷气短;柳下惠面对不礼貌行为,坦然处之,表现出极大的宽容,而后世人则稍有冒犯就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尖对麦芒。宋代大儒朱熹注释说: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通过孔子、孟子及朱熹等儒家圣贤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柳下惠之所以被尊为和圣,是因为他一生贯穿了一个“和”字,体现了儒家平和、宽容、和谐的思想。 柳下惠的事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和”的思想的影响。“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核。“和为贵”,孔子确立了一种价值指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柳下惠的事迹有着细致的研究,对柳下惠推崇有加。孟子所确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的理想人格中,很明显的闪烁着柳下惠事迹的光辉。朱熹为《论语》作注。更加深化延伸了“和”的内涵。他注重了“辞气雍容”,其实就是强调的柳下惠的胸襟大度,为人大方,内心平和。

千百年来,柳下惠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古城兖州,和圣遗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1936年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的《中华风俗志》中记载滋阳县民风时写道:“世风和厚雍容,不事奔竞”。这大概就是柳下惠气象。人们对“不事奔竞”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愿走出去走门子拉关系,搞不争的竞争;另一种是解释是不愿意走出去经商搞竞争。但大家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更符合和圣遗风。第二种解释如果说古代兖州人不善于经商,还有道理,却不符合当代兖州实际,事实上,当代兖州人善于奔竞,兖州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仅在国内竞争,还登上国际经济大舞台,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安家落户,拥抱未来;一大批本土明星企业从此走向全国,争锋世界。今日兖州人人讲求文明礼仪,处处荡漾端信之风,这里正在崛起着一座全国闻名的工业强县、经济强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