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玩瓷器在全世界收藏者众多,尤其是明清以后的器物收藏。
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很少,有数可查。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有元青花藏品200余件,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和伊朗,少数分布在德国、英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国内收藏的元青花完整器件约100多件,可谓之物稀为贵。
元代,海外贸易进一步扩大,中东地区重新兴起了对中国青花瓷的需求。景德镇作为元代瓷业的发展中心, 利用中东进口的钴料,烧制成功了胎体洁白、釉色纯净、青花色泽浓艳青翠的青花瓷器,以供出口。
所以元青花的造型和纹饰上,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许多阿拉伯地区的风格,如大盘、大碗、大钵、扁壶,如繁密而结构严谨的结构布局,如近似"阿拉伯式花纹"的缠枝花卉等等。
随着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与提高,元代青花为国内市场所渐渐接受,成品价值与质量日渐提升。
元代短短九十多年,竟产生如此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器,本身就能引起人们,特别是陶瓷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元·青花凤首扁壶共两尊,为鸾凤(雌雄)各一尊。一为凤(雄),现存新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 ;一为鸾(雌),现存北京 首都博物馆 。
元青花凤首扁壶
北京发现元大都遗址元朝统治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其实建立了很多宏伟的建筑,最为宏伟的,就是北京城最早的基座——元大都。虽然明朝的北京城某种意义上是元大都推翻重建后的城市,但是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元朝首都的规格,元朝统治者用中原的方式,按照周礼的规定建设了都城,这是自从汉代以后,中国少有的真正依照周代礼制建立的都城。
元代遗址
比较有意思的,较为繁盛的唐代,甚至于汉代后期,都基本上没有遵守周礼建立城市,更不用说北宋的都城汴梁,以及偏安一隅的南宋,元代的大气,可想而知,北京就曾在旧鼓楼一带发现过元代时期的元大都遗址,而这处遗址主要是元代时期的住房,可以看到元代的城市面积相当宏大。
出土国宝级元青花
在这处遗址当中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件国宝级的元青花瓷器,备受人们的称赞,这就是著名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的时候,这件文物其实还只是一些碎片,但是考古家用当时最为高科技的材料对这些碎片进行了修复,才最终成为一件珍贵的国宝,这也是1970年最为重大的历史发现之一。
元青花凤首扁壶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件和我们传统认知里的青花瓷不太相同的器物,它具有浓郁的阿拉伯特色,而所谓的阿拉伯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波斯文化,阿拉伯人在发家的时候还仅仅只是西奈半岛的部落,但是后来却建立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最终打败了拥有千年文明波斯帝国,后来的波斯人开始接受阿拉伯人的教条,但是阿拉伯人却在征服过程中传播了波斯的文明。
后成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这件瓷器作为早期的元青花,用了大量波斯地区的花纹,但是主题的纹饰则是中国传统的凤鸟,这体现了元代时期,中国和中亚伊朗文明的交流,不得不说这是除了器物年代价值以外最为重大的历史意义,元青花凤首扁壶后来也成为了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花瓷作为一种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风格瓷器,实际上慢慢从波斯审美逐渐转化为中国人的水墨画审美。
元大都地图
代表器物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出土时间:1970年
文物尺寸:高18.7厘米 口径4厘米
出土地点: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遗址
文物描述: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此类飞凤牡丹纹饰在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中经常使用,元、明、清三代这种纹饰久盛不衰。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独具匠心。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
修复前
修复后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型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型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1970年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刚出土时16件瓷器都很完整,但其中几件出土后都逐一破碎,这件青花扁壶即在其中。
本次出土文物中,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后破损最为严重,遂对其进行重点修复。
纪念邮票
48块碎片粘成的首博镇馆之宝
2004年秋,该青花凤首扁壶送抵上海博物馆由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修复,整个过程历经13个月。
修复前的碎片
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
蒋先生使用加温的方法,将扁壶拆开后发现青花凤首扁壶出土时已经碎成48片。最大的13×6厘米,最小的为2厘米左右,仅如指甲般大小。令蒋先生不解的是,在粘接完整后发现器物平放向前倾斜3至5度。壶柄上方有一小环施釉不全,呈露胎状,原来该件国宝出窑后就存在缺陷,也许正因此流散人间。另外粘接后仅仅高18. 7厘米的椭圆小壶,全身残缺孔洞达17处。蒋先生对其残缺部位进行了重点"美容",就是用现代高科技的无色无味环氧树脂加填充料配制腻子补缺,最后再用高分子油漆颜料喷涂底色、绘画纹饰等工序,使这件镇馆之宝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后再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站在元代的青花瓷器面前,我们呼吸着那个年代的文明空气同时,在那些历史符号下,慢慢的读懂了其自身每一个生命的气息,这正是此尊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魅力。
细节展示
修复前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后记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新疆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
出土时间:1999年
文物尺寸:高18.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8.2厘米、腹径17.2厘米、重660克、足径4.3×8.2厘米
出土地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
文物挖掘人:新疆的回族残疾农民马忠,经名"哈开"。(于自家农田挖掘出土后,在1999年6月18日正式上交当地文物部门)
文物描述: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胎骨洁白,釉质莹润,白色中闪青。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花纹位置与首博器物鸾基本一致,但凤尾部样式略不同;壶身器形基本完整,仅壶流稍残,壶柄残缺。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因为独特的造型、生动的纹饰、莹润的釉色,元青花凤首扁壶在成千上万藏品中拔得头筹,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然而1998年,在北京的千里之外新疆,人们却发现了元青花凤首扁壶的“同胞兄弟”:
展示
1998年8月,新疆伊犁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里一个叫二沙的木匠盖房子,作为邻居,农民马忠等十来人帮忙从自家地里的土包拉土。。。就这样,一铁锹挖出了一个瓷器!
描述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村里的人都来参观,紧接着收古董的人也来了,一个外地来的古董商出价10万,马忠拒绝了,老实巴交的他知道:出土的文物是不能卖的!接二连三的拒绝,有些人动起了歪脑筋,有天夜里,贼光顾了他的家,房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存在箱子里的800多元钱被偷走了。。。有的则抱着侥幸心理,继续到现场去挖,一直到那个土包完全被夷为平地。。。
马忠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就这样他联系了当时的伊犁州文物管理所,时任伊犁州文物管理所所长的安英新说道:“可以卖好多钱!”问道马忠需要什么补偿,老实巴交的马忠则表示“家里丢钱和给北京打长途电话共花去1000块钱”就算是给国家做了贡献,不需要任何补偿。。。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经过专家研究,它和首都博物馆元青花凤首扁壶相比,造型相同,纹饰对称的青花重器唯凤尾之纹饰不同,前者为卷草纹,后者为锯齿纹,有学者认为是"一鸾一凤"。。。一为凤(雄),现存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一为鸾(雌),现存北京首都博物馆。
而对于发现者马忠,伊犁州文物管理所还是寄去了1000元现金奖励,虽然有些微博,要知道当时的伊犁州文物管理所全年的所有经费还不到1万元,一千块钱已经是破例的最高奖励!
。。。
细节展示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元·青花凤首扁壶(新疆哈萨克自治州馆藏凤)
现代仿造当然作为纪念品我们是欢迎的
可是有一些就有点过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