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京,你会想到什么?
天安门的雄伟?三里屯的繁华?还是胡同的京味儿?
这些都不是!
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北京的空气质量。
一座雾霾之城的名头,让所有人都记忆深刻。
就在前两天,沙尘暴的袭来让整个北京变成了“黄色”,皇宫也被网友戏称为“黄宫”。
时隔五年的沙尘暴,再次出现在北京,常年的空气质量问题,让人不禁自我反思:北京还适合居住吗?
在没有新冠病毒的时候,北京的每个人脸上,就戴上了口罩。
并不是他们能未卜先知,而是在这雾霾的生活下,早已习惯戴着口罩的日子。
有网友戏称:要想报复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那你就扯下他的口罩,让他暴毙。
甚至很多北京朋友,在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就这空气,知道的我们住在北京,不知道的还以为住在天庭了呢。”
此类玩笑数不胜数,虽然夸张,但也说明了北京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
在3月28日的空气质量检测中,北京市PM10平均浓度为2442微克/立方米, 直到中午11点左右,PM10仍维持2029微克/立方米以上的极高浓度。
真是张开嘴就能吃上一口土。
现在的北京上班族,电脑手机可以忘记带着,但口罩你要是忘带了,还买不到的话,那你就要准备好呛嗓子的节奏了。
小北给您上组图,您就知道北京的雾霾与沙尘暴,到底有多可怕了。
沙尘暴下的北京
@胖虎-:今儿咱去火星玩玩!
@Tiexd:鼻子干的受不了了,到下午鼻腔里全是灰尘
@向暖:可见度太低了,要不是带上护目镜,眼睛睁不开,家都找不着了。
雾霾下的北京
@听风:我都说我是仙子了,您看我住的不是天宫吗?
@一只只想吃的猪:这天儿,看一眼深吸一口气,都感觉肺部在慢慢儿变色。
@今天没有糖吃:口罩只是标配,您看谁家没个空气净化器的,屋子都不放心待了。
还有人记得记者柴静拍的《苍穹之下》纪录片吗?
在2014年,记者柴静为了照顾刚出生就要接受手术的孩子,辞掉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工作。
而在北京照顾孩子的她,对于北京空气质量恶劣的环境越来越无法忍受。
哪个家长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成长环境呢?
何况孩子刚刚做完手术,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在这种心理下,柴静对生活在一年内有175天空气质量被污染的北京,终于忍受不住,开始着手调查雾霾的问题。
里面的内容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但拍摄中的雾霾环境、环保问题等,确实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每到了上下班的时候,成群结队的汽车在那不知尽头的路上排队,在春秋季节还好,车内不需要开上空调。
可到了夏冬,在排队等红绿灯的车主们,为了自己和乘客的舒适,都选择了开着空调。
发动机的不休止运作,让一个个汽车如同抽烟一般,不断地向外喷着“污”气。
如果尾气颜色再浓一点,你就会发现那一缕缕的“污”气慢慢在天空上汇聚,化为雾霾中的一员。
要谈到重工业,第一反应就是河北省的烟筒林立、唐山、邯郸的“钢铁围城”。它们在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的同时,也成为了城市的污染主力。
过量的使用煤炭让城市的污染加重,清洁能源供应不足,无法阻挡污染的步伐。
除了北京、天津以外,华北地区的煤炭能源消费占据了绝大部分,远远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河北等地产生的污染,在空气中不断地飘荡,一缕缕黄色与白色混合的气体慢慢的从河北“偷渡”到北京。
这也就是明明北京没有重工业,但是空气质量却像有重工业的城市一样。
而这雾霾也不止在我们的头顶飘荡,更成为我们的心头刺般的存在。
上班带上口罩,买菜带上口罩,就连在家,也得装个空气净化器,心里上才得到了安稳。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能力离开北京的人,开始思考要不要继续留在北京。
走还是留?
这是每个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都曾想过的念头:
“离开这个空气质量不好的地方,找一个青山绿水的城市,悠闲的度过一生也不错。”
可是他们怎么还不走?
即时北京这样的环境,大部分人依旧不愿离开。更多是因为他们把青春挥洒在了北京。
每个地方都有着他们拼命奋斗的回忆:三里屯的夜晚、胡同里的故事、后海的酒吧......都有着亲切的记忆在这些地方。
经历了刚开始的激情,逐步转为平淡,他们与北京变成了老夫老妻那般。
尽管有时北京会“耍脾气”,可在时间的沉淀,早已经变得离不开。
慢慢的,这儿也变成了我们第二个故乡。
或许这座城市的空气时好时坏,让人难以捉摸,可这座城市的人和事,是我们不想也不能离开的。
如何应对北京的空气质量的问题,不仅是环保、经济的问题,也不仅只是国家的问题,这问题更是属于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人。
我们很讨厌空气质量红色,但也不想丢掉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
我们很烦建筑时存在的扬尘,可也希望高楼大厦能多建一些。
你我都是每次雾霾引发的一个元素,只有共同去爱北京,才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