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军校学员毕业、官兵退役后最难以忘怀的人,教员、班长一定位列其中。初入军营的懵懂新兵,在他们的教导下成长为合格的军人。

那么,学员、官兵眼中的教员和班长都是什么画风?让这些经验丰富的“前辈”们讲讲,那些年他们给教员、班长起过的外号和一些相处的趣事。

军校篇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1)

四大名捕——“考场上的人工摄像头”

记得我初入校门的时候,就从班长们口中知道了他们的盛名。平日里和蔼可亲的四位教员,一到了考场上就变得火眼金睛,铁面无私。

无论你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还是偷看小抄、交换试卷,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立即让你端正考风考纪、认真答卷。

他们既是学员们考场上的克星,也是提醒学员遵规守矩的良师,他们的“不讲情面”实际上是用行动来诠释什么叫“严是爱,松是害”。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2)

恢复哥——“雷厉风行的硬汉子”

人如其外号,“恢复哥”最喜欢说的话除了“同志们动动脑子啊!”就是“恢复”二字了。作为我们的战术教员,陆院毕业的他最看不得一丁点松散的作风和萎靡的士气,一定要反复地恢复动作才肯罢休。

记忆最深的就是新生训练的时候,一个“卧倒”竟然生生地让我们恢复了七、八遍。虽然他以这样严苛的要求来搞训练,但是学员们却和他感情最深。毕业前,学员们纷纷对他说:“教员,现在才体会到,训练时您的一声声‘恢复’,才是对我们真正的爱啊。”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3)

李班长——“人过四十,相貌不过二十”

她是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了,但她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与学员们打成一片,玩在一起。记得那年新生刚刚下队,一次练体能的时候正好碰见了身着体能服的她,因为并不熟悉学校教员,几个新生误以为她是高年级的学员,开口就叫了声“班长好”。

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班长”竟然站上了讲台,变成了侃侃而谈的教授……从此之后,大家纷纷在私下亲切地称她为“班长”、“姐姐”……这足以看出她的和蔼可亲,而且,岁月待她也格外温柔啊。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4)

冯快嘴——“同声传译都是小case”

一提起“口译”,很多人都会想起新闻中的那些美女高翻、同声传译。万万没想到,我们的口译教员却是个整天笑眯眯的老教授。

冯教授从事口译教学、外语研究很多年,除了有一身的“硬本领”,他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翻译嘴”:英译汉、汉翻英,翻译任务到他这里都是小case,只要嘴一张,就能流利地译出文章,就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学院里的教员、学员都亲切地称他为“冯快嘴”,以此来赞扬他过硬的口译本领。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5)

联考三人组——“郑雪撑、赵端腹、曹上道”

一月二月新年到,三月四月联考忙。今年的联考季虽比往年来得更猛烈一些,但是也抵挡不住学员们“调皮捣蛋”的心理:军体曹教员日日催他们上道跑圈,第二天就喜得“曹上道”的代号;专业训练病号的二人组也因为各人的训练偏好被学员们“亲切”地称为“郑雪撑、赵端腹”……

“虽然当时叫着他们的外号,心里气得牙痒痒,恨不得第二天连考就结束,再也不用练体能了,但是联考之后最想念的还是他们当时的严格要求。没有他们的专业、敬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成绩。”联考结束后,大家再回忆起这段日子时,眼睛里都泛起了点点泪花。

军营篇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6)

老黑——面似炭,话如雷,干活拼命,训练嗷嗷叫

班长“老黑”,不姓黑也不老,面似炭,话如雷,干活拼命,训练嗷嗷叫,所以大伙叫他“老黑班长”。他不仅训练好、敢管敢干,而且还是一个文艺青年。

八年来,由于他的严厉要求、严格训练,经他带出来的战士个个都是业务好手、灭火能手、训练尖兵,近二十名战士走上了重要岗位,或考学提干,或当班长,大家都戏称“老黑班”是“培训班”。

从他手下出来的人都说:“老黑班长脸黑、嘴黑,但心不黑,是个性情中人。论训练、灭火、工作,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但讲安全,不蛮干,训过我们,可我们没怨言。”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7)

锅头——“班长做的菜有家乡的味道。”

土豆炒肉丝,西红柿炒蛋,糖醋排骨……简简单单几个菜,色香味俱全,把菜放进嘴里时,家乡的味道便充满心间。官兵无不点赞:“班长做的菜有家乡的味道。”他就是炊事班长——詹得意。

班长入伍5年来,一直在灶台前工作。每天他起得最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虽然满身油迹,可从不抱怨,并且乐在其中。为了让大家吃饱吃好,他潜心研究厨艺,做的菜式花样繁多、营养丰富,由于他的完美厨艺,我们送他个绰号“锅头”。

上级组织后勤专业比武,班长带领炊事班几名同志苦练炊事专业,不断改进做饭的方法,在符合战术要求的同时饭菜飘香,最终取得全师前三的好成绩。连队对他提出表扬,班长却谦虚地说:“我的职责就是让大家吃上可口的饭菜,大家满意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8)

老王——姓王之王,兵王之王

来自空军某局的王红伟是第二次参加带兵骨干集训。与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如影随形的,是经年的伤病。31岁的他,即将面临复退,但在接到参训命令后,他将原本安排好的相亲取消,告别家中的老母,毅然参训。

在训练中,王红伟担任士官长,很多时候,为了给大家做好示范动作,他要忍着伤痛将动作做到极致,却在大家休息时默默疗伤。战友们都喜欢喊他“老王”,姓王之王,兵王之王,有亲切,更有爱戴。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9)

泉哥——货真价实的95后“小鲜肉”

吴国泉,人称“泉哥”,空军某通信训练基地上等兵。在老兵云集的骨干集训队里,能称之为“哥”的,一定年纪不小了。No!“泉哥”可是货真价实的95后“小鲜肉”。那他凭什么被大家称作“泉哥”呢?四个字:素质过硬。

骨干集训初期,这个上等兵给干部学员当班长,当时有人质疑。不服?不服咱就出来练练!一套单个军人队列动作和单兵战术动作做下来,人人竖起大拇指,“泉哥”的威名自此传开。其实,“泉哥”还有很多头衔——示范班成员、国旗班班长、五公里前三名、战术训练班班长……你可千万别不服这个95后,万一碰上了呢!

一言不合的下句:一言不合起外号(10)

张疯子——那段时间,师傅的手到处都是疤痕

从分到动力组以来,张枫班长一直是我的师傅。他教我学原理、带我练操作,工作上严格、生活上关心,与他工作生活的4年里,他过硬的专业技术令我折服,严谨的试验作风令我佩服。

有一天,我见师傅在操作间里练习给火工品打保险,但动作却不像从前那么娴熟,原来他在用一只手打保险。师傅的左手被蚊子叮后肿得无法操作。他一脸严肃地跟我说:“上次一只手操作耽误了时间,我就不信一只手搞不定它!”

他一手举着秒表,另一只手穿螺母孔、对折保险丝、拉紧锁死端,坚硬的保险丝不时把他的虎口划出一道道血口子,练完一只手再练另外一只……那段时间,室里的人看到师傅的手到处都是疤痕,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张疯子”。

但他的苦练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别人20分钟才能装好的火工品张枫不到6分钟就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在室里组织的火工品安装竞赛中,师傅的手快得就像传说中的“无影手”,让人在眼花缭乱中倍增几分敬意。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宋明琦 岳东东 等

编辑:韩新新

编审:钱宗阳 姜紫微

综合:中国军网微信、解放军生活杂志、军报记者、中国空军网、塔山号角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