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之谜(217-1)|| 李白从道一生主要分哪几个时期?
道教被确立为大唐的国教,大唐形成了全民从道的时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曾多次下诏,征召民间的道教高手,并授以官职。大唐的很多文人士子为谋得仕进,纷纷从道,进而有“终南捷径”之说。
李白也不例外。他一生崇道尚道,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因其特殊的家世,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致使他对道教的追随既特别又持久。
李白对道的追求若明若暗,时紧时驰。这与他一生坎坷蹭蹬的际遇有关。李白从道,始于在蜀中的青少年时期:“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之五)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奉诏入京、醉卧长安的青壮年时期,无论落魄还是得意,他都没有放弃对道的追求。“赐金放还”及至晚年,他一样“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他在追求仕进理想的同时,更融进了道家思想,借鉴了道家手法。为了实现远大的济世抱负,追求自身的价值,他紧跟时代浪潮,试图通过“道路”而一飞冲天,实现自己的治世之志。现实残酷,他又以道养生修行,疗愈心灵的创伤。在道家思想的指引下,他希望摆脱传统与世俗的束缚,行为狂放,举止率性,并将对道的认知与感悟融入诗歌创作。进而形成了浪漫飘逸的诗风。道家思想既融入了他的整个政治生命,同时与其艺术生命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李白一生从道,从其人生经历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蜀中家乡道教盛行,催生了学道从道兴趣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五岁诵六甲”。“六甲”既是唐时启蒙教育内容,更是道教的专有术数技艺,是道教修炼的符箓功法,初、盛唐时很盛行。李白正赶上了这趟风行大唐时代的高速列车。
当时,他的家乡江油即是道教盛行之地,很多地方都建有道观,从道的人甚多。他自己后来写诗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就连江油县尉,也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峯青。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赠江油县尉》)诗中县尉,深得道教神髓,大有“无为而治”之境。
李白隐居匡山时,一边读圣贤书,一边开始了道教活动。他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即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道未遇,惆然若失。即使眼前有美景,也难消除他内心的失落感。此外,还有《寻雍尊师隐居》《登太华观》《窦圌山题句》等与道教有关的诗传世。
之后,他还“往来徬郡”,到周边地区访道。二十岁时,他登上了蜀中道教圣地峨眉山,写下了《登峨眉山》诗,整首诗洋溢着对道教仙家的钦羡之情。
此后的四、五年,李白隐居匡山,专事道教修炼,不断锤炼他的人品、文品和道品。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江油,二十五岁出蜀,将从道之举转化为切实的仕进之行。
(待续;讲李白我是认真的;版权所有)
文/赵 斌 图/谭昌永、蒋戈
李白故里,四川江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