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其实不太用介绍了,还是先唠一唠吧:

教科书会告诉你: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语:The Great Gatsby,又译《大亨小传》),出版于1925年,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小说,以19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巴拉巴拉……

现在文学史则会说:

这是菲茨杰拉德最伟大的作品,探讨了堕落、理想主义、变革阻碍、社会巨变;为爵士时代和咆哮的二十年代进行了深度描绘,普遍认为是对美国梦的警醒巴拉巴拉……

但其实吧,这本书当初卖得不算好。

查理斯·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出版了这本小说后,销量不算顺利:菲茨杰拉德自己还活着时,这书卖了十几年,销量不到二万四。

要到了这本书出版二十年后,才算红起来,而且是在二战前线战士里红的——大概,年轻人更容易有共鸣?

1998年,现代图书馆编辑委员会投票,评选其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和最佳英语小说的第二名;随后入选2005年时代周刊百本最佳英文小说。这才算真成为经典。

至于作者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嗯,咱们得结合这本书来说了。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情太有名,本来不用我复述了:但还是多说一遍吧:

盖茨比,一个普通美国年轻人,爱上了大美女黛西;他去参军时,黛西嫁了大富豪之子汤姆·布坎南。布坎南另外有个情妇莫特尔。

五年后,盖茨比通过一些不算正大光明的方式发了大财,去到黛西居住的长岛,买了豪宅,看着黛西家门口的绿灯,天天开宴会纸醉金迷,希望能续前缘。后来终于通过黛西的表兄弟尼克搭上了关系。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1)

汤姆知道此事后,与盖茨比对峙;黛西开车误撞死了莫特尔;汤姆误导了莫特尔的丈夫乔治,借刀杀人,杀了盖茨比。盖茨比死后,一切风流云散,黛西与汤姆置身事外走了,只有尼克为他送葬。

即《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了一个痴情,或者说,痴于梦想的盖茨比,为了寻回那个美丽但骄纵的女主角黛西,在长岛造起了唯有梦境可以想像的不朽舞台,但最后还是悲剧结尾。

在那著名的海滩独白上,叙述人尼克感受到命运如灯,会不断勾引人去追逐,却日益远去。

您可以读出,对自己笔下的盖茨比,以及那个逐渐流失的黄金时代,菲茨杰拉德是充满了叹惋之感的。

那他自己的态度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有这么段著名的题词:

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

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遭,

直到她喊:“郎君,戴金帽跳得高的郎君,我一定得拥有你!”

是的,盖茨比就是为了打动黛西的心,跳得那么高,什么都不顾了。

实际上,这也是菲茨杰拉德自己的经历。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2)

1896年,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生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7岁,他想法子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梦想当个小说家。

19岁上,他遇到了小他两岁多的杰内瓦·金:

这是他的第一个黛西。

1915年2月,认识菲茨杰拉德一个月的杰内瓦在日记里写:

“斯科特是完美的情人。”下一个月,“我疯狂的爱上了他。”

他们通信,一直到1916年秋天。菲茨杰拉德去拜访了杰内瓦,然后,作为一个破产家具商的儿子,他挨了杰内瓦老爸——一个股票经纪人、建筑大亨的儿子——这么句话:

“穷人家男孩子,从来就不该动念头娶富家女孩子。”

听着很耳熟对吧?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3)

菲茨杰拉德和杰内瓦分手了——虽然他俩也没怎么真在一起。

杰内瓦1916年写了篇小说,描述一个女人出嫁后思念意中人的故事:

意中人叫做斯科特。

菲茨杰拉德的名字,也叫斯科特。

几年后,菲茨杰拉德结婚时,杰内瓦给他写信,祝他成功,还邀他来探访一下——当然他没能成行。

菲茨杰拉德跟杰内瓦分手后,失恋了,去参了军,准备去欧洲打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怕死在战场上,再也没机会抖擞他的才情,于是在参军前,写了他第一个小说,《浪漫的自我主义者》。没能出版。

那是1917年的事,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跟黛西分手那年。

所以啊,盖茨比和黛西分手,也就是菲茨杰拉德和杰内瓦分手的那年。

到此为止,菲茨杰拉德的经历,像极了盖茨比。

1918年,菲茨杰拉德遇到小他四岁的泽尔达,后来他回忆,“9月7日我爱上了她。”

这是他的第二个黛西。

泽尔达是典型的美国南方姑娘,生在1900年。16岁时就是学校的舞会皇后,万千宠爱于一身。她高中毕业照上题了段话,极见性情,甚至预示她之后的命运:

“当我们能借到一切,为何要工作终日。让我们只想今日,不要为明日担忧。”

菲茨杰拉德跟泽尔达的感情(就像盖茨比和黛西似的)被战争打断,1918年10月菲茨杰拉德要被派去法国,先被送到纽约长岛。在那里,他听说德国人投降了,战争结束了。

1919年情人节,菲茨杰拉德退伍,到了纽约。他搬到曼哈顿西侧一个单身公寓里,以便看得见泽尔达的家;他一边向泽尔达求婚,一边为家广告公司打工。

泽尔达答应了他的求婚——当然不能当真:她还信口答应过许多人的求婚。

然后,泽尔达做了件她自己常做,但对菲茨杰拉德来说影响深远的事:

她悔婚了。

菲茨杰拉德刚走到天堂门口,就被打进了地狱。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4)

菲茨杰拉德那年22岁,在如此的绝望之中,他翻出了之前那本《浪漫的自我主义者》,开始扩写。

1919年9月,他完成了《天堂的这一边》——这个小说描述了一个中西部青年,如何热爱一个姑娘(以杰内瓦为原型)被弃;如何参军;如何又爱上一个纽约富家千金(泽尔达),但因为穷困,只能坐看该千金嫁了旁人。

小说结尾是一段自嘲:

“我了解我自己,但也就如此了。”

1919年11月,小说尚在制作时,菲茨杰拉德恳求编辑:“能不能加速出版?我的命运寄托在这本书的成功上!”

1920年春天,小说出版,立刻畅销,首印三千册三天内卖完,一年内销售十二版,近五万册。

于是泽尔达回心转意,嫁了菲茨杰拉德,组成了金童玉女:

那是1920年4月3日。

换言之,盖茨比富贵了,得到了他的黛西。

又三年后,夫妻俩去了巴黎。

所以咯:菲茨杰拉德自己就经历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式的情节:

穷男生爱上一个姑娘,没门;穷男生后来陡然发达,富家女回心转意。

虽然不是同一个姑娘,但他追的两个姑娘,都可以看做是盖茨比的黛西。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5)

小说里,盖茨比被黛西(以及热爱黛西的梦想)控制了。

现实生活中,也差不多。

关于菲茨杰拉德在巴黎的生活,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顺便打个广告:现在去任何书店搜《流动的盛宴》,可以搜到我翻译的版本)里。提到几个细节:

菲茨杰拉德每次企图写作时,泽尔达就拉起他到处灯红酒绿、连夜痛饮,不让他得丝毫安生。结果菲茨杰拉德也酗酒了。

泽尔达会很任性地把汽车留在另一个城市,让菲茨杰拉德坐火车去那个城市,把车开回来。

泽尔达拒绝给车加够油,还说美国车和欧洲车不一样云云。

泽尔达欺骗了菲茨杰拉德,让他相信自己性功能有问题:说你尺寸不对,换别的女人,根本不要他。菲茨杰拉德信以为真,从此对泽尔达是言听计从。

海明威认为,泽尔达有控制欲,所谓:

“鹰不分食”。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海明威说他初见菲茨杰拉德时印象不算好,但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他觉得“能写出这样小说的人就是个了不起的家伙”

——考虑到海明威的刁钻口味和傲慢个性,这是很高的评价了。

但菲茨杰拉德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泽尔达除了“鹰不分食”地霸占他搅扰他,还自顾自跑去海滩游泳、舞会欢闹。她认识了一个飞行员,跑回来跟菲茨杰拉德要求离婚。搞笑的是,那飞行员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道泽尔达会为了他闹离婚。

就在泽尔达跟菲茨杰拉德闹离婚这事平息后不久,《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了。菲少爷原本想的题目是:《长岛的特立马乔》、《特立马乔或盖茨比》、《金帽盖茨比》、《高跳爱人》。

最后,泽尔达一锤定音,决定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书名。

是的,连书名都是泽尔达起的。

不妨说,菲茨杰拉德,作为盖茨比自己的原型,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都在被他的黛西折磨着。

看一下菲茨杰拉德的其他小说。

菲茨杰拉德的所有小说里,女主角大多有一个共性:

南方女郎,美丽,如梦似幻,高不可攀,同时任性自私,近乎残忍的地步。

男主角们永远带着中西部男孩们的腼腆,只能任由璀璨明亮的女主角,展示给他们看全新的黄金世界,然后被无常的命运折磨。《松包蛋》、《冬天的梦》、《最后一个南方女郎》,诸如此类。

男主角总是很接近幸福,然后不知不觉间,又被当作玩物放弃了。

梦想破碎了,而且,不断破碎。

大概,黛西不是个具体的人,而是菲茨杰拉德/盖茨比的一整个梦想,一系列小说女主角。

菲茨杰拉德自己,当然就是盖茨比。

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狂热,将自己投入这个幻梦之中,不断添枝加叶,用一路飘来的每根绚丽羽毛,缀饰起了一个梦。

在他笔下,黛西是财富,是美丽,是爱情,是那盏绿灯,那“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纸醉金迷的未来”,以及美国梦本身。

是那仿佛“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像盖茨比那样不懈追求,最后你总会得到这一切”的幻觉。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6)

小说里,盖茨比死后,黛西也就不管他了。

现实生活中,泽尔达后来精神失常,给菲茨杰拉德很大的压力,而菲茨杰拉德酗酒过度,四十来岁就过世了。

他的命运跟盖茨比,其实很类似。

大概写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出那个悲剧结局时,菲茨杰拉德内心深处,应该多少明白,自己终将像盖茨比一样被损毁:

这部小说。简直完美预言了他的未来。

但他还是这么,一直走下去了。

小说第十章,在盖茨比死后,尼克去看了他的活着时的一些记录。

年轻时,盖茨比逼自己遵循这么个时间表:6点起床,6点15到6点半力量训练,7点15到8点15学习电工,8点半到下午4点半工作,4点半到5点运动,5点到6点学习仪态,7点到9点学习科技;不抽烟不喝酒,每周读一本好书。

听上去很励志吧?这也是菲茨杰拉德自己曾经的努力。

但盖茨比,并没因他的努力奋斗,就得好报。

大概,盖茨比经历的一切,菲茨杰拉德自己也经历了;菲茨杰拉德明知道自己可能经历类似的悲剧,写出来了,但终于还是逃不脱这命运。

人的梦想,就是这么飞蛾扑火。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7)

之所以盖茨比这个梦想的破灭,可以在一整个世纪里,让一整个世界的人喟叹,是因为这小说,构造了人类最古老、最天真、最直接又最纯粹的梦想,无限热情的拥抱、放大、膨胀到不真实:

你觉得按这个路数走,你成功了,但你还是会失败。

作者按照自己塑造了男主角,写出了一个悲剧结局;显然他早已洞悉这一切秘密,知道了梦境的美丽与空虚,知道追求这一切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但主角和作者自己,还是依然奋不顾身,以身殉梦而去了。

比悲剧的结尾更让人伤感的,是明知道是悲剧,明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依然一路走过去的。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8)

小说里,盖茨比一直望着黛西的那盏绿灯。

他相信只要够到那个绿灯,一切梦想都会实现。

现实生活里,菲茨杰拉德住在曼哈顿时,也能看见泽尔达家的灯火——那就是菲茨杰拉德自己的绿灯。

那时他也相信,只要自己出书了,发财了,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能攫住那盏灯,获得那个爱人,实现一切幸福的梦想。

而我们知道,最后,无论是虚构的盖茨比,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菲茨杰拉德,都在这追逐的过程中,在小说结尾所谓“我们奋力划行,逆水行舟”之中,遭遇残忍的命运。

几年前的文了,之前也收在过其他书里,近来做视频才翻出来,整理通顺了一点。

题外话:

这段时间,莎士比亚书店(海明威年轻时爱去的那地方)卖一些绝版老书,我淘到了一本1948年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本书出版那年,也是泽尔达·菲茨杰拉德去世的那年。

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