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清朝皇宫内斗十分激烈,每逢新旧皇权交替之时,诸位皇子、大臣、亲王间都会掀起一场尔虞我诈的风暴,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如“九子夺嫡”这样惊人的历史事件。
由于不是汉人政权,他们对“立长不立幼”这个道理并不遵从,这也就代表着各个皇子都有上位的机会,导致其斗争激烈到在整个满清,只有一位君主是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这便是道光皇帝。
大清不乏伟大清明的君主,但从嘉庆开始,便陡然走了下坡路,被称为“嘉庆中衰”。
虽然一个朝代的衰落不是一时的事情,但嘉庆的确在很多地方都远不如他的父亲和爷爷,在立嗣问题上便可见一斑。
他虽然在即位后便大刀阔斧了一番,但对身边的一些问题却都浑然不觉,直到看见三阿哥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一件天价文具,才猛然发现,由一个六岁小孩引发了当朝肃亲王被罢免所有官职、爵位,直接贬为庶民,这便是著名的“永锡送礼案”。
爱新觉罗·颙琰,史称嘉庆皇帝,1796年2月他正式登基,成为了大清的新主,嘉庆是非常幸运的,比起他历代的那些长辈们,需要在生死间搏得皇位,嘉庆从当上太子到登基,一路都格外顺利,几乎罕见。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年轻的皇帝早就看不下去父亲所在时的政局了,他很快展开全面推翻工作,第一个就把父亲的宠臣,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贪官和珅逮捕下狱、抄家问斩,其他奸佞之人也一并抓的抓、杀的杀。
对内,他除奸,任用贤臣,对外,他大力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看似一切手段雷厉风行,但都不彻底,无法真正扭转局势。
而在这些政务之外,最重要的就莫过于立嗣问题了,因为父亲乾隆颇为长寿,所以嘉庆在登基的时候就已经老大不小了,按理来说自然该确立皇位继承人了,但这事是个大麻烦,很不好办。
问题还要从嘉庆的爷爷雍正说起,雍正从“九子夺嫡”的风暴里经历了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杀了出来,几乎用尽了一切手段。
虽然他成功了,但也只能将自己那些亲生兄弟们全部扳倒甚至诛杀,这种血肉相残的可怕深深刺痛了他,于是雍正在位时便推出了一道新的政策——秘密立嗣。
顾名思义,秘密立嗣就是指,当皇帝已经下决心选择某一位皇子为继承人后,不能对外公开他的继承人身份,而是把他的名字用纸写下来,然后秘密贮藏起来。
等待老皇帝驾崩后再由几位重臣一齐打开并公之于众这样就可以避免皇族和大臣们为了各自拥立的皇子而互相攻击。
嘉庆为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此时太子的人选大致有两位,分别是旻宁和绵恺。
旻宁是嘉庆的结发妻子喜塔腊氏所生,这个年轻人非常优秀,首先,当他的爷爷,也就是乾隆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就对旻宁十分关心、颇为喜爱,看到他在游猎时表现出色,高兴地把他抱在怀中亲自披上黄马褂,可见喜爱。
而他本身从小就文武双全,既能弯弓搭箭、也能一目十行,据说在八岁的时候就能两箭同时射中红心,一生作诗也无数。
以这样的能力,再加上他嫡长子的身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可谓当仁不让,不过他的母亲虽然曾是皇后,但如今已经去世,这对他的地位却有些影响。
而另一个皇子,三阿哥绵恺之所以能与旻宁竞争,则是因为自己的母亲,绵恺的母亲出身于满族大户钮祜禄氏,她不仅家族势力强大,又受乾隆亲自御赐为福晋。
而且本身非常受嘉庆宠爱,嘉庆在刚刚登基的这一年就马上把钮钴禄氏册封为了贵妃,可想而知对她有多么重视。
而当时旻宁的母亲、也就是原本的皇后已经去世了,后宫中其实是没有皇后的,所有大权基本都握在钮钴禄氏手中,而她自己的肚子也争气,一下就给嘉庆生下了两个儿子。
所以嘉庆就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到底立太子还是立皇后?
其实本质上这两个答案是一样的,因为按照清朝的惯例,立太子前是不能立皇后的,因为如果皇后的儿子不是太子,等到皇帝驾崩,皇后就变成了太后,而新皇帝若不是太后所生,在继承问题上很容易出现动荡。
这些情况在嘉庆之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人身上已经无数次发生了,可以说教训丰厚,一个聪明的皇帝应该对此非常敏感,
但嘉庆还是差了些,面对这两难的选择,他竟然想要双全,于是他立旻宁为皇太子,后来又册封钮钴禄氏为皇后。
要知道,在清朝的时候,拥立皇子可谓是一种风潮,虽然揣测帝王心意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很危险的,但耐不住诱惑太大,毕竟以往朝代,立长子是公认的,就算皇帝本人有时候都无可奈何,更别说臣子了。
但现在机会就摆在眼前,每个皇子都可能是未来的皇帝,只要押对了宝,跟对了人,那在新朝就是第一红人,而且只要做事小心一点,这其中风险倒也没那么大,所以几乎每个有声望的皇子身后都会延伸出一大帮子势力。
这些人几乎遍布满清贵族、文人政客、朝野大臣等等,一次背地里的皇位争夺,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会让政局都产生动荡。
嘉庆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虽然能力不高,但他也知道自己没啥本事:
予悟性迟钝,乙酉年入学,从觉罗奉硕亭先生读书,至壬辰年而五经粗毕。——《味余书室全集序》
在他自己的话里,曾多次提到过自己十分迟钝、不开窍,由于这些都不是对外公开说的,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谦的可能。
不得不承认,他说的很对,因为就在他明知太子、皇后这两个位子存在冲突的情况下,还是对钮钴禄氏宠爱万分,也就连带着对她的儿子绵恺多加照顾。
帝王的言行举止在大臣看来都是政治信号,现在钮钴禄氏得宠,而旻宁连母亲都没有,谁知道嘉庆会不会一时冲动,就把太子封给绵恺呢?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康熙、乾隆这两位都是著名的长寿皇帝,一口气活到了七八十岁,所以没人知道嘉庆会不会也是这样。
毕竟旻宁要年长不少,而绵恺如今才只是个几岁的小孩,如果嘉庆活得稍微长一些,那么等到即位的时候,旻宁可能都已经年过六旬了,而绵恺正值壮年,那么谁来当皇帝自然不用多说。
这些事情到底有几成把握,没人敢肯定,但是人心已经开始暗流涌动起来就拦不住了,只要有可能,就有人愿意凑热闹,朝野看似平静,实则已经分成了好几派在暗中相互试探。
而嘉庆仍然被蒙在鼓里,但很快,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故让真相浮出了水面。
当时三阿哥绵恺已经成了许多人眼里巴结的对象,但可惜他本人才只是个小孩子,刚刚才到开始读书的年纪,有一日,嘉庆空闲时便来到他这里,想要看看这个孩子学习的状况如何。
绵恺年幼不懂事,还是如往常一般,但过了一会儿,他随手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了一套文房四宝,这些笔墨纸砚都是行文写字的必需品,一点也不奇怪。
但嘉庆贵为天子,眼界何其之高,他定睛一看之下,就感觉这些玩意十分贵重,绝不是普通的文具。
他心里意识到不对,很快找来专业人员观察一番,最后得出了结论——这一套文房四宝是极为珍稀的藏品,在市面上的价格可以超过十万两白银,而且还未必有人肯出手。
这一下把嘉庆搞糊涂了,绵恺固然是地位颇高的皇子,但十万两白银可不是小数目啊(价值约等于现在1500万人民币),他一个六岁的稚童哪里来的如此之珍贵的东西?还只是一副文具,这绝对牵扯到其他人!
也好在绵恺年幼,他哪里懂得争权夺位这些事,听到父亲开口一问,他便一股脑地把情况全说出来了:这套文房四宝乃是永锡送来的,当时不仅有这个,甚至还附上了一张同样数额不小的银票。
嘉庆一听立马就明白了,顿时火冒三丈,这永锡是大清皇族宗室内八位铁帽子王之一的肃亲王,地位不可谓不高,但如此行径明显就是想要巴结绵恺,同时认定他一定会是未来的皇帝。
这还得了?自己如今正值壮年,且不说立嗣的事情本就是皇家秘闻,现在根本就没有定论,那绵恺方才六岁,竟然就有人擅自揣测进而开始巴结。
嘉庆左思右想越来越气,甚至于都不等到第二天,连夜派人将永锡召入宫中,当面就对他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这位雍亲王没想到事情败露,只得跪地磕头全盘交代了实情。
他看到钮钴禄氏现在风光无限,觉得她的儿子绵宁日后即位的可能很大,才想要早做打算。
在嘉庆的追问下,他更是抖出了惊人的真相:如今朝野上下许多人都站在绵恺这一边,其中不少都和自己一样,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举动。
嘉庆忍无可忍,在任何朝代,结党都是非常严重的行为,他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当庭将那套文房四宝掷在了大殿中央,点名大骂永锡,为了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将这位亲王骂的那是体无完肤。
然后他宣布对永锡的处罚:所有职务、爵位全部罢免,交给宗人府(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查处、严办。
对一位勋贵亲王下这样的狠手,可见嘉庆当时何其恼火,这就是著名的“永锡送礼案”。
但嘉庆的智商却没有因此而提高,钮钴禄氏现在只是皇贵妃,就有许多人巴结,但到了嘉庆六年时,他还是将其彻底扶上了皇后的位子,这下所有人又炸锅了,觉得太子如今恐怕非绵恺莫属了,于是又出现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案子。
实际上此时旻宁的皇太子地位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不仅是因为嘉庆已经做出了选择,而且旻宁这些年来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但内外兼修,颇有君王之才。
而且在嘉庆十八年时,民间的天理教起义,竟然联络上了宫里的太监,带着人直接冲进了皇城。
虽然最终这些人被悉数全歼,但这件事的性质可谓空前绝后,非常严重,嘉庆为此甚至都下了一道“罪己诏”,但皇子旻宁在这次突发事件中表现得极其英勇、功劳巨大,更获封为智亲王。
到了嘉庆二十五年,旻宁终于在父亲驾崩后登上了皇位,虽然过程也有些小波折,但总算顺利,直到此时,还有小部分人拥立绵恺,但皇太后钮钴禄氏却也没有太大的争权之心,最后表示愿意承认旻宁的皇太子地位。
于是旻宁即位,改元道光,成为了大清新一任的统治者,也为这场前后延续了几十年的明争暗斗划下了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