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 记者 温琳

市文化馆的赵小茵怎么也想不到,她给中老年人上的“智慧生活加油站”数字技能培训,精准对接中老年人对于数字技能的愁与盼,竟然走出株洲,受到湘潭乃至江西等地群众的欢迎,还获得中国文化馆协会的表彰,成为第三届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上的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建群教材(今天我学会微信建群了)(1)

在“智慧生活加油站”数字技能培训课上,老人们相互交流使用智能手机。 受访者 供图

“今天我学会微信建群了”

“先找到‘应用商城’图标,点击进去在搜索栏输入支付宝,根据搜索结果,点击右侧的下载……”

明亮的房间,精美的课件,市文化馆里二楼活动室里,赵小茵拿着智能手机进行详细讲解。台下坐着50多名头发花白的嗲嗲娭毑,个个手捧智能手机认真听讲,时不时相互讨论手机操作流程……

“现在智能手机的用处太多了,不会用手机上网,感觉都和社会脱节了。”73岁的社区居民尹银妹,看到子女日常出门都是用手机支付,每天用微信聊天,也萌生了学习使用的想法。

尹银妹告诉记者,去年因受疫情影响,前往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都需要健康码,不会操作可谓是寸步难行。但由于子女工作太忙,不好意思总是让他们来教,此事一直被搁置,当听说市文化馆要开智能手机公益培训班,她第一个报了名。

1个多小时的培训很快结束,现场的很多老人意犹未尽,他们掌握了智能手机不少技能,有的互相拍照,有的录小视频发朋友圈,还有的当场发送微信语音。“今天我学会微信建群和视频通话了,让远在武汉的妹妹也买了部智能手机,以后可以天天和她‘面对面’聊天了。”一位老人说。

一堂解决老人愁与盼的数字培训

市文化馆一直以来都是向广大市民提供文艺培训,此次推出“智慧生活加油站”中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是根据中老人的需求“量身”定制的公益培训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服务已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市文化馆馆长龙晶睛说,文化馆的受众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人,因为自身数字技能不足,智能设备操作不熟练,技能学习途径相对缺乏,导致他们逐步成为“数字生活”的“局外人”,市文化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也无法参与。

“开课前,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了‘老人互联网高频应用清单’,其中,支付、挂号、打车、网购的实际操作方法,是中老年们最关注的4个项目。”龙晶睛介绍,生活日常被智慧“赋能”,公共服务也应随之升级。今年3月,市文化馆正式开设“智慧生活加油站”中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手机基本操作、常用生活软件使用、微信实用操作小技巧以及防范网络诈骗等,就是着眼于解决中老年人对于数字技能的愁与盼,帮助更多银发族在操作端跟上数字化发展步伐。

“没想到我的课这么这么受欢迎。”授课老师赵小茵说,第一堂课就吸引到五六十位老人报名参加,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后续每堂课教室里也都坐得满满当当,更让她有成就感的是,这一公益培训还走出市文化馆,送到了各县市区文化馆,乃至湘潭和邻省江西。

一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改革

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市文旅广体局公共文化科科长李远认为,市文化馆推出的“智慧生活加油站”中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抓住了中老年人跟数字化服务脱节的痛点,致力消除中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培育中老年接受数字文化服务、乐享数字文化生活的理念,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便利化和高效性。

2019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批文化场馆拔地而起,城乡文化设施焕然一新,实现了“县市区有馆、乡镇有站、村村有书屋”。

场馆有了,该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目前,我市很多公共文化场馆还是传统供给式服务,提供的公益文艺服务片面化、小众性,服务人群单一;很多公益文艺培训也是大同小异,对群众的吸引力不足,有些活动尽管有公共文化产品的属性,却属于“圈内交流”,大众不喜欢,就没有动力去参加第二次。

“公共文化活动要有人气,就必须从传统供给式服务向现代化的体验式、交互式、参与式、精准式、订制式服务转变。”李远认为,要以效能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理念,建立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由传统的模式化公共文化服务向根据各类人群定制化服务转变,使人民群众成为创造文化的主体,演绎文化的主角,共享文化的主人。

来源:株洲日报

审核:罗小玲

编辑:陈辰

,